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10

✍ dations ◷ 2025-04-26 01:17:18 #IL10
n/an/an/an/an/an/an/an/an/an/a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白介素-10),也称为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cytokine synthesis inhibitory factor,CSIF),是一种抗炎症细胞。在人类中,IL-10 由 IL10 基因编码。 IL-10信号通过一个由两个IL-10受体1,和两个IL-10受体2 蛋白组成的受体复合物传递。 因此,功能受体由4个IL-10受体分子组成。 IL-10 通过 JAK1 和 Tyk2 分别磷酸化 IL-10 受体1、IL-10 受体2的胞质尾端,来诱导STAT3信号传递。IL-10蛋白是同型二聚体,每个亚基的长度均为178个 氨基酸 。IL-10 被归为2类细胞因子——包括 IL-19、IL-20、IL-22、IL-24 (Mda-7)、IL-26和 I型干扰素(IFN-α, -β, -ε, -κ, -ω),II型(IFN-γ),III型(IFN-λ, 也称为 IL-28A,IL-28B,和 IL-29)。在人类中,IL-10由IL10基因编码,该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 ,包含5 个外显子 ,主要由单核细胞产生,并在较小程度上由淋巴细胞产生 ,即II型T辅助细胞 ( T H 2), 肥大细胞 ,CD4 + CD25 + Foxp3 + 调节性T细胞 ,以及激活的T细胞和B细胞的某些子集。 在这些细胞中触发PD-1后,单核细胞可以产生IL-10。 IL-10上调也由GPCR介导,例如β-2肾上腺素 和2型大麻素 受体。 IL-10的表达在未经刺激的组织中极少,似乎需要由共生或病原菌触发。 IL-10表达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受到严格调节。 刺激TLR或Fc受体途径后,在单核细胞中观察到广泛的IL-10基因座重塑。 IL-10诱导涉及ERK1 / 2, p38和NF-κB信号传导,以及通过转录因子NF-κB和AP-1的启动子结合而引起的转录激活。 IL-10可能通过负反馈回路自动调节其表达,该回路涉及IL-10受体的自分泌刺激和p38信号通路的抑制。 此外,IL-10的表达在转录后水平受到广泛调控,这可能涉及通过富含AU的元件和诸如let-7 或miR-106的microRNA控制mRNA的稳定性。IL-10 是一种在免疫调节和炎症中具有多效性的细胞因子。 它下调了巨噬细胞上Th1细胞因子、MHC-II类抗原、共刺激分子的表达。 它还增强了B细胞的生存、增殖和产生抗体的能力。IL-10 可以阻断 NF-kB 活动,并参与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IL-10发现与1991年,最初报道其抑制细胞分泌、抗原呈递和CD4+细胞激活。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IL-10 主要抑制脂多糖(LPS) 和细菌产物介导的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 IL-1β, IL-12, and IFNγ的分泌,这些细胞因子由 Toll样受体(TLR)触发的骨髓细胞谱系分泌。随着时间的流逝,IL-10功能的细微差别出现了,因为已证明对荷瘤小鼠的治疗可抑制肿瘤转移。 多个实验室的进一步研究已经产生了进一步支持IL-10在免疫神经学背景下的免疫刺激能力的数据。 从IL-10转基因小鼠中转染的肿瘤细胞系 中表达IL-10或用IL-10给药可控制原发性肿瘤生长并降低转移负担。 最近,聚乙二醇化重组鼠IL-10(PEG-rMuIL-10)已显示出诱导IFNγ和CD8 + T细胞依赖性抗肿瘤免疫力。 更具体地,已显示PEG化的重组人IL-10(PEG-rHuIL-10)增强细胞毒性分子粒酶B和穿孔素的CD8 + T细胞分泌,并增强T细胞受体依赖性IFNγ的分泌。对小鼠的研究表明, 肥大细胞也产生IL-10,抵消了这些细胞在变态反应部位的炎症作用。IL-10能够抑制由巨噬细胞和Th1T细胞等细胞产生的促炎细胞因子如IFN-γ , IL-2 , IL-3 , TNFα和GM-CSF的合成 。 它也显示出抑制抗原呈递细胞的抗原呈递能力的强大能力。但是,它也对某些T细胞(Th2)和肥大细胞具有刺激性,并刺激B细胞成熟和抗体产生。IL-10检查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2(COX-2)的可诱导形式。 缺乏IL-10已被证明可导致COX激活并导致血栓烷受体激活,从而引起小鼠血管内皮和心脏功能障碍。 白介素10基因敲除脆弱的小鼠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心脏和血管功能障碍。IL-10与肌动蛋白有关 ,因为运动会引起IL-1ra,IL-10和sTNF-R的循环水平增加,这表明体育锻炼可促进抗炎细胞因子的形成。与健康个体相比,在诊断为多发性硬化症的个体中观察到较低水平的IL-10。 由于IL-10水平的降低, TNFα水平不能得到有效调节,因为IL-10可以调节TNF-α转化酶。 结果,TNFα水平升高并导致炎症。 TNFα本身通过TNF受体1诱导少突胶质细胞脱髓鞘,而慢性炎症与神经元脱髓鞘有关。在黑素瘤细胞系中,IL-10调节NKG2D配体的表面表达。在小鼠中进行的基因敲除研究表明,这种细胞因子在肠道中是必需的免疫调节剂。的确, 克罗恩氏病患者对用重组白介素10产生细菌的治疗反应良好,证明了IL-10对抵消人体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的重要性。根据数据,在临床试验中,数千名患有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接受了重组人IL-10(rHuIL-10)的治疗。 与预期相反,rHuIL-10治疗并未对克罗恩病患者的疾病产生重大影响。 或类风湿关节炎。 rHuIL-10治疗最初在牛皮癣中显示出有希望的临床数据。 但在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期临床试验中未能达到临床意义。 对rHuIL-10在人类中作用的进一步研究表明,rHuIL-10除了抑制炎症外,还能够发挥促炎作用。除这些数据外,目前正在进行一项I期免疫科学临床试验,以评估PEG化重组人IL-10(PEG-rHuIL-10,AM0010)的治疗能力。 与临床前免疫免疫学数据一致,研究者报告了实质性的抗肿瘤功效。 相反于所报告的在体外和体内产生的IL-10的免疫抑制作用, 治疗癌症患者的PEG-重组人白介-10引发的剂量滴定感应的免疫刺激细胞因子IFNγ,IL-18,IL-7,GM-CSF和IL-4的表达。 此外,接受治疗的患者的外周CD8 + T细胞表达激活标记,例如程序性死亡1(PD1)+,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AG3)+和Fas配体(FasL)升高,血清TGFβ降低,其折叠倍数增加。 这些发现与使用PEG-rMuIL-10的已发表的临床前免疫科学报告 以及以前用rHuIL-10治疗人类的发现一致。 这些数据表明,尽管IL-10可以在细菌产物刺激的髓样细胞中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但对人的rHuIL-10 / PEG-rHuIL-10治疗主要是免疫刺激。 截至2018年 (2018-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month!) AM0010(又名pegilodecakin ) 正在进行3期临床试验。已经证明IL-10与白介素10受体α亚基 相互作用 。IL-10受体复合物也需要IL10R2链来启动信号传导。 这种配体-受体的组合存在于鸟类和青蛙中,也可能存在于骨鱼类中。

