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纲领是科学知识社会学(SSK) 的一支,它尤其与大卫·布鲁尔、巴里·巴恩斯、哈里·柯林斯、Donald A. MacKenzie和 John Henry 的研究联系密切。强纲领被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认为对于科学技术论有着无可比拟的的影响。主要以爱丁堡大学的学者为基础的学派阐释了,科学共同体(通过对共享范式的忠诚)紧密联结的方式,是标准科学活动的先决条件。
强纲领是对“弱”科学社会学的一种反应,弱纲领将社会学的应用限制在了“失败”或“错误”的理论,例如颅相学。
失败的理论可以用其研究者出现的偏差来解释,例如隐蔽的政治或经济利益。社会学与成功理论的相关性很小,这些理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们揭示了一个自然事实。
强纲领提出,对“真”和“假”的科学理论的研究都应该一视同仁,两者都是由社会因素或条件引起的,例如文化背景和自身利益。人类的一切知识,存在于于人类的认知中,在其形成过程中必然包含一些社会成分。
大卫布鲁尔总结到, 强纲领分为四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由于强纲领起源于爱丁堡大学的“科学研究部门”其也被称为爱丁堡学派。不过,还有一所与哈里柯林斯有关联的巴斯学派也提出了类似的主张。与强调历史方法的爱丁堡学派相反,巴斯学派强调实验(experiment)和实验室(laboratory)的微观社会研究。 然而,巴斯学校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偏离了强纲领。在由 柯林斯的学生特雷弗·平奇以及荷兰社会学家Wiebe Bijker开发的技术社会建构(SCOT) 方法中,强纲领扩展到了对技术的研究。世界各地都有受 SSK 影响的学者从事着科学技术论项目。
为了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科学知识,强纲坚持了一种激进的相对主义形式。换言之,它认为——在关于“真相”的制度化观念的社会研究中——使用“真相”作为解释性来源是不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