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东普鲁士
✍ dations ◷ 2025-07-19 11:19:54 #东普鲁士
东普鲁士(德语:Ostpreußen;立陶宛语:Rytų Prūsija或Rytprūsiai;波兰语:Prusy Wschodnie;俄语:Восточная Пруссия)是普鲁士王国及后来德意志帝国的一个省,位于普鲁士公国的领地上。今天东普鲁士的北部,分别属于立陶宛的默麦尔地区,及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旧称哥尼斯堡)。而南部大部分被纳入波兰的瓦尔米亚-马祖里省。东普鲁士包含了古普鲁士人在波罗的海的领地。在历史上被普遍认为是德国军国主义势力的支柱—容克贵族的发源地。东普鲁士位于波罗的海的东南海岸,首府是哥尼斯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普鲁士北部被划入苏联并将其改名为加里宁格勒州,而东普鲁士南部则划归波兰,当地的德意志居民大多被遣送回东德或被流放西伯利亚。于13世纪时,东普鲁士本是信奉多神教的古普鲁士人聚居地。于十字军东征的宗教狂热浪潮下,诸如教廷、波兰及神圣罗马帝国等天主教势力纷纷派遣传教士,意图基督教化此邻近的异教桥头堡,但对彪悍的普鲁士人作用不大,反而令其更常受到普鲁士人的袭扰掠夺。于是,于1226年,条顿骑士团应波兰公爵康拉德一世之邀、得教廷及神圣罗马帝国御准,发动北方十字军征服普鲁士并建立条顿骑士团国。此后,骑士团的宗教战争不断扩大,无远弗继,更将目标放至波兰的友邦立陶宛大公国,导致与波兰龃龉日深,最终爆发波兰-立陶宛-条顿战争。于战事末段,骑士团于坦能堡大败,虽然战争最后以双方和约作结,但骑士团自此已由盛极转衰,国运江河日下,无力再发动大规模战争。此后的一个世纪内,条顿骑士团国饱受内乱、强邻波兰-立陶宛扩张、甚至新教思潮的影响,传至末代团长阿尔布雷希特·霍亨索伦时,骑士团已无足够军力维持团国内的军事统治。于是于1525年,阿尔布雷希特毅然将条顿骑士团国世俗化、改宗新教路德宗、并向强邻波兰立陶宛联邦俯首称臣,是为普鲁士公国。1618年,普鲁士大公阿尔伯-腓特烈逝世,其两子均早夭,而爵位亦不可由女性继承,故此传位于长女婿勃兰登堡选帝侯约翰-西吉斯蒙,史称勃兰登堡-普鲁士。此后由于普鲁士大公同时以共主邦联身份拥有勃兰登堡选侯国(其隶属神圣罗马帝国而非波兰)的领地,国土面积大幅增加之余亦开始拥有有半壁自主的江山,从而得以开始摆脱波兰的控制繁荣发展。于1657年,波兰-立陶宛泥足深陷于第二次北方战争战败、瑞典帝国入侵后的大洪水泥沼中,国运开始衰亡,已无力再制约普鲁士公国。普鲁士趁机与波兰签订布隆堡条约取得完全独立地位,终于得以摆脱波兰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束缚,正式走上强国崛起之路。普鲁士末代大公腓特烈三世一直雄心勃勃立志于称王。其任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国力日益强盛;并积极参与神圣罗马帝国诸邦事务,于1686年加入奥格斯堡反法同盟,并于2年后参与大同盟战争,与帝国诸邦共同携手对抗迅速冒起的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1701年,腓特烈大公因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觐皇有功,终得皇帝利奥波德一世赐封王号,得以成功登基称王,即位称腓特烈一世,正式建立普鲁士王国。在1772年第二次瓜分波兰后,普鲁士王国重夺公国立国时割让与波兰的失土—“皇家普鲁士”。1773年1月31日,腓特烈大帝把瓜分得来的土地重新命名为西普鲁士 (Westpreußen),前普鲁士公国地区成为东普鲁士 (Ostpreußen)。东普鲁士作为普鲁士王国的领地,在1871年被一同并入德意志帝国。在1875年,在该地的人口中73.48%为德国人,18.39%是波兰人和8.11%为立陶宛人。1900年,总人口是1,996,626人,包括1,698,465名基督教徒、269,196名天主教徒及13,877名犹太人。波兰人(Masuren)及立陶宛人(Litauer)的人数,因为德国的德国化政策而减少。波兰居民集中在南部,立陶宛居民则在东北部。普鲁士人一直德国化,所以在18世纪时,古普鲁士语已变成死语。非德裔人口是指非德国公民,并不包括非德裔的公民。根据德国法律,人口有居民(Einwohner)与公民(Bürger)之分。1885年至1890年之间,柏林的人口增长是20%,勃兰登堡和莱茵兰是8.5%,威斯特法伦是10%;东普鲁士减少0.07%而西普鲁士减少0.86%。1918年,德皇威廉二世退位,德国变成共和国。由1919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止,东普鲁士与部分西普鲁士是德国的外飞地。基于凡尔赛条约,德国割让大部分的西普鲁士以及波森省予波兰,亦即波兰走廊及但泽自由市。1920年,西普鲁士西面和东普鲁士南部都举行公投,让居民决定是否把土地归于波兰还是德国。96.7 %的投票者支持土地归于德国。