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贸易中心车站 (PATH)

✍ dations ◷ 2025-04-04 13:10:22 #PATH车站,世界贸易中心 (纽约),1971年启用的铁路车站,2001年关闭的铁路车站,2003年启用的铁路车站,2015年纽约

世界贸易中心车站(英语:World Trade Center station)是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下城的捷运车站,属于世界贸易中心建筑群的一部分,为纽新航港局过哈德逊河捷运(PATH)的东端终点站,也是PATH系统的纽华克宾州车站–世贸中心、霍伯肯–世贸中心等2个运行系统的端点站。

它最初以哈德逊终点站(英语:Hudson Terminal)(Hudson Terminal)为名于1909年7月19日开始营运,后来随着世界贸易中心的兴建而在1971年转用新站、同时改为现名。该车站在九一一袭击事件时遭到毁坏,直到2003年启用临时站才恢复营运。2016年3月3日以世界贸易中心交通枢纽(World Trade Center Transportation Hub)为名启用。新车站由西班牙建筑师圣地牙哥·卡拉特拉瓦设计,设计概念称为“眼窗”(Oculus),是从一位孩童手中释放鸽子而来,白色建物外观矗立在金融区世贸中心1号大楼等摩天大楼之间,突出的造型获CNN评为2016年9大新地标之一。

车站月台位于地下四楼,目前有5条轨道,3座岛式月台和1座侧式月台。新开放的A月台作为交通枢纽的一部分于2014年2月25日启用,紧邻1号和2号轨道。B月台于2015年5月7日开放,紧邻2号和3号轨道。剩下的月台于2016年9月8日开放。

车站在2003年11月临时开放后设有一个临时入口。随着世贸中心原址的不断重建,车站的大小和入口一直不断调整。现时的车站入口位于维西街、面对格林尼治街、临近世界贸易中心七号大楼。临时入口位于维西街南侧,是一个单层建筑,设有通往下层夹层和哈德逊新购物中心的自动扶梯。被称为“西大堂”的永久行人通道于2013年10月27日开放,通往布鲁克菲尔德广场。2016年8月26日启用世界贸易中心威斯特菲尔德入口。

哈德逊总站由原哈德孙和曼哈顿铁路于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建于格林尼治街、科特兰街、教堂街和富尔顿街之间。车站上方包括两座22层的办公大楼。

总站在当时被视为建筑和工程奇迹,它通过对匝道的特殊设计使得进出车站的行人流非常顺畅。车站股道位于供加快列车折返的灯泡线上,而该灯泡线在站内发展出与现今车站布局极为相似的5条侧线和3座站台,包括2座岛式站台和1座侧式站台:59–60。车站于1914年的年旅客到发量为30,535,500人次,而1922年这个数字是近乎翻倍的59,221,354人次。

然而原哈德孙和曼哈顿铁路的客流在跨越哈德逊河的汽车桥隧建成后便开始不断减少,由1.13亿人次减少至1958年的2600万:56。新泽西州此时开始有意向将铁路转由纽新港务局运营,但港务局认为其长期不大可能为公司带来利润,便无兴趣接手。

1950年代后期,纽新港务局计划在曼哈顿下城的东河旁修建世界贸易中心。作为一个跨州联营的机构,纽新港务局的计划需要得到纽约州和新泽西州两个州的批准方可执行,这使得港务局在1961年末和新泽西州州长罗伯特·B·梅奈尔关于新建世贸中心计划的谈判陷入僵持。1961年12月,港务局的执行董事Austin J. Tobin与新当选的新泽西州州长理查·约瑟夫·休斯会面后,决定将世贸中心的选址由下城的东侧转为西部哈德孙总站的位置。

在收购了哈德孙和曼哈顿铁路的同时,纽新港务局同时收购了被是为过时的原哈德孙总站及其周围建筑,同时同意将世界贸易中心的选址改为靠近新泽西州的一侧以换取新泽西州对新建双子塔的支持。1962年1月,纽约、新泽西两州正式达成协议,同意纽新港务局在接受铁路后在曼哈顿下城西侧新建世界贸易中心。

