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

✍ dations ◷ 2025-11-16 03:27:01 #酱油
.mw-parser-output .han-nom{font-family:"Nom Na Tong","Han-Nom Gothic","Han-Nom Ming","HAN NOM A","HAN NOM B","Ming-Lt-HKSCS-UNI-H","Ming-Lt-HKSCS-ExtB","FZKaiT-Extended","FZKaiT-Extended(SIP)","FZKaiS-Extended","FZKaiS-Extended(SIP)","Sun-ExtA","Sun-ExtB","MingLiU","MingLiU-ExtB","MingLiU_HKSCS","MingLiU_HKSCS-ExtB","SimSun","SimSun-ExtB",sans-serif} 豉油 / 渃醬 / 豆味油酱油,粤语、潮语、客语、越南语地区称为豉油,四川话、闽语等地又称为豆油,是一种具东亚特色用于烹饪的调味料。除了华人之外,日本人、朝鲜人及东南亚各民族均普遍使用,近十年美国及欧洲也占相当消费比例。制造酱油一般以大豆为主要原料,加入水、食盐经过制麹和发酵,在各种微生物繁殖时分泌的各种酶的作用下,酿造出来的一种液体。制作酱油的原料在各地有所不同,使用的配料不同,风味也不同,比较特别的是鱼露(使用鱼)。酱油是由“酱”演变而来,而酱油之酿造纯粹是偶然发现,最早的酱油起源于中国古代皇家使用的调味料,是由鲜肉腌制而成,与现今的鱼露制造过程相近,因为风味绝佳渐渐流传到民间,后来发现大豆制成风味相似且便宜,才广为流传食用。后来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一带。酱油之制造,早期是一种家事艺术与秘密,其酿造多由某个师傅把持,其技术往往是由子孙代代相传或由一派的师傅传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酿造法。最早的酱油专利权是在19世纪,由两位分别叫做里德和佩林斯申请专利来出售。最早的酱油是由肉类腌制而成,肉剁成肉泥再发酵生成的油,称为“醢”(音读 hǎi ㄏㄞˇ,即肉酱油的意思);另有在造酱时加入动物血液的版本的酱油称为醓(音读 tǎn ㄊㄢˇ)。可见《诗经·大雅·行葺》之一句:“醓醢以荐。”而最早的植物酱油称之为“豆酱”或“豆酱清”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在东汉(25年至220年)王充(27至97年?)的《论衡》中“世讳作豆酱恶闻雷”,而成书于北魏的《齐民要术》中亦已有“豆酱清”的记载,黄兴宗认为《论衡》《齐民要术》内所指的“豆酱”,“豆酱清”,可能是指现代酱油的前身。“酱油”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两本著作中:《山家清供》记载用酱油、芝麻油炒春荀、鱼、虾;《吴氏中馈录》记载用酒、酱油、芝麻油清蒸螃蟹。此后,酱油一词还出现在1360年《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元《易牙遗意》,1591年《饮馔服食笺》,1680年《食宪鸿秘》,1698年《养小录》,1750年《醒园录》,1790年《随园食单》,清《调鼎集》卷三、卷七。宋朝人将加工酱和豉得到的各种酱汁,称为酱油,作为调味品开始在中国的饮食中流行。到清代,酱油的使用远超过酱。在1790年《随园食单》中酱油已经取得重要地位。日本文献中最早使用酱油一词的是1474年的《文明本节用集》,但酱油的生产法,可能在此之前已由中国传入日本。以植物性蛋白为原料依酿造法、速酿法或混合法制得之调味液,得称之为酱油,包括加食盐、糖类、酒精、调味料、防腐剂等制成者。酿造法:以大豆、脱脂大豆、黑豆、小麦、米等谷类,经蒸煮或以其他方法处理并经培养麹菌制成之“酱油麹”,或在此加入蒸熟米或蒸熟米以麹菌糖化,并注入食盐水,或加生酱油、酱油醪使其发酵、熟成者。速酿法:植物性蛋白质以酸分解或酵素水解处理所得之氨基酸液经添加酱油醪、生酱油等再发酵熟成者。混合法:在前二种方法中添加酸分解法(及)酵素水解法所得者。黄豆或黑豆蒸煮后,加入麹菌静置5~7天,洗麹后与食盐放入发酵缸内天然发酵6个月。酿造酱油是用大豆/脱脂大豆(粉)、黑豆或用小麦或麸皮等为原料,采用微生物酦酵酿制而成的酱油。添加防腐剂、焦糖色素、人工甘味剂。配制酱油是以纯酿造酱油,添加盐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而成的液体调味品。只要在生产中使用了盐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即是配制酱油。早先根据中国大陆国家标准,厂商生产的酱油必须在包装上明确标明属于“酿造酱油”或“配制酱油”。根据2018年12月施行的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酱油》(GB 2717-2018)规定,以往的“配制酱油”不得再以“酱油”为食品名称,故现时中国大陆生产的配制酱油都普遍将名称改为“复合调味液”等。纯酿造的天然酱油不会产生果糖酸。因为中华民国国家标准允许果糖酸含量1%以下,且不得验出单氯丙二醇含量,配制酱油在台湾常伪称纯酿造酱油。甜酱油是带有甜味的酱油,在很多地区都有出产,但材料各异。在台湾,酱油的等级以含氮量多寡作为酱油品质差异指标,甲级品每100ml含1.4克(1.4%),乙级品1.1克,丙级品0.8克。但是这种分辨方式有可能被造假,例如被恶意添加尿素或三聚氰胺。使用等比例纯酒精与酱油混合后,会使得酱油内的蛋白质析出沉垫。但此法只能测出酱油内是否含纯酿造的成分,对于混合的配制酱油仍难以区分。

