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 (电影)

✍ dations ◷ 2025-08-18 05:19:14 #1936年电影,阿尔贝特·巴林克电影,印尼电影,黑白电影,印尼语电影

《巴勒》(巽他语:Pareh,解作“稻米”),对外发行时称为《稻米之歌》(),是一部1936年的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电影,由荷兰人阿尔贝特·巴林克(英语:Albert Balink)和曼努斯·弗兰根(英语:Mannus Franken)执导,由拉登·莫赫达(英语:Raden Mochtar)、苏卡西(Soekarsih)等业余土著(英语:Native Indonesians)演员主演。故事讲述渔夫与农家女不顾禁忌,继续交往。

巴林克在1934年开始与王氏兄弟(英语:Wong brothers)合作,筹备拍摄工作。他们筹募的制作经费总值75,000盾(英语:Netherlands Indies gulden),比同期的本土电影高出几倍,还邀请弗兰根从荷兰来到东印度群岛,帮助他们摄制这套影片。这部电影由弗兰根和王氏兄弟在东印度群岛拍摄,在荷兰进行后期工作。结果本片成功从欧洲观众身上获利,得到他们的好评,却无法得到土著的欣赏;制片人也无法藉着电影的收益摆脱宣告破产的命运。

《巴勒》的面世改变了荷属东印度电影业的生态,本土电影不再像此前数年那样以华人为对象,制片商也开始着力吸引土著观众观看本土电影。后来巴林克摄制电影《月光曲》,成功获利。美国视觉人类学家卡尔·G·海德(英语:Karl G. Heider)认为,《巴勒》和《月光曲》是1930年代荷属东印度最重要的两部电影作品。

渔夫马哈茂德(Mahmud,拉登·莫赫达(英语:Raden Mochtar)饰)与农家女瓦吉妮(Wagini,苏卡西饰)相恋。不过,当地的迷信习俗认为他们的爱情会引来灾难。村长的马来短剑被偷走了,预言看来应验了,然而两人最终仍然得到村民的协助,重新团聚。

自1934年至1935年初,荷属东印度所有长片电影都是郑丁春的出品,这些电影的题材不是中国神话就是武术,对象是低下阶层(通常是华人)。这个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大萧条促使荷属东印度政府提高税率,广告商需要更多资金投入,电影院以低廉的价钱出售戏票,所以制作本土电影的净收益率非常低。当时东印度群岛的电影院放映的电影以好莱坞电影为主。

荷兰记者阿尔贝特·巴林克(英语:Albert Balink)在1934年开始筹备《巴勒》的拍摄工作。不像郑丁春那样有经验的巴林克决定,这部电影的受众将包括荷兰裔观众。他邀请华裔制片人王氏三兄弟(英语:Wong brothers)当中排行第二的约书亚,以及排行第三的奥斯尼尔参拍本片,他们在1932年完成电影《德兰修女(英语:Zuster Theresia)》以后一度退出影坛,这是他们复出后参拍的首部电影。他们捐给巴林克的设备包括自家的制片厂(由生粉制造厂改建而成),以及摄影器材。本片大部分拍摄经费来自其他方面的赞助——印尼电影历史学家米斯巴赫·尤萨·比兰(英语:Misbach Yusa Biran)指出这笔资金是电影业大亨布瑟(Buse)的贡献,荷兰EYE电影学院(英语:EYE Film Institute Netherlands)的纪录则显示制片人得到中央土著移殖委员会(Centrale Commissie voor Emigratie en Kolonisatie van Inheemschen)的赞助;这个委员会的宗旨是鼓励爪哇岛的居民迁往苏门答腊岛。

巴林克和王氏兄弟用两年时间筹募拍摄电影所需的经费,合办爪哇太平洋影业(英语:Java Pacific Film)公司,巴林克则以首脑的身份处理公司的日常运作。追求完美的巴林克很清楚自己希望本片的角色应该由怎样的演员饰演。和东印度群岛早期的制片人不一样的是,巴林克愿意投放时间,投放金钱,尽可能寻找最佳的场景、最好的演员——就算那个人选本身是名人也好。结果本片大部分演员(包括主演莫赫达、苏卡西)都没有参演电影的经验。

有一次巴林克、约书亚·王和阿斯尼尔·王到外面喝咖啡,看到一位高大、强健、英俊的年轻男子驾车驶过,这位男子正好符合巴林克对饰演马哈茂德一角的演员设下的标准。巴林克叫王氏兄弟坐上汽车,赶上这位男子,他们成功了。他就是莫赫达,出身自爪哇贵族(英语:Priyayi),却和家人一样,放弃了“拉登”这个头衔。不过,制片人要求莫赫达使用这个头衔。印尼人类学家亚尔伯·布迪·苏山托(Albertus Budi Susanto)认为,制片人强调莫赫达的头衔,是为了吸引上流阶层的观众观看本片。

巴林克邀请作风前卫的荷兰纪录片制作人曼努斯·弗兰根(英语:Mannus Franken)来到东印度群岛,担任本片的艺术指导,分担本片的编剧工作。弗兰根坚信,对国际观众来说,民族志式描写表现本土文化的效果更好。弗兰根有兴趣的是本片的记录特质和人种学特质,所以这方面的镜头由他执导,普通的镜头则由王氏兄弟操刀。比兰指出,从摄影角度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差异。

