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焴(1591年-1663年),一名清,字成我,号育炉,陕西真宁县(今正宁县)堡巷村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
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1年),自幼聪慧好学。天启七年(1627年)中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中进士。任河南林县知县,崇祯六年(1633年),调安阳县知县。政绩卓著,两处邑人皆为其建立生祠。此后升礼部祠祭司主事,迁本部郎中。
崇祯十二年(1639年)调河南分巡道兼右参议,整饬彰德、卫辉、怀庆三府。当时局势混乱,盗贼蜂起,崇祯十三年(1640年)巩焴申请去职,先侨寓西安,次年返回原籍。
崇祯十五年(1642年)复起,任河南巡抚,未赴任。崇祯十六年(1643年)又补授河南布政使司参政,未及赴任,李自成大军已包围西安。城陷之后,巩焴逃到山中隐居。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制称王,改国号为大顺,改元永昌,设六政府,命巩焴为礼政府尚书。三月,李自成破京师,崇祯帝自缢。随同大顺军入京的巩焴保护一怀有身孕的皇妃潜隐陕西三水县(今旬邑县)的官家洞,期望保孤立储。然而清兵很快入关,皇妃所产又为女孩。巩焴只得继续隐居,与文士宁夏刘芳名、华国翰等诗文相和。
清顺治十八年(1663年),清兵包围官家洞,巩焴坚守不出。清兵放火,巩焴在洞中遇难。年69岁。后人在正宁县罗川立有“学宪坊”,今已毁。
巩焴隐居期间,曾批注《四书》,编修《真宁县志》,但未付梓。传世有《泰山庙记》、《重修文庙记》、《募修真宁万寿寺序》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