1923年,在没有举行公投之下,立陶宛强占梅梅尔地区(亦即克莱佩达区)。纳粹党将三分之一的地名改掉,又在1938年扫除一切由波兰或立陶宛色彩的名字。不合作的少数族裔活跃分子就被送到集中营。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容许德国占领波兰西部以及克莱佩达。战争期间,德军征服波兰西部,令东普鲁士扩大。1939年普查,此区人口共249万人。虽然纳粹党强烈宣传民族主义,宣称他们征服的地区都住着大量德国居民、都想回归德国,但事实恰恰相反:根据国家的统计,1939年时德军占领区的994,092居民当中,只有31,000人是德国人。很多居民在战争中死亡,其中大部分青年被征召到军队、战死沙场。1945年初,有部分德国人在战后想要返回东普鲁士,但全部都被苏联军队驱逐,也有很多人被发配到苏联当苦工。当地所有德式地方名字都改成俄式或波兰式。1946年4月,东普鲁士的北部被并入苏联。7月,首府哥尼斯堡被改名为加里宁格勒,州名是加里宁格勒州。1947年,苏军驱逐当地所有德意志人,让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及乌克兰人迁到此地。在领土重划分中寇松线以东大片波兰领土被划入苏联,该地的波兰人被驱逐到波兰占领的东普鲁士南部,亦即瓦尔米亚-马祖里省。1947年,无论作为州领地或邦国,普鲁士被完全废除。普鲁士公国 · 勃兰登堡侯国 · 克列夫斯/马克/雷芬斯堡 (1614年) · 早期波美拉尼亚/明登/哈伯斯塔特 (1648年) · 劳恩堡和比余托夫/德拉罕 (1657年) · 马格得堡 (1680年) · 殖民地 (勃兰登堡黄金海岸 · 阿尔金 · 蟹岛 · 托图拉)纳沙泰尔 (1707年) · 葛尔德斯 (1713年) · 明登-雷芬斯堡 (1719年) · 西波美拉尼亚 (1720年、1815年) · 西里西亚/格赖茨 (1742年) · 东弗里西亚 (1744年) · 东普鲁士/西普鲁士 (1772年-1773年) · 南普鲁士 (1793年) · 新东普鲁士/新西里西亚 (1795年)勃兰登堡 · 波美拉尼亚 · 波森大公国1 · 萨克森 · 西里西亚 · 威斯特法伦 · 莱茵省2 (1822年) · 普鲁士省 (1824年-1878年) · 霍亨索伦 (1850年) · 石勒苏益格-霍尔斯/汉诺威/黑森-拿骚 (1866年–1868年)下西里西亚/上西里西亚 (1919年) · 大柏林 (1920) · 波森-西普鲁士 (1922年) · 霍尔-莫斯堡/马格得堡/卡塞尔/拿骚 (1944年)
相关
- 莫西沙星莫西沙星(学名:Moxifloxacin,发音“moxi FLOX a sin”)是一种由拜尔公司开发的第四代人工合成的喹诺酮类抗细菌药(8-methoxy-fluoroquinolone类抗生素)。其口服剂(以盐酸莫西沙星之
- 能量能量(古希腊语中 ἐνέργεια energeia 意指“活动、操作”)在物理学中是一个间接观察到的物理量。它往往被视为某一个物理系统对其他的物理系统做功的能力。由于功被定
- 洛伦兹力方程在电动力学里,洛伦兹力(Lorentz force)是运动于电磁场的带电粒子所感受到的作用力。洛伦兹力是因荷兰物理学者亨德里克·洛伦兹而命名。根据洛伦兹力定律,洛伦兹力可以用方程,称
- 萨巴萨巴(英语:Saba),为加勒比海一岛屿,原属荷属安的列斯,现为荷兰的一个特别市(正式名称是“公共实体”),与同为荷兰特别市的博奈尔和圣尤斯特歇斯合称为“BES群岛”。岛屿面积13平方公
- 运动会运动会,也称“综合性运动会”。指包括若干个运动项目的规模较大的运动竞赛会。如奥林匹克运动会、亚洲运动会、全国运动会等等。田径运动的竞赛习惯上也称“运动会”。
- 辰韩辰韩(진한,しんかん),是古代(公元前2世纪末至公元后4世纪左右)朝鲜半岛南部部落之一,在洛东江以东庆尚道,与马韩及弁韩合称三韩。三韩是现在朝鲜族的直系祖先,也是如今韩国国名得来的
- 科罗拉多泉市科罗拉多斯普林斯(英语:Colorado Springs)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第二大、美国第49大城市,也是艾尔帕索县的首府。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05年的估计,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市约有人口36万98
- span style=color:white;中华民国内阁/span本表列出中华民国自1912年建国至今的历任政府首脑,包括北洋政府时代的国务总理等,国民政府时代的行政院院长,以及行宪后的行政院院长。本表所列不仅限于具正式职务者,亦包含各种
- 数字电视数字电视(英语:Digital television)是指采编、播出、传输、接收等环节中全面采用数字信号的电视系统,与模拟电视相对。数字电视系统可以发送多种业务,如高清电视、标清电视、智能
- 通古斯语满-通古斯语族(又称通古斯语系或通古斯-满语族)是世界主要语系之一,其下又分满语支和通古斯语支。通古斯语支的语言有长元音,满语支的语言复元音多;辅音的组合一般不超过两个音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