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达

✍ dations ◷ 2024-07-01 07:25:03 #斯巴达
坐标:37°4′55″N 22°25′25″E / 37.08194°N 22.42361°E / 37.08194; 22.42361斯巴达(希腊语:Σπάρτη,英语:Sparta),城邦本身名为拉刻代蒙(Λακεδαίμων, Lakedaímōn)是古代希腊城邦之一,斯巴达城位于中拉哥尼亚平原的南部,埃夫罗塔斯河的西岸。斯巴达城是个战略要冲,三面环山,扼守着塔伊耶托斯山脉,塔伊耶托斯山脉上的隘口是进入拉科尼亚和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必经之路,斯巴达城并不靠海,离她的海港吉雄有27英里的距离。斯巴达以其严酷纪律、独裁统治和军国主义而闻名。斯巴达是寡头政治,和当时雅典的民主制度形成鲜明对比。斯巴达规定所有男人必须从军。斯巴达拥有众多国的奴隶,称为黑劳士,因此“斯巴达式”也成为艰苦地进行的代名词。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斯巴达及其同盟者战胜雅典军队并霸权整个希腊。但斯巴达在称霸希腊不久后便被新兴的底比斯打败,在北方的马其顿崛起后,斯巴达失去了在希腊的影响力。当今为世人所熟知的斯巴达指的是特洛伊战争80多年后多利亚人建立起来的斯巴达城邦,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迈锡尼的斯巴达王墨涅拉俄斯是更早时期的希腊人,他同后迈锡尼时期之斯巴达的唯一关联只有相同的名字和地域。约公元前1100年至前950年期间,来自希腊东北方伊庇鲁斯和马其顿的多利亚(或译多里安)人入侵希腊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攻占了东部地区后,定居于拉塞达埃蒙河谷,以斯巴达为都。讽刺的是,这些占领了原斯巴达地区的多利亚人本是鸠占鹊巢,却仍被称为斯巴达人。新斯巴达人并将被征服地区的原斯巴达人亦即迈锡尼原居民变为奴隶,并继续其侵略脚步,攻占半岛东南部的拉哥尼亚(或译拉科尼亚)。前七、八世纪,当希腊各城邦为了解决人口过剩与农用土地不足的问题,而纷纷向海外殖民时,斯巴达并没有跟进,而是用向外扩张的方式解决,约于公元前736年,斯巴达人(多利亚人)又开始对曾为迈锡尼文化做出贡献的西部邻邦美塞尼亚(或译麦西尼亚)进行长达20年的第一次美塞尼亚战争。美塞尼亚人不甘做野蛮人的奴隶,奋勇反击,发生第二次美塞尼亚战争,战争一度空前激烈,并一度几乎击垮斯巴达人,后来斯巴达人终获胜利。经过两次美塞尼亚战争,斯巴达将多数的美塞尼亚人变为奴隶,与拉哥尼亚的原居民一样,称为黑劳士。抵抗力量中的幸存者被逐出伯罗奔尼撒半岛,一部分人逃往南意大利与西西里岛,建立雷焦卡拉布里亚与墨西拿,另一部分人投奔雅典。两次美塞尼亚战争后,为了防止再有类似的叛变,来古格士为斯巴达变法,从此斯巴达转型为军国主义的城邦。第二次美塞尼亚战争后,斯巴达又陆续进攻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其他城邦,提吉亚(英语:Teges)、阿古斯与伯罗奔尼撒半岛诸多城邦,震慑于斯巴达的武力,都甘愿受其领导,因而组成伯罗奔尼撒同盟,斯巴达并成为盟主,当时希腊城邦出现推翻僭主统治的情况时,斯巴达常以维护寡头政治的维护者之姿,时常去干涉其他城邦的内政,前508年,斯巴达曾接受伊萨哥拉斯(英语:Isagoras)的请求,试图让雅典成为斯巴达的附庸,后来这项计划却落空,但是斯巴达仍然不改这种干涉作风,也引起其他城邦的不满,这些城邦反而支持雅典对抗斯巴达,斯巴达便只能留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称霸。斯巴达人的骁勇善战,可以由波希战争里得见。