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偶极矩

✍ dations ◷ 2024-12-23 04:22:24 #静电学,电磁学

在物理学里,电偶极矩衡量正电荷分布与负电荷分布的分离状况,即电荷系统的整体极性。

对于分别带有正电量 + q {\displaystyle {+}q} 、负电量 q {\displaystyle -q} 的两个点电荷的简单案例,电偶极矩 p {\displaystyle \mathbf {p} } 为:

其中, d {\displaystyle \mathbf {d} } 是从负电荷位置指至正电荷位置的位移矢量。

这方程意味着电偶极矩 p {\displaystyle \mathbf {p} } 的方向是从负电荷指向正电荷。注意到这跟在正电荷与负电荷之间的电场线的方向相反——从正电荷开始,在负电荷结束。这里并没有矛盾,因为电偶极矩与电偶极子的取向有关,即与电荷的相对位置有关;它不能单独直接地表示出电场线的方向。

称这双电荷系统为“物理电偶极子”。在距离超远于两个点电荷相隔距离之处,物理电偶极子所产生的电场,可以近似为其电偶极矩所产生的电场。令物理电偶极子的两个点电荷相隔距离 d {\displaystyle \mathbf {d} } 趋向于 0 ,同时保持其电偶极矩 p {\displaystyle \mathbf {p} } 不变,则极限就是“点电偶极子”,又称为“纯电偶极子”。物理电偶极子产生的电场,其多极展开式的一次项目就是点电偶极子产生的电场。

一般而言,给定在区域 V {\displaystyle \mathbb {V} '} 内的连续电荷分布,其电偶极矩为

其中, r {\displaystyle \mathbf {r} } 是场位置, r {\displaystyle \mathbf {r} '} 是源位置, ρ ( r ) {\displaystyle \rho (\mathbf {r} ')} 是在源位置 r {\displaystyle \mathbf {r} '} 的电荷密度, d 3 r {\displaystyle d^{3}\mathbf {r} '} 是微小体元素。

设定 N {\displaystyle N} 个点电荷,则电荷密度是 N {\displaystyle N} 个狄拉克δ函数的总和:

其中, r i {\displaystyle \mathbf {r} _{i}'} 是点电荷 q i {\displaystyle q_{i}} 的位置矢量。

这些点电荷的电偶极矩为

对于两个同电量异性的电荷案例,标记正电荷与负电荷的位置分别为 r + {\displaystyle \mathbf {r} _{+}'} r {\displaystyle \mathbf {r} _{-}'} ,则电偶极矩为

电偶极矩 p ( r ) {\displaystyle \mathbf {p} (\mathbf {r} )} 与位移矢量 d {\displaystyle \mathbf {d} } 的方向相同,都是从负电荷指向正电荷。由于电偶极子是中性的,电偶极矩与观察者的参考点 r {\displaystyle \mathbf {r} } 无关。

设定 N {\displaystyle N} 个电偶极子,其电偶极矩分别为 p i ,   i = 1 , 2 , , n {\displaystyle \mathbf {p} _{i},\ i=1,2,\dots ,n} ,则这些电偶极子的总电偶极矩为

由于每一个电偶极子都是中性的,整个系统也是中性的。因此,总电偶极矩与观察者的参考点 r {\displaystyle \mathbf {r} } 无关。

当论述像质子、电子一类的非中性系统时,会出现电偶极矩与参考点有关的问题。对于这些案例,常规是选择系统的质心为参考点,而不是任意点。电量中心似乎是比较合理的参考点,但是这会造成电偶极矩等于零的结果。选择质心为参考点可以保证电偶极矩是系统的一个内禀性质(intrinsic property)。

如右图所示,设定正电荷 + q {\displaystyle {+}q} 与负电荷 q {\displaystyle {-}q} 的位置分别为 r + = ( 0 , 0 , d / 2 ) {\displaystyle \mathbf {r} _{+}=(0,0,d/2)} r = ( 0 , 0 , d / 2 ) {\displaystyle \mathbf {r} _{-}=(0,0,-d/2)} ,则在场位置 r {\displaystyle \mathbf {r} } 的电势 ϕ {\displaystyle \phi }

应用余弦定理,假设场位置离电偶极子足够远, d / 2 r {\displaystyle d/2\ll r} ,则 1 / r + {\displaystyle 1/r_{+}} 1 / r {\displaystyle 1/r_{-}} 可以分别近似为

