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软腭塞音

✍ dations ◷ 2025-08-17 13:03:38 #浊软腭塞音

浊软腭塞音是辅音的一种,用于一些口语中。浊软腭塞音在国际音标的符号是⟨ɡ⟩,X-SAMPA音标的符号则是⟨g⟩。

严格来说,国际音标里表示此音的符号是尾巴打开的)有人认为这是因为/g/比其余五个塞音都难发音。发浊音时气流从肺流出,而软腭音软腭关闭,喉咙和软腭间的空间较小,空气很快就填满该位置,令到清音/k/的声音听起来就像浊音/g/。故此/k/和/g/两者的分别没有其余两对的那么明显。这限制令原本有/k/、/ɡ/之分的语言因无法分辨两个音,以致/ɡ/逐渐消失;或者令语言成形时就忽略了这个音(如侗台语族里大多数语言泰语、壮语、老挝语等)。留意像清小舌塞音/q/和浊小舌塞音/ɢ/两者中,因为喉门(即小舌所在的地方)更接近喉咙,空间更小,两者分别更不明显,令/ɢ/比/q/罕有得多。

汉语中北京语和粤语均无此音。吴语中有/ɡ/,文读全浊日常口语时全浊时半浊音,或可被视为浊音清化之兆,受上海等地学者及社会青年影响,/ɡ/得以止清化,渐取成效。吴语宣州片中,从17世纪起,中古汉语的群母(/ɡ/)就出现了部分字通音化为匣母(/ɦ/),或清化为/k/或/kʰ/的现象;今日宣州片方言无论其他浊塞音保留与否,除了个别方言点外/ɡ/都完全消失,读作/ɦ/等擦音,可与世界其他地区/ɡ/的普遍消失映证。

浊软腭塞音的特点:

英语中有此音,以字母g表示。但g并不一定是表示此音的,只有单独出现在a、o、u前才会读/g/。如果g出现在e, i, y前,会读浊齿龈后破擦音/dʒ/(这项有例外,如);如果和n一起成ng出现在语素末,则读成软腭鼻音/ŋ/,如,两个ng都读/ŋ/,因为sing和ing两个都表示一个意思的单位(sing是“唱歌”;ing是表示现在分词的后缀。);的ng则分开读,成/ndʒ/,因为ging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语素,只有ginger才是。

因发音较困难容易和/k/混淆的缘故,该音位在一些语言中已不复存在,但/g/相对其他音仍然颇为普遍,许多语言都有原位/g/音,有的甚至有多于一种/g/的变种。许多印度的语言,尤其是印地语,都有区分原位/g/和送气/gʰ/。

现代标准阿拉伯语中不存在此发音,但在某些阿拉伯语方言中字母“ج”(标准阿拉伯语中代表浊腭龈塞擦音/dʒ/)或“ق”(标准阿拉伯语中代表清小舌塞音/q/)发此音。

当符号成对出现时,左边的是清音,右边的是浊音。阴影区域表示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发音。

相关

  • 王世绩王世绩(1932年9月28日-),生于上海,中国物理学家,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研究员,上海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主任。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灾难医学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灾难医疗(英语:disaster medicine)是指为
  • 梭德梭德(德语:Hans Sauter,1871年6月21日-1943年5月7日),又译作绍达、苏特,德国奥格斯堡出身的昆虫学家。梭德早年在慕尼黑大学研读动物学;后来,他虽未能完成学业,但仍决心投身标本采集,接
  • 加奈姆-博尔努帝国卡努里语加奈姆-博尔努帝国(Kanem–Bornu Empire)是位于非洲的古国,国土包括现今的利比亚和乍得。加奈姆帝国包括现在的乍得湖盆地、利比亚南部费占、尼日尔东部,往西扩张至今尼
  • 凯斯宾王子《凯斯宾王子》(英语:Prince Caspian)是纳尼亚传奇系列中的其中一部作品,由英国作家C·S·路易斯于1951年所著。按C·S·路易斯的写成次序,本作品是第二本;按故事发生次序,则为第四
  • 梶谷素久梶谷素久(1937年5月8日-)是一名日本社会学家。出生于岐阜县,1961年毕业于东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科,1964年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社会学修士课程修了、64年获得晓鸟奖。曾担任名城大学法
  • 奥达尔奥达尔是挪威语姓氏Aadahl的中文译名。以下知名人物使用此姓氏:此外,奥达尔也是挪威语男女通用姓氏Aardal的中文译名。以下知名人物使用此姓氏:
  • 橿原神宫橿原神宫(かしはらじんぐう)是位在日本奈良县橿原市亩傍山麓的神社。旧社格为官币大社、敕祭社(现今神社本厅的别表神社)。明治23年(1890年),为了纪念记纪中的初代天皇・神武天皇,在昔日神武天皇的宫殿(亩傍橿原宫)所在地创建。在日本京都、奈良等地的知名神社和寺院日前被发现有人恶意喷上油状液体,包含奈良橿原神宫、安倍文殊院(日语:安倍文殊院)等都受到破坏。其他地区的神社和寺庙也遭殃,包括茨城县的鹿岛神宫、千叶县的香取神宫。这些神社、寺院的大门、地板、赛钱箱等都受到了波及,有的寺院连佛像都惨遭毒手。据悉,在这
  • 沃洛吉斯三世沃洛吉斯三世(?-147年,安息语:����),是自公元110年至公元147年的安息帝国王中之王。他是其前任安息帝国王中之王帕科罗斯二世的儿子和继承人。在沃洛吉斯三世治下,安息帝国爆发了内乱与战争。在其即位之初,他只能控制帝国东部,并且要对付占领帝国西部的王位篡夺者奥斯罗埃斯一世(英语:Osroes I)。在奥斯罗埃斯一世在113年违反与罗马帝国签订的《朗戴亚条约》,并指定沃洛吉斯三世的兄弟帕尔塔马西里斯(英语:Parthamasiris of Armenia)取代其另一位兄弟阿克西达瑞斯(英语:Axid
  • 迦克墩迦克墩(希腊语:Χαλκηδών,) 或卡尔西登(英语:Chalcedon,发音: /kælˈsiːdən/或/ˈkælsɪdɒn/)是一座位于小亚细亚比提尼亚的古代城市,几乎正对拜占庭。现今它是伊斯坦布尔卡德柯伊的一个街区。在卡德柯伊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古城的遗迹,而发掘的文物均保存于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公元451年,迦克墩公会议在此召开。迦克墩的遗址坐落于马尔马拉海北岸的一个半岛上,靠近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海口。该城的希腊语名字来源于腓尼基语,意为“新城”,与迦太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