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三月节、三日节,是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也见于汉字文化圈其他地区,包括朝鲜、日本本土、日本琉球、越南亦有此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有些地区在三月初三有扫墓习俗,顺便踏青,故又称小清明、古清明 。
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而“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这个节日在汉代以前有个很独特的风俗,它同时是政府为男女青年举办的狂欢节,《周礼·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其中的“奔”便是指男女于户外各自约会,在河边的男男女女除了临水沐浴,此时于聚会期间的私情欢爱并不算违反常礼规范。人们也在这天祭祀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高禖为何人众说纷纭,通说女娲,尚有简狄、伏羲、勾芒等说法。
上巳节也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当时的情形。
上巳节是祓禊(日语:禊祓)的日子,即春浴日,祓即祓除疾病,清洁身心。禊(日语:禊)为修整、净身,又有驱除灾厄的意思。上巳春浴的习俗,发源于周代水滨祓禊,后由朝廷主持,并专派女巫掌管此事,成为官定假日。祓除畔浴,修禊之事,既是清洁身体,也是去除身上的晦气。
这天也是文人临水宴饮、吟诗作赋的节日,并会举行曲水流觞游戏,最著名的是王羲之兰亭之会。
春游踏青也是上巳节的习俗,人们又会野餐、采花。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好时机,此时野合有所不禁。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汉人文化中渐渐衰微,但近世仍未绝迹,清光绪《善化县志》中就有记载。
中国传统中历代祭祀伏羲与女娲的太昊陵庙会(又称人祖庙会)也于农历三月三结束。
在台湾、闽南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扫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连雅堂《台湾通史》:“三月初三日,古曰上巳,漳州人谓之三日节,祀祖祭墓。而泉州人以清明祭墓,谓之尝墓。”近年一些上巳节习俗式微的汉族地区也有复兴上巳节的趋势,亦因为有春游踏青、男女相会谈情的传统,部分人认为相比传统没有约会习俗的七夕,上巳节更适合称为“中国情人节”。
一些地方的汉族在三月三也保存有特殊的习俗,如湖南等地有“三月三,地(荠)菜煮鸡蛋”的传统,而安徽等地有吃粑粑的传统。
朝鲜半岛及朝鲜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由中国传入,但已发展成具有本土特色的节日。
人们会在这天踏青,又会吃杜鹃花煎,还会玩花煎戏。
在日本,上巳(じょうし/じょうみ)属于“五节句”之一的“桃之节句”(桃の節句),亦是雏祭(雛祭り)。不过在明治维新后,这个节庆被移送到西历的3月3日举行。
一些地区也会在神社或公园举行曲水流觞活动,
在琉球,妇女会在海边沐浴,祈求健康。
越南把上巳节和寒食节合并为一个节日,有吃汤圆的习俗。
苗族、土家族、黎族、壮族等都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活动。“三月三”是壮族、侗族、苗族等的传统歌唱节日,而广西壮族自治区自2014年起更将三月三设为地方性法定假日,全区放假两天。
分布于福建、浙江等地的畲族的亦有“三月三”节日,它是谷米的生日。是日畲族家家户户都吃传统的乌米饭。云南大理三月三日举行的泼水活动中,还可看到古时上巳节祓禊之俗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