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哈蒙德·赫斯

✍ dations ◷ 2025-10-23 02:23:16 #1906年出生,1969年逝世,美国地质学家,美国地球物理学家,死于心肌梗死的人,纽约市人,美国海军少将,普林斯顿大学校友,安葬于阿灵顿国家公墓者,彭罗斯奖章得

约翰·图佐·威尔逊

哈里·哈蒙德·赫斯(Harry Hammond Hess,1906年5月24日-1969年8月25日),或翻译为海斯,是一位美国地质学家,生于纽约市。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美国海军军官。赫斯被认为是板块构造论的奠基人之一,提出了著名的海底扩张学说。他的研究主要是岛弧和海床重力异常和蛇纹石化橄榄岩之间的关系,这表示地幔的对流是海底扩张的驱动力,成为板块构造论发展的理论基础。

赫斯于1923年进入耶鲁大学就读电机工程,之后改修读地质学,于1927年获得学士学位,再于1932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地质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后赫斯在罗格斯大学任教一年,之后在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卡内基研究所(英语:Carnegie Institution for Science)地球物理学实验室任职,1934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地质学教授直到去世,并在1950到1966年担任普林斯顿大学地质学系系主任。1949到1950年间和1965年分别在南非开普敦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担任访问学者。

赫斯与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菲利克斯·安德里斯·韦宁·迈内兹(英语:Felix Andries Vening Meinesz)一起登上美国海军潜艇USS S-48(英语:USS S-48 (SS-159))协助进行美国海军第二次海床重力量测远航。该次远航使用迈内兹设计的重力仪(英语:Gravimeter)进行重力量测。该次航行于1932年2月5日自古巴关塔那摩湾出发,到达尔富尔罗里达州基韦斯特后经由巴哈马和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于3月25日回到关塔那摩湾。该次重力探测的成果由美国海军航道测量局以标题《The Navy-Princeton gravity expedition to the West Indies in 1932》出版。

赫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入美国海军服役,并担任装备有当时的新技术:声纳的武装运输船约翰逊角号货船(英语:USS Cape Johnson (AP-172))船长。这项任命在之后证明了对于赫斯海底扩张学说理论发展是关键性的一刻。赫斯仔细地追踪他在太平洋上曾经在马里亚纳群岛、菲律宾和硫磺岛停靠的航线,并持续使用回声声纳。这个无计划的战时科学探测让赫斯得以收集北太平洋的海床资料,并发现了海底平顶山。赫斯以19世纪美国籍瑞士地理学家阿诺德·亨利·居约(英语:Arnold Henry Guyot)的姓氏(Guyot)命名该海底地形。战争结束后赫斯留在美国海军担任预备役(英语:United States Navy Reserve)军官,并升任海军少将(英语:Rear admiral (United States))。

1960年时赫斯做出了他最重要的科学成就,并且被认为是20世纪地质科学发展重要的一部分。在美国海军研究总署(英语:Office of Naval Research)内一篇由赫斯发展的理论写成的广为流传的报告,其内容被广泛接受。该报告提出地球的地壳自长度极长且有火山活动的洋中脊向两侧横向移动。赫斯直到布鲁斯·希森(英语:Bruce C. Heezen)(1953年,拉蒙特-多赫提地球观测所(英语:Lamont-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发现了沿着大西洋洋中脊的全球性大裂隙(英语:Rift)以后才得以了解他所探测北太平洋海床的状况。相关内容之后被命名为“海底扩张学说”,并且该学说使先前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在当时几乎被忽略)科学基础更加稳固。这项发现促成了地球科学革命性的发展。赫斯的报告于1962年以标题《History of Ocean Basins》 正式出版,并且在当时是固体地球物理学界最常被引用的单一论文。赫斯也致力于其他方面的地球科学研究,包含莫霍计划(1957年至1966年)的可行性与深海钻探计划技术研究。

赫斯于1969年8月25日在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英语:Woods Hole, Massachusetts)主持美国国家科学院太空科学委员会(Space Science Board)的会议时因为心肌梗死而逝世。