在温泉关战役,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一世以其本国精兵300人、400名底比斯志愿军和6000名希腊各其它城邦的联军,在温泉关抵挡了数量上远远超过他们的波斯军队,长达三天,使得波斯军队在头两天不得寸进,并且死伤惨重。但在第三天,一个希腊当地的居民背叛希腊阵营,带领波斯军队沿着山区的小径绕到希腊联军的后方,见此列奥尼达解散了希腊联军,留下300名斯巴达精兵一小股志愿军殿后。在经过一番激烈厮杀后,列奥尼达所率领殿后的志愿军全军覆灭,但成功阻止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所统率的大军前进,给予希腊联军时间予以准备,结果最后希腊战胜了波斯,斯巴达人应记一功。波斯战争后,斯巴达为了与雅典争夺霸权,因此统率其主导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与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进行了伯罗奔尼撒战争。这场战争从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前404年,其中双方几度停火,斯巴达不惜违反希腊传统与波斯缔结盟约,在波斯帮助之下,斯巴达建造一支足以威胁雅典的海军,最后终于获胜。但双方均打至筋疲力竭,结果斯巴达在称霸希腊不久后便被新兴的底比斯打败,其后再受挫于马其顿将军安提帕特,从此走向衰亡。在亚历山大大帝死后,斯巴达脱离了马其顿帝国的阴影,但其衰亡已不可逆转。由于斯巴达公民的死亡,吕库古法难以维持,开始大量使用黑劳士补充兵源。虽然克里昂米尼三世在位时,曾尝试进行改革,一度使斯巴达重现生机,但在公元前222年,克里昂米尼三世统率的斯巴达军队在塞拉西亚战役败给了亚该亚同盟和马其顿国王安提柯三世的联军,克里昂米尼三世被逼逃亡,斯巴达从此走向衰亡。最后在公元前192年,斯巴达被亚该亚同盟吞并,而亚该亚同盟不久亦为罗马共和国所灭,斯巴达成为罗马城市,从此不再以独立城邦的姿态出现。而部分吕库古法还残存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斯巴达也因此沦为了罗马富人猎奇的旅游目的地。斯巴达人经常发动战争,拥有的步兵训练严格且扎实,是古代世界上作战能力高强的步兵之一。生产以农业为主,过着简单的生活,与当时的雅典不同,如不太重视知识、文化发展等等。斯巴达之政治制度相传为古时立法者来古格士所定,有两位国王,五位执政官及元老院,国民会议等机关。斯巴达行“二王制”,两个国王分别来自于较高级的亚基亚德家族,与比较低级的欧里庞提家族,但实际上两个国王的权力均甚小,大权皆在五位执政官之手。国王不过为祭司长、裁判长、出征时之元帅、元老院中的议长而已。至于斯巴达之所以必置二王,即系利用其互相倾轧以王制王之故。斯巴达对于其国王防制颇严。国王不得与外国联婚,防其树立外援。又不许二王室互相联婚,防二王的权力合一。二位国王只有在战时才有权力,其中一个国王担任统帅,另一个国王则负责留守。而平时,重大事务均由“长老会议”决定,而长老会议则由28个人组成。除此以外,有5个执政官会帮助国王处理政务,并由元老院作出决定。虽然实际上元老院握有实权,但所有重要事务在名义上还需要公民大会通过,方为有效。斯巴达的执政官五人,每年由人民公决,权力远在国王之上,得拥护国法,监督国家一切公权私权,又可召集元老院及国民会议,对于国王有罪,亦得加以审判。但执政官的任期仅一年,且每事须经五人的同意始有效,故其权力虽大,理论上仍有限制;然而由于该职务并无连任限制,故此后来执政官成为斯巴达城邦中最有实权的职务。元老院的议员并同二国王共三十人,元老院议员非六十岁以上免役者不能担任。对于立法、行政、司法之事,概得与闻。每一法案,均须由此提出,非经其表决者,不得提出于国民会议。由全体公民普选而得之国民会议实为元老院的附属机关,虽有表示赞成或反对元老院所议决的法案之自由,可是实际上是不敢反对的。斯巴达各种制度中的最值得注意者为他们的公民教育。由于斯巴达以少数多利安民族,统治大多数的亚该亚农奴。