相关

  • 医学史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医学史,又称医疗史或医药史,历史学的一
  • 醋(英语:Vinegar),旧称为醯、苦酒等,是烹饪中常用的一种液体酸味调味料。醋的成分通常含有3%-5%的醋酸,有的还有少量的酒石酸、柠檬酸等。理论上讲,几乎任何含有糖分的液体都可以发
  • 罗伯特·科赫海因里希·赫尔曼·罗伯特·科赫(德语:Heinrich Hermann Robert Koch,1843年12月11日-1910年5月27日),德国医师兼微生物学家,为细菌学始祖之一,与路易·巴斯德共享盛名。1905年,因结
  • 红螺菌目红螺菌目(Rhodospirillales)是变形菌门α-变形菌纲下的一目。进行不产氧的光合作用。本目很多细菌属于紫细菌。医学导航:病菌细菌(分类)gr+f/gr+a(t)/gr-p(c/gr-o药物(J1p、w、n、m、疫
  • 正义单链RNA病毒正链单股RNA病毒(positive-sense single-stranded RNA virus或(+)ssRNA virus;阳性单链RNA病毒),其基因组为一条正链RNA单股。网巢病毒目(Nidovirales):成套(套式)病毒目小核糖核酸目(Pi
  • 蚜虫包括10个科:蚜虫(英语:aphid,又称腻虫或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种类包括蚜总科(又称蚜虫总科,学名:Aphidoidea)下的所有成员。目前已经发现的蚜虫总共有十个科约4,400种,其中多数属于蚜
  • 尚柏朗过滤器尚柏朗过滤器,或称巴斯德-尚柏朗过滤器,是由查理斯·尚柏朗于1884年发明的陶瓷制滤水器。其原理和伯克菲尔德过滤器(英语:Berkefeld filter)类似。该过滤器由陶瓷制的内外管构成
  •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Invertebrate)是背侧没有脊柱的动物,包括棘皮动物、软体动物、刺胞动物、节肢动物、海绵动物、线形动物以及脊索动物门的头索动物及尾索动物等。其种类数占动物总种
  • 半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是描述DNA的复制方式,目前已知的所有细胞皆以此方式进行复制。是三种主要的复制模型的其中之一,也是唯一确认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模型。
  • 肥大细胞肥大细胞(mast cell),发育源于骨髓CD34+前体细胞,是连接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桥梁,因为靠近周围神经末梢而很早就可以感受神经纤维的活动。肥大细胞激活后,可以释放炎症因子并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