世界贸易中心于1966年在一片填海地上奠基,其地表下方65米(213英尺)为基岩。在施工工程中使用了全新的地下连续墙施工技巧以防止哈德孙河的水渗入工地。在基地的开挖和世贸中心的建造(英语:Construction of One World Trade Center)中,原下城哈德孙隧道继续在抬高的隧道中维持运营。原哈德孙总站于1971年新纽新捷运线路完工后关闭。新站的造价为当时的3500万美元。车站启用后,每日的客流为85,000人次。

新的纽新捷运车站于1971年7月6日于异地开放。更大的位于灯泡线上的站台使其能够容纳10节编组的列车,远高于原先仅能容纳6编组列车的老站。当世贸中心的建造(英语:Construction of One World Trade Center)接近尾声时,车站修建了连接车站和教堂街的便道。车站开放后,站台和站厅见设有9部高速电梯连接。新的世界贸易中心纽新捷运车站有霍博肯-世界贸易中心线和纽瓦克-世界贸易中心线经过,而车站和世界贸易中心之间则通过地下行人通道和一座商场(英语:Westfield World Trade Center)连接。车站同时还有连接纽约地铁A C E 线世界贸易中心车站和N R W 线科特兰街车站的地下通道。到了2001年,车站日均发送旅客25,000人次。

车站虽然在1993年世界贸易中心爆炸案中因天花板脱落砸伤数十人,但车站本身并未受到严重损毁。纽新港务局在爆炸案发生一周内恢复了车站的纽新捷运服务。

2001年9月11日,纽新港务局在第一架飞机撞上世贸大厦后关闭了车站。在8:46分第一架飞机撞上世贸中心的时候,有3列纽新捷运列车正在进入车站,其中1列来自纽瓦克,另外两列来自霍博肯。第一列来自霍博肯的列车进站后未作停留及旅客乘降便立刻折返。第二列来自霍博肯的列车于8:53分停靠3道,被勒令停靠接驳雇员。但这列火车从未离开世界贸易中心大楼,2001年晚些时候在漫长的救援过程中被发现。来自纽瓦克的火车于8:55分进站,在接驳乘客后离开。另外有一列空车于9:10分停靠车站,在接载纽新捷运员工和一些流浪汉后驶离,之后车站宣布关闭,随后在世贸中心倒塌(英语:Collapse of the World Trade Center)期间被摧毁。

随着车站在九一一事件中被毁,纽新捷运往曼哈顿的列车服务暂停了约2年时间。下一站交易广场站也因不设有折返条件而被迫关闭。与此同时,连接新泽西和曼哈顿上城的纽瓦克-33街线、霍博肯-33街线和一条州内的霍博肯-杂志广场线的线路投入运营。

对交易广场站的清理的清理势在必行。此外,下称哈德孙隧道已被水浸,路轨设施被彻底摧毁。同时还需要对对交易广场站的道岔改造已适应其临时始发站的功能。交易广场站在经历改造后于2003年6月重开,而通往曼哈顿下城的服务于2003年11月23日恢复。

临时车站由港务局首席建筑师Robert I. Davidson设计并花费3230万美元建造。车站在教堂街的入口顶棚设有一个由意大利斯皮林贝尔戈弗留利马赛克学校的Giulio Candussio制作、长118英尺、宽12英尺的马赛克壁画“七彩闪电”。车站同时由刻有证明纽约市的伟大和复原力语句的不透明的面板墙壁装饰。这些墙板同时还起到了遮蔽世贸中心废墟(英语:World Trade Center site)的作用。

在九一一袭击时,车站的地板和位于东北角的标牌在世贸大楼倒塌后仅有轻微损毁,因此被运用到临时车站中,同时也被保留至新站连接地铁2 3 A C E 线的的行人通道中。在车站恢复运营后,迅速回到纽新捷运中最繁忙的车站行列。

该站还设有2005年开放的Storycorps(英语:Storycorps)展台。这个项目可以通过安排口述历史记录,使参观者了解九一一袭击的过程。 展位于2007年春季在新世贸中心工地开工建设后关闭。

2007年6月在位于南侧数英尺富有“帐篷”结构雨棚的新出口建成后,原临时车站的出口被关闭并拆除以作为重建的工地使用。“帐篷”结构的雨棚以“追求品质(英语:Aspiring Quality)”为意向,由Voorsanger Architects设计,造价达2.75万美元。该出口于2008年4月关闭并易址。2008年4月1日,第三个临时出入口开放。该出口由卡拉特拉瓦设计,位于维西街,靠近世界贸易中心七号大楼。第三个临时出口一直使用到新站建成 。