《巴勒》以35毫米胶片录制,采用单片式设备(英语:Single-system recording)录音,完成后随即送往荷兰,进行剪辑。剧组起用荷兰演员为电影配音,结果是演员的对白变得生硬,而且带有浓重的荷兰口音。配乐方面,制片人本来打算采用甘美兰音乐,不过东印度群岛的录音设备质素欠佳,所以剧组要在荷兰重新录制原声带,以欧洲音乐取而代之 。

从开始到结尾,剧组耗费75,000荷属东印度盾(英语:Netherlands Indies gulden)(当时相等于51,000美元)完成《巴勒》这部电影,成本比一般的本土电影高出20倍。完成剪辑后,记录本片的胶片全长2,061米,相等的放映时间为92分钟。

1936年11月30日,《巴勒》在荷兰以《巴勒——爪哇的稻米之歌》(,又称《稻米之歌》)的名义进行首映;这部电影也在荷属东印度进行公映。制片人无法收回成本,结果被颁令破产。本片得到荷兰影评人的好评,原因之一是剧组强调弗兰根参加了这部电影的制作。在东印度群岛,本片成功从知识阶层身上获利,却无法得到低下阶层土著(英语:Native Indonesians)的欣赏。莫赫达本人也没能看完整部电影。

后期的影评人普遍对这部影片持肯定态度。印尼作家、文化评论家尔敏·巴奈在1955年认为,相比起同期的本土电影,《巴勒》的故事情节连贯一致(英语:Continuity (fiction)),切换场景的效果(英语:Cut (transition))具有动感,在技术上的表现也是超群的。不过,他不同意电影以欧洲人的角度观察土著,视土著为“原始人”的倾向。美国电影历史学家约翰·伦特(John Lent)在1990年形容,《巴勒》是一部“精雕细琢、钜细无遗、不惜工本”的电影,制片人除了赚钱,还希望能够藉影片体现本土文化的面貌。美国视觉人类学家卡尔·G·海德(英语:Karl G. Heider)认为《巴勒》是1930年代荷属东印度最重要的两部电影之一;另一部则是巴林克后期的作品《月光曲》(1937年)。海德、翻译家约翰·H·麦格林(英语:John H. McGlynn)和影评人沙林·赛(Salim Said)都认为,这部电影在技术上可以接受,最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东印度群岛电影业发展的轨迹,留下深远的影响。

《巴勒》的面世改变了当地本土电影的主流题材。在1937年之前与巴林克一起垄断荷属东印度电影业的郑丁春开始采用切合时代的题材拍摄电影,受到土著的欢迎;比兰认为《巴勒》的面世促使郑氏做出这样的变化。1930年代末期其他制片人也受到《巴勒》的一些影响,开始改善自家作品的音质。巴奈指出,《巴勒》面世后制作的本土电影在故事情节上不再以欧洲人为重心。

莫赫达在参演本片期间与苏卡西邂逅,之后两人共同出演电影《月光曲》,并结为夫妇。《月光曲》的演员阵容与《巴勒》大致相同,不过大收旺场,不但重新燃起东印度群岛制片商制作电影的兴趣,还成为当时东印度群岛最卖座的本土电影,这个纪录直至印尼独立后才在1953年被《危机》()打破。

相关

  • 美国革命美国革命(英语:American Revolution)泛指北美十三殖民地脱离大英帝国,并创建美利坚合众国的一连串事件与思潮。历史学界普遍视1760年代的抗税运动为美国革命的源头,经历美国独立
  • 匈牙利劳动人民党已消亡已放弃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已消亡已放弃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已消亡已放弃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已消亡已消亡已放弃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匈牙利劳动人民党(匈牙利语:Magyar Dolgozók P
  • 亚特拉斯航空亚特拉斯航空(英语:Atlas Air)是一家美国的货运航空公司,ACMI经营模式为该公司特色。该公司的主机场为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国际机场。亚特拉斯航空成立于1992年4月,在成立隔年
  • 上校博弈上校赛局是一个两人参与的零和赛局,参与者需要同时在一些对象中分配有限的资源,其最后的收益是单个对象收益之和。此赛局之原叙述为:有一个上校被要求找到在 N 个战场里士兵的
  • 紫锥花属 Necker ex T.C.Porter & Britton Raf.紫锥花属(;发音: /ˌɛkᵻˈneɪʃiə/),又名紫锥菊属或松果菊属,是一种菊科的草本开花植物。原生于北美洲中部及东部,有部分品种现时受到保
  • 安德里亚·莫霍罗维奇安德里亚·莫霍罗维奇(克罗地亚语:Andrija Mohorovičić,1857年1月23日-1936年12月18日)是著名的克罗地亚气象学家及地震学家,他也是莫氏不连续面的发现者。莫霍洛维奇出生在欧帕
  • 长尾扁裸藻长尾扁裸藻(学名:)为裸藻科扁裸藻属下的一个种。
  • 伊丽莎白·奥尔森伊丽莎白·翠丝·奥尔森(英语:Elizabeth Chase Olsen,1989年2月16日-)是一名美国的女演员。与姐姐玛丽-凯特·奥尔森、阿什莉·奥尔森被称为“奥尔森三姐妹”。伊丽莎白 ·奥尔森
  • 帕尔巴尼帕尔巴尼(Parbhani),是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Parbhani县的一个城镇。总人口259170(2001年)。该地2001年总人口259170人,其中男性133892人,女性125278人;0—6岁人口39152人,其中男20472人
  • 涩谷路口坐标:35°39′34″N 139°42′02″E / 35.6595°N 139.70055°E / 35.6595; 139.70055涩谷路口,全称涩谷全向交叉路口(日语:渋谷スクランブル交差点/しぶやスクランブルこうさ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