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袋狼
✍ dations ◷ 2025-04-03 09:36:16 #袋狼
袋狼(学名:Thylacinus cynocephalus),现已全部灭绝,因其身上斑纹似虎,又名塔斯马尼亚虎,曾广泛分布于新几内亚热带雨林、澳大利亚草原等地,后因人类活动只分布于塔斯马尼亚岛。袋狼是近代体型最大的食肉有袋类动物,和其他有袋动物一样,母体有育儿袋,产下不成熟的幼兽,在育儿袋中发育,为夜行性动物。现代的袋狼第一次出现距离现今约400万年。至1990年代初,至少已发现7个物种的袋狼化石。迪森袋狼(Nimbacinus dicksoni)是这7种被发现的化石中,年代最久远的物种,可追溯至2300万年前,也是体形最小的。袋狼曾广泛生活于澳洲和新几内亚,5千年前,澳洲野犬随人类进入澳大利亚,与食性相同的袋狼发生争斗,袋狼随后从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草原渐渐消失,仅在大洋洲的塔斯马尼亚岛上还有生存。澳大利亚的原住民首次接触袋狼,已发现许多袋狼雕刻在岩石上,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1000年。但自1770年英国探险家科克到澳大利亚探险以来,因为被怀疑袭击羊群,所以被牧民所痛恨,然而多数事件的元凶其实是澳洲野犬。移民们把袋狼视为敌人,认为其为“杀羊魔”,并且在政府的奖赏制度鼓励下进行大肆屠杀,加上其他因素——可能是疾病,狗的引入,和人类侵占其栖息地——使其近乎绝迹。1888年塔斯马尼亚政府更以每只袋狼头奖励1英镑,鼓励农民杀死袋狼,此奖金计划直至1909年停止。1933年有人捕获一只袋狼,命名为班哲明,饲养在赫巴特动物园,1936年因管理员疏忽曝晒而死亡,此后再没有活袋狼存在的消息。1936年后不断传出有酷似袋狼的动物在新几内亚袭击家畜的消息,也有许多目击者声称他们看到袋狼,但却没有铁证可以证明袋狼确实仍存于世。1967年有人在山洞中发现腐烂的动物尸体,经专家证实确为袋狼尸体,但对其是否为新鲜尸体或是多年前留下的干尸,科学家看法分歧。袋狼是否已经灭绝,不得而知。但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袋狼已经灭绝。袋狼的描述各有不同,描述来自作为证据的标本,化石记录,皮肤和骨骼遗骸,黑白的照片和电影以及人工饲养袋狼。
袋狼就像一只大而短毛有长尾巴的狗。它有棕黄色的皮毛,肚子是奶油色的,在其背部臀部有独特的深色条纹,因而获得了特色绰号“老虎”。它的体毛浓密而软,长约15毫米(0.6英寸),耳朵直立,长约8厘米(3.1英寸)。成熟的袋狼身长100〜130厘米(39至51英寸),加上尾巴,约50至65厘米(20至26英寸)。测得最大样本从鼻子到的尾巴身长为290厘米(9.5英尺)。成年袋狼的身高约60厘米(24英寸),体重20〜30公斤(40至70磅),与雄性袋狼平均比雌性大。早期的科学的研究表明,它拥有敏锐的嗅觉,这使得它能够追踪猎物。袋狼是肉食性动物。它肚子上的肌肉和骨架能有效地胀大,能使袋狼吃下大量的食物。袋狼的猎物包括有袋鼠,小袋鼠和袋熊,鸟类和其他小动物,例如负鼠。袋狼很可能在公元前2000年已于澳洲大陆消失,其消失原因是由于澳洲原住民的竞争和侵入的澳洲野狗。虽然袋狼消失于澳洲大陆,但部分袋狼仍在塔斯马尼亚州生存直到20世纪30年代。在此期间,人类很少看见它们,但慢慢开始袋狼攻击羊事件增加,导致推行猎杀袋狼赏金计划,企图控制它们的数量,这可能是导致袋狼完全灭绝的主要原因。但是,袋狼完全灭绝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其中包括欧洲殖民者引入野狗竞争,其栖息地受破坏,以及犬瘟热病也影响了许多袋狼,在20世纪20年代末,袋狼已成为极为罕见的野生动物。已知最后一只野生袋狼在1930年塔斯马尼亚东北的小镇mawbanna被一个农民Wilf Batty打死。1936年,最后一只人工饲养袋狼死亡,这个物种亦宣告灭绝。最后圈养的袋狼(虽然从来没有被证实它的性别)在1933年住进霍巴特动物园,在那里住了三年。1936年9月7日,这袋狼死于极端高温。这袋狼最为人所知的62秒黑白色画面电影拍摄于1933年。