相关

  • 听诊听诊(Auscultation)是一种利用听个体内的声音的诊断技术,通常会使用听诊器配合诊断。听诊最常应用的地方是进行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肠胃道系统(英语:gastrointestinal system)以及
  • 支气管扩张支气管扩张(英语:Bronchiectasis)指的是肺脏中支气管永久性的扩张。患者的常见症状包括有痰的慢性咳嗽,其他还有呼吸困难、咳血与胸痛等,有些患者同时也有喘鸣与杵状指(英语:nail c
  • 麻疹麻疹(拉丁语:Morbilli;德语:Masern;法语:Rougeole;英语:Measles 或 Rubeola;日语:はしか),是麻疹疫苗未出现前,一种好发在儿童身上的传染病,但成人也有一定机会感染。儿童常见的急性病毒是
  • 毒物毒物是对生物造成不适反应的物质的总称。毒物对生物体造成的影响因种类不同各异,不适反应的类型以及程度也各不相同。另外对于有的生物来说具有毒性而对于别的生物来说无毒的
  • 红斑性狼疮红斑狼疮(Lupus erythematosus)为一系列自体免疫性疾病的统称,即免疫系统非正常地攻击自身正常组织。症状可能会发生于全身各处,包含关节、皮肤、肾、血球、心脏,以及肺。最常见
  • 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阴性菌(英语:Gram-negative bacteria)泛指革兰氏染色反应呈红色的细菌。在革兰氏染色实验中,首先添加了结晶紫,再添入另一种复染染料(通常使用番红),从而将所有的革兰氏阴性菌
  • 拟杆菌门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包括三大类细菌,即拟杆菌纲、黄杆菌纲、鞘脂杆菌纲。它们的相似性体现在核糖体16S RNA。很多拟杆菌纲的细菌种类生活在人或者动物的肠道中,有些时候成
  • 热袍菌门热袍菌门(Thermotogae),又译作栖热袍菌门,是一类嗜热或者超嗜热细菌,其细胞外面有一层“袍”一样的膜包裹,可以利用碳水化合物。不同的种类可适应不同的盐浓度和氧含量。重要的
  • 嗜极生物嗜极生物(英文:Extremophile),或者称作嗜极端菌,是可以(或者需要)在极端环境(英语:extreme environment)中生长繁殖的生物,通常为单细胞生物。与此相对的,在较为温和的环境中生活的生物,
  • 氧化氧化又被称为氧化作用、氧化反应。是还原剂(被氧化物)与氧化剂(被还原物)之间的氧化数升降。还原剂可借由获得氧,失去氢离子,或者失去电子的过程,使得氧化数上升。 而氧化剂可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