世界贸易中心交通枢纽是该车站的正式名称,纽新港务局于2016年3月3日启用时将其重命名。新车站由西班牙建筑师圣地牙哥·卡拉特拉瓦设计,位于九一一国家纪念博物馆下方,与地面的站房连接。“眼窗(Oclulus)”作为世贸大厦综合体的公共区域,位于世界贸易中心二号大楼和世界贸易中心三号大楼之间。

此外,车站与纽约地铁系统的车站连接,并通过从福尔顿转运中心到炮台公园城市渡轮码头(英语:Battery Park City Ferry Terminal)的一系列地下行人通道与曼哈顿下城的不同交通设施连接。为弥补新世贸中心没有商业空间的遗憾,车站的很大部分为占地365,000平方英尺(33,900平方米)的西田世界贸易中心(英语:Westfield World Trade Center)。

在2003年由丹尼尔·里伯斯金领衔制作的世贸大厦重建计划中并没有大型转运站的建设计划,仅有一个原地下车站沿线的小站的重建计划。里伯斯金设计要求Oculus空间保持开放,形成一个“光楔”,以便在秋季时车站周围的太阳光线每年九月份击中世界贸易中心。。2004年,纽新港务局修改了里伯斯金的重建方案,计划在下城修建与宾州车站和大中央车站相媲美的大型转运站。贴合里伯斯金的想法,即在每年9月11日能够开启的车站天窗,Oculus的设计被要求能够在九月秋分时的太阳能最大地直射入车站。


“眼窗”(Oculus) 内部的站厅层大堂

站台层

西侧大堂

通往科特兰街车站 (BMT百老汇线)的换乘通道

相关

  • 系统生物学系统生物学(Systems biology),是一个试图整合不同层次信息以理解生物系统如何行使功能的学术领域。通过研究某生物系统各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例如,与细胞信号传送
  • 弗林特弗林特郡(英语:Flintshire)是英国威尔士东北部的一个郡,面积共438平方公里,首府为莫尔德,北面为爱尔兰海,南面与雷克瑟姆接壤,西面为登比郡,东面为英格兰柴郡。人口为152,500人。该郡
  • SelfridgesSelfridges(官方不使用译名,亦称Selfridge & Co.)是一家英国的高档百货公司,由哈里·戈登·塞尔福里奇于1909年创立,其位于伦敦牛津街的旗舰店在1909年3月15日开业,是目前仅次于哈
  • 瑞克·阿兰·罗斯瑞克·阿兰·罗斯(英语:Rick Alan Ross,1952年-)是美国的取消编程员、邪教专家,也是非营利性邪教教育学院的创始人兼执行董事。他经常出现在新闻界和其他媒体讨论小组中,讨论一些邪
  • 朱小蔓朱小蔓(1947年-),江苏南京人,中国教育学家,曾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农村教育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2004年当选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外籍院士。19
  • D3高速公路 (斯洛伐克)D3高速公路(斯洛伐克语:Diaľnica D3)是斯洛伐克的兴建中一条高速公路,完成后全长60.8公里。公路西起日利纳(D1高速公路),经斯卡利特进入波兰。公路日利纳至斯夫尔钦诺韦茨段正在升
  • 崇文院崇文院,原名“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宋代储藏图书之所。崇文院为后梁始创,唐代沿袭。北宋在汴京(今开封)设立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正式赐名为崇文院。院
  • Idy HegnauerIdy Hegnauer (1909年9月12日-2006年11月19日)是瑞士护士和和平运动家,曾为国际服务局工作。 Hegnauer出生于瑞士的奥布费登 。她是木匠雅各布·黑贝林和玛丽的女儿。 Hegnauer
  • 汤光恢汤光恢,-2008年3月4日,江西省永丰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1930年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公安军政委。1955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 弗朗切斯科·罗塞蒂弗朗西斯科·罗塞蒂(意大利语:Francesco Rossetti,1833年9月14日-1885年4月20日),出生于特伦托,意大利实验物理学家。1885年,罗塞蒂逝世于帕多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