首页 >
华夏
✍ dations ◷ 2025-08-07 23:51:45 #华夏
华夏,最初是指史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分布的若干部落或政治共同体所组成华夏人群,被后世视为汉文化及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据《史记·五帝本纪》载,五帝中的首位是黄帝,后来的人称黄帝为汉族的始祖。黄帝之后,最著名的有唐尧、虞舜、夏禹等人。禹系夏后氏部落之领袖,姒姓,又称夏禹、大禹。夏禹治水有功,继位于舜当了中原各部落之共主,成为中国的第一个君主世袭王朝(家天下之始),也就是夏朝。夏朝在上古为中央大国,但“夏人”一般是指夏朝遗民。而“华夏”仅为汉朝之前的代名词。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汉代之后,久而久之“华夏”便成了汉族的代称及作为中国的代称。目前中国可信文献中,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伪孔传将其解释为“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即因周王朝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周朝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在先秦时代,华夏仅为周王朝的代称,同时凡遵周礼、守义之诸侯国人,也称为华人、夏人,通称为诸华、诸夏,不遵守周礼、不尊重周天子、非周“王母弟甥舅”的诸侯国则被视为“蛮夷戎狄”,纵使是周王族的吴国,不守周礼及称王的举动,一样被视为“蛮夷戎狄”。比如作为轩辕黄帝后裔的郯国,时而被视为“中国”,时而被视为“四夷”;同是轩辕黄帝后裔的莒国、邾国,被鲁国视为“蛮夷”,而同是周王族后裔的晋国被鲁国视为“兄弟”。先秦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裔”作为四方,相对而言。与四夷对称,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华、夏两字上古同音,本一字。《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
在汉族诞生之后,“华夏”便成为了汉族的代名词。
相关
- 水杨酸水杨酸(英语:Salicylic acid,源于拉丁文的“杨柳” salix),又名柳酸、邻羟基苯甲酸、2-羟基苯甲酸。水杨酸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苯、丙酮、松节油,不易溶于水,20°C时溶解度为
- 燃烧燃烧是物体快速氧化,产生光和热的过程。燃烧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广义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任何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叫燃烧。燃烧需要三种要素并存才能
- 己糖己糖(英语:Hexose),又称为六碳糖,是含有6个碳原子的单糖,化学式为C6H12O6. 1位含有醛基的6碳糖称为己醛糖, 2位含有酮基的己糖称为己酮糖。己糖六个碳原子中有五个碳原子连上了羟基
- 圈量子引力论圈量子重力论(loop quantum gravity,LQG),又译回圈量子引力论,英文别名圈引力(loop gravity)、量子几何学(quantum geometry);由阿贝·阿希提卡、李·斯莫林、卡洛·罗威利等人发展出
- 几何几何学(英语:Geometry,古希腊语:γεωμετρία)简称几何。几何学是数学的一个基础分支,主要研究形状、大小、图形的相对位置等空间区域关系以及空间形式的度量。许多文化中都
- 莨菪碱天仙子胺(Hyoscyamine)是一种托烷类生物碱,作为次级代谢产物存在于天仙子,曼德拉草,曼陀罗花,番茄和颠茄等茄科植物。药物阿托品就是天仙子胺经提取处理后得到的消旋产物,因此天仙
- 国家实验室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与技术中心是指在美国能源部监管之下的一系列研究设施和实验室系统,目的是促进科学的研究和技术的进步,进而推动完成美国能源部的使命。截至2017年,美国能
- 总科超科(Superfamily),又译作总科,是生物分类法中的一个层级,介于亚目和科之间。有时在超科和亚目之间还有下目(或称次目)的分类。一般超科名称的拉丁字尾是-oidea。
- 城市约三分之二的希腊人口居住在市区内。希腊最大及最重要的都会区域位于雅典和塞萨洛尼基,居住人口分别达4百万人及1百万人。上标的解释: 1 雅典市的郊区 2 塞萨洛尼基的郊区 3
- 多面体多面体(polyhedron)是指三维空间中由平面和直边组成的几何形体。英文 polyhedron 源于古希腊语 πολύεδρον,由poly-(词根 πολύς,多)和 -hedron(έδρα,基底、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