为了有效防止农奴造反并能在众邦林立的希腊世界中适应生存,因此订定一套完整的公民教育制度。“国家至上,军事第一”是他们的基本政策。男人为了国家作战;女人为了国家育儿。国王犹如兵团司令,教师就像军训教官;学校等于兵营,家庭宛如一个役男生产所。斯巴达人轻视文化教育。青少年只要求会写命令和便条就可以了。斯巴达人要求他们的子弟语言简明,直截了当,从小养成沉默寡言的习惯,说话就像军事口令一样。因为害怕外邦人移居有碍它的军事生活,斯巴达实施严格排外政策,禁止外邦人无故入境。 斯巴达的国家体系基本上已完全军事化。斯巴达犹如一个大军营,其公民的婴儿刚出生时,便要被检验体质,如果不合要求,便会被葡萄酒灌死,抛弃至荒山野岭。合格的会用葡萄酒为其婴儿洗澡,便交还给婴儿的母亲抚养到七岁。男孩在七岁前是由双亲抚养的,但其父母从小则会训练他们成为独立坚强的战士,甚至有点冷酷无情。七岁后便会编入团队进行残酷严格的军事训练。他们要被训练为绝对服从,身手敏捷,不怕艰苦的军人,所以每年均会被烧得滚烫的皮鞭鞭打,并不许求饶或叫喊。当男孩过了12岁,便会被编入少年队,只能光身赤脚,不论天气冷暖均只许穿一件外套,并只可在军营里作少量进食,逼使他们在外面偷取食物,锻炼他们的身手。若被人发现,则会被处罚,因为这证明他身手不灵活。同时也有训练会将他们丢到荒郊野外,要求他们靠己身之力进行野外求生、与野兽搏斗,考验生存能力。至20岁后,则成为正规军人。30岁时便会成亲,但还是要每天作军训。60岁时便会退役,国家会对他们比较优待,但仍要作为预备军,随时候命。斯巴达女性相对于其他古希腊城邦的女性而言拥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按当时规定可以继承40%的家族财产。女孩过了七岁仍留在家里,但并不从事刺绣等杂务,而是进行艰苦的体格训练。因为斯巴达人认为只有强壮的母亲,方能孕育出勇悍的战士。因此斯巴达的妇女都十分坚忍,并不怕看到儿子浴血沙场。当儿子要上战场时,她们并不会为其祝福,而是给他一个盾牌,并对其说:“孩子,带着盾牌回来,不然就躺在盾牌上。”即谓:如果你不能凯旋归来,就应战死沙场而还。斯巴达有一首最有名的古诗,歌颂一位八个儿子全部为国牺牲的母亲。当这位母亲知道八个儿子全部阵亡,她并没有流下眼泪,在凯旋大会表示:斯巴达的社会阶层分为斯巴达人、庇里阿西人、希洛人三个阶级,这种阶级是不能改变的种姓制度。第一阶级为斯巴达人,为征服者多利亚人的子孙,享有完全的公民权者,他们都住在斯巴达城内,尽管人数很少,却掌握国家的军政大权,虽有田而不自耕,其专门之职业为服兵役与任官吏二事。第二为庇里阿西人,为多利亚人入侵时,没有抵抗而顺从的居民,从事于工商业而无参政权,虽为自由民,然不得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利,他们都住在斯巴达城周围,及边境山区和海岸地方;战时需要为斯巴达军队支援。第三阶级为黑劳士,意为农奴。他们常隶属于土地而为第一阶级的人服劳奉养而耕作,生活在农村上,没有公民权与基本人权,被认为是国家的财产;战时亦随第一阶级之后以服军役。黑劳士的生活极其艰苦,他们在战时要作先锋,但又没有任何权利,斯巴达人可以随时杀死他们。黑劳士(希洛人)是斯巴达人的公有财产,在节日里,斯巴达人经常灌醉黑劳士,并将他们拖至公共场所任意欺凌。黑劳士不论如何,每年均要被鞭笞一次,其目的就是要黑劳士牢记其奴隶身份。甚至每年组织斯巴达少年结队杀戮希洛人(即为Krypteia(英语:Crypteia)),以此培养斯巴达少年的战斗精神,也削弱希洛人的反抗。亦因如此,黑劳士曾经多次发动起义。有学者认为,斯巴达对外的连年战争使黑劳士的负担重到难以承受,但许多受剥削的黑劳士,后来找到机会摆脱了斯巴达人的剥削和奴役(如第三次美塞尼亚战争中重新获得独立),让原本习惯于依靠剥削黑劳士(美塞尼亚人)为生的斯巴达人因此难以谋生,是斯巴达衰落的原因之一。最后这种制度在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斯巴达后被废除。