其后数十年,人们一直搜寻袋狼,1983年,美国媒体巨头泰德·透纳悬红10万美元奖励,鼓励人们找到袋狼存在的证明。2005年3月,澳大利亚新闻杂志《公报》成立125周年庆祝活动时,提供了安全捕获活袋狼的125万美元奖励。然而至2005年6月底时,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袋狼仍然存在。1999年澳洲博物馆馆长麦克‧阿契在悉尼博物馆发现一个自1866年被保存在酒精中的小袋狼标本,麦克‧阿契便着手研究从中抽取DNA使袋狼复活的可能性,2000年5月13日又在其他博物馆发现六个类似的标本,使得相关的基因库更为完整。麦克‧阿契表示,袋狼将在五十年内透过复制科技重现于世。古生物学家艾奇(Michael Archer)指出,如今在博物馆中的袋狼样本,可以用来提取可用的DNA,得到这些DNA片段的序列仅仅是第一步,下一步是要将DNA片段列拼起来取得完整的基因组,这是一项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如果袋狼的整个基因组序列被测定,带着袋狼全序列基因组的核酸,将会植入到袋狼的近亲袋獾(Tasmanian devil)的去核卵细胞中,然后植入袋獾的子宫中进行发育,在顺利的情况下,就能诞生一只袋狼。袋狼是澳洲塔斯马尼亚州的象征,其州徽上的两只动物就是袋狼。
相关
- 形意文字语言学上的形意符号(英:ideogram,亦称表意符号、形意图或表意图),是一种图形符号,只代表一定意义。它不是一种代表语言的语素或语音的文字系统。换句话说,这种文字系统并不能用于记
- 缓冲剂缓冲溶液(德语:Pufferlösung;英语:buffer solution;法语:solution tampon)指由“弱酸及其共轭碱之盐类”或“弱碱及其共轭酸之盐类”所组成的缓冲对配制的,能够在加入一定量其他物
- 枪械枪械(英语:Gun)或称铳械,简称枪或铳,其它旧称有火铳、火枪、铁炮,是所有(通常)依靠身管内的加压气体喷射抛射物来杀伤目标的远射武器的统称。根据发射动力来源,枪械分为火器(firearm)和
- 体细胞核移植体细胞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简称:SCNT),又称体细胞克隆,是遗传学及发育生物学实验中一种使用体细胞和卵细胞培育胚胎的常用技术手段。该技术提取去核卵母细胞,并
- 耆那教耆那教(梵语:जैनधर्म Jainadharma;泰米尔语:சமணம் Samaṇam;英语:Jainism),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古老宗教之一,有其独立的信仰和哲学。创始人为伐达摩那(又称摩诃毘罗,意为大雄
- 耶稣受难日圣周五(英语:Good Friday,Holy Friday,Great Friday,Great and Holy Friday),沉默周五(德语:Stiller Freitag)、耶稣受难节、耶稣受难日、天主教称主受难日,基督教的宗教节日,基督徒用以
- 马克·普塔什尼马克·普塔什尼(英语:Mark Ptashne,1940年6月5日-),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和小提琴家。他目前担任纽约的纪念斯隆 - 凯特琳癌症中心分子路德维希生物学主席。1940年出生于芝加哥。他首
- 硒醇硒醇(英语:selenol)是指含有硒醇基(形如-SeH的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硒半胱氨酸是一种常见的硒醇。硒醇与硫醇结构相似,但C-Se键长为196 pm,C-S的键长为182 pm约差了8%左右。C-Se-H
- 石野良纯石野良纯(日语:石野 良純/いしの よしずみ Ishino Yoshizumi ?,),日本分子化学家,药学博士,专长分子生物学、遗传基因工程学、蛋白质工程学 、极限环境微生物学。现任九州大学大学
- 恋孕妇恋孕妇癖(英语:Pregnancy fetishism、maiesiophilia、maieusophoria))是一种恋物癖形式,是指个人或文化将怀孕视为一种色情现象。这包括认为女性怀孕及怀孕的各种阶段(例如受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