将这两个公式代入电势的方程,可以得到

设定电偶极矩 p {\displaystyle \mathbf {p} }

其中, d {\displaystyle \mathbf {d} } 是从负电荷指至正电荷的位移矢量。

则电势以矢量标记为

电偶极子的电势随着距离平方递减;而单独电荷是随着距离的一次方递减。所以电偶极子的电势递减速度比单独电荷快很多。

电偶极子的电场是电势的负梯度。采用球坐标 ( r , θ , φ ) {\displaystyle (r,\theta ,\varphi )} ,电场 E {\displaystyle \mathbf {E} } 的三个分量 E r {\displaystyle E_{r}} E θ {\displaystyle E_{\theta }} E φ {\displaystyle E_{\varphi }} 分别为

或者,以矢量表示为

注意到这个方程并不完全正确,这是因为电偶极子的电势有一个奇点在它所处的位置(原点 O {\displaystyle \mathbf {O} } )。更仔细地推导,可以得到电场为

其中, δ 3 ( r ) {\displaystyle \delta ^{3}(\mathbf {r} )} 是三维狄拉克δ函数

更详尽细节,请参阅偶极子。

假设一个系统里有 N {\displaystyle N} 个电荷,标记第 i {\displaystyle i} 个电荷 q i {\displaystyle q_{i}} 的位置为 r i {\displaystyle \mathbf {r} _{i}'} ,则这系统的电偶极矩 p = i = 1 N   q i r i {\displaystyle \mathbf {p} =\sum _{i=1}^{N}\ q_{i}\mathbf {r} _{i}'} 给出其极化程度。但是,对于中性系统,电偶极矩无法给出这些电荷的位置资料。“电偶极矩密度” p ( r ) {\displaystyle {\mathfrak {p}}(\mathbf {r} ')} 定义为每单位体积的电偶极距;它可以给出在空间内某区域 V {\displaystyle \mathbb {V} '} 的总电偶极矩:

区域 V {\displaystyle \mathbb {V} '} 的电偶极矩密度 p ( r ) {\displaystyle {\mathfrak {p}}(\mathbf {r} ')} 所产生的电势为

在计算包含这些电荷的区域的电势或电场时,电极化强度 P ( r ) {\displaystyle \mathbf {P} (\mathbf {r} )} 拥有关于这些电荷的一些资料。假若要更准确地计算电势或电场,则电极化强度必需拥有更多关于这些电荷的资料。对于某些案例,只设定 P ( r ) = p ( r ) {\displaystyle \mathbf {P} (\mathbf {r} )={\mathfrak {p}}(\mathbf {r} )} 就足够准确了;对于有些特别案例,可能需要给出更多细节描述,例如,除了电偶极矩密度以外,再添加电四极矩密度(electric quadrapole moment density)资料。

束缚电荷是束缚于介电质内部某微观区域的电荷。这微观区域指的是像原子或分子一类的区域。自由电荷是不束缚于介电质内部某微观区域的电荷。电极化会稍微改变物质内部的束缚电荷的位置,虽然这束缚电荷仍旧束缚于原先的微观区域,这形成一种不同的电荷密度,称为“束缚电荷密度” ρ b o u n d {\displaystyle \rho _{bound}}

总电荷密度 ρ t o t a l {\displaystyle \rho _{total}} 是“自由电荷密度” ρ f r e e {\displaystyle \rho _{free}} 与束缚电荷密度的总和:

在介电质的表面,束缚电荷以表面电荷的形式存在,其表面密度称为“面束缚电荷密度” σ b o u n d {\displaystyle \sigma _{bound}}

其中, n ^ o u t {\displaystyle {\hat {\mathbf {n} }}_{\mathrm {out} }\,} 是从介电质表面往外指的法矢量。假若,介电质内部的电极化强度是均匀的, P {\displaystyle \mathbf {P} } 是个常数矢量,则这介电质所有的束缚电荷都是面束缚电荷。

高斯定律表明,电场的散度等于总电荷密度 ρ t o t a l {\displaystyle \rho _{total}} 除以电常数:

电极化强度的散度等于负束缚电荷密度:

电势移 D {\displaystyle \mathbf {D} } 以方程定义为

所以,电势移的散度等于自由电荷密度 ρ f r e e {\displaystyle \rho _{free}}

假设一介电质拥有自由电荷密度 ρ f r e e ( r ) {\displaystyle \rho _{free}(\mathbf {r} ')} 、电偶极矩密度 p ( r ) {\displaystyle {\boldsymbol {\mathfrak {p}}}(\mathbf {r} ')} 、电四极矩密度 Q ( r ) {\displaystyle {\boldsymbol {\mathfrak {Q}}}(\mathbf {r} ')} 等等,平滑地分布于区域 V {\displaystyle \mathbb {V} '} ,则其电势为

其中, x 1 {\displaystyle x_{1}} x 2 {\displaystyle x_{2}} x 3 {\displaystyle x_{3}} r {\displaystyle \mathbf {r} } 的三个直角坐标。

为了方便运算,只取至电偶极矩密度项目,

应用矢量恒等式与分部积分法,带单撇号的梯度符号表示对于源位置的偏微分,

积分方程的右手边第二个项目变为

应用散度定理,

假设区域 V {\displaystyle \mathbb {V} '} 变为无穷大,则其闭曲面 S {\displaystyle \mathbb {S} '} 的积分项目趋向于零,所以,

注意到电势乃是由总电荷决定:

由于积分于任意体积,以下全等式成立(由于不会造成歧义,可以不使用单撇号):

因此,束缚电荷密度与电偶极矩密度的关系为

设定电极化强度为电偶极矩密度: P = p {\displaystyle \mathbf {P} ={\boldsymbol {\mathfrak {p}}}} ,则

类似地,可以将电四极矩密度项目加入为电极化强度的一部分。例如,在计算电磁波的散射于介电质时,电荷、电偶极子、电多极子等等,这些实体会各自不同地散射电磁波,因此,可能需要使用比电偶极矩近似法更加精确的方法。

前面论述做了一个假设,即区域 V {\displaystyle \mathbb {V} '} 变为无穷大。这假设促使闭曲面 S {\displaystyle \mathbb {S} '} 的积分项目趋向于零;倘若不作这假设,倘若区域 V {\displaystyle \mathbb {V} '} 的体积为有限尺寸,则闭曲面

相关

  • 保姆褓姆,也作保姆、保母,是照顾儿童的人。现代的保姆未必会留宿,不少待儿童的父母下班回家就会离开,把儿童交回父母照顾。从前于大宅里工作的保姆通常是直接向女主人负责。在中华人
  • 山崩山体滑坡(英文:Landslide),又称山崩、山泥倾泻或土溜,是指在重力的影响下块体沿着一段山坡下滑的坍方现象。若是土体坍方时,混和雨水或河水则演变成土石流。地滑又称走山,是融合岩
  • 电能电能(Electrical energy),是指电以各种形式做功(即产生能量)的能力。电能被广泛应用在动力、照明、冶金、化学、纺织、通信、广播等各个领域,是科学技术发展、国民经济飞跃的主要
  • NPHS2· plasma membrane · integral component of plasma membrane · cell-cell junction · intrinsic component of the cytoplasmic side of the plasma membrane · s
  • 费米–狄拉克统计费米-狄拉克统计(英语:Fermi–Dirac statistics),简称费米统计或 FD 统计,是统计力学中描述由大量满足泡利不相容原理的费米子组成的系统中粒子分处不同量子态的统计规律。该统计
  • 考普瓦利1法国统计部门在计算土地面积时,不计算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池塘、冰川和河口。考普瓦利(法语:Coupvray)是法国北部一个市镇,位于巴黎远郊,由法兰西岛大区辖下省份塞纳-马恩
  • 德国六八学运西德六十年代学生运动是一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联邦德国(西德)发生的一系列激进的批判与带有复杂政治因素的抗议活动。它是同时期美国国际学运的一部分,受影响于法兰克福学
  • 社旗县社旗县在中国河南省西南部、唐河上游,是南阳市下辖的一个县。县位于南阳盆地,全县总面积约1203平方公里,耕地130万亩,总人口约73万人,下辖15个乡镇,258个村和街道。社旗县邮编:4733
  • 台北市战前规划的大型都会公园台北市战前规划的大型都会公园是指台湾日治时期的台北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所规划的十七座大型都会公园。目前有七座完全辟建,虽然称为完全辟建,但仍有部分土地作为停车场
  • 中日战争中日战争主要指近代中国和日本之间发生的两场大规模战争:此外,古代中国和古代日本之间还发生过以下的战争或军事冲突,但一般很少被称为“中日战争”:详见中日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