来古格士所推行经济制度,完全为军事需求和维持斯巴达人的统治地位。为了避免土地兼并现象的发生,造成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实行“土地国有”政策,将所有土地全部收归政府,受予给斯巴达公民,其再将土地发放被统治的农奴进行耕种,向他们收取粮食,而统治者的斯巴达公民可以专心进行军事训练,对内镇压奴隶的反抗,对外进行侵略战争。为了平均社会财富,斯巴达发行一种铁币,由于沉重、价值较低,所以携带不便、流通不易,一方面避免商人屯积货物,获取暴利,另一方面,使外国商品,不易打入斯巴达市场,大大降低斯巴达财富外流的可能性。凡斯巴达男子不论贫富,皆会食于公共食堂,食品粗疏,除执政官外,尊贵如国王亦须在此会食。食时得畅谈国事,少年子弟因得于此获得政治上的知识。斯巴达采取军国主义的独裁或寡头体制,并掌控整个国家经济,除了为了防止麦西尼亚人的反抗其统治外,地理上的孤立也是原因,斯巴达的东北边与西边都是山脉,不易与其他城邦产生文化交流,造成斯巴达文化的发展停滞不前,也没有思想家或作家诞生,因此在希腊文化中并没留下太多贡献。

相关

  • 牙医师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牙医学(法语:Dentisterie; 英语:Dentistr
  • 隔离检疫隔离检疫 是风险管理的一种设施。 当人类、动物、植物等,由一个地方进入另一个地方,为防带有传染病等,所以必须进行隔离检疫。本条目出自公有领域:Chisholm, Hugh (编). Quarant
  • 诈死装死(apparent death、playing dead、feigning death、playing possum、tonic immobility、thanatosis),也作假死、拟死,是动物把自己伪装成死亡状态的一种行为。这种动物的欺骗
  • 精准医学精准医学(Precision medicine,简称PM),是一种针对病患的个别情形,进行医疗卫生个别化的医学模式,包括医学决策、治疗、实务以及药品都是针对此病患的情形所规划的。此医学模式下,诊
  • 外耳炎外耳炎(Otitis externa)是耳道的炎症,常见的症状有耳部疼痛(英语:ear pain)、耳道肿胀,偶尔也会有听力减退的情形。若动到外耳(英语:outer ear),多半会感觉疼痛。一般来说外耳炎不太会
  • 网状内皮系统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英语: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MPS)是高等动物免疫系统的一部分,由可以进行吞噬作用的细胞组成 。通常存在于网状结缔组织(reticular connective tissue)
  • 焦磷酸盐焦磷酸盐(英语:Pyrophosphate)是焦磷酸的盐。焦磷酸盐又称二磷酸盐或双磷酸盐(英语:Diphosphate)。在食品添加剂中,焦磷酸盐的代号是E450。除了正盐以外,也有一些焦磷酸的酸式盐存在
  • DNA序列核酸序列(英语:Nucleic acid sequence,亦称为核酸的一级结构)使用一串字母表示的真实的或者假设的携带基因信息的DNA分子的一级结构。每个字母代表一种核碱基,两个碱基形成一个碱
  • 中东呼吸综合症中东呼吸综合征(英文缩写:MERS)是一种由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前称“2012年新型冠状病毒”)所引起的新型人畜共患的呼吸系统传染病。患者常见的症状为发热、咳嗽、喉咙痛或胸痛
  • 东南极克拉通东南极克拉通(英语:East Antarctic craton)是一个古老的克拉通,形成今日南极洲的大部分。18亿年前东南极克拉通是妮娜大陆的一部分。在古生代早期东南极克拉通是冈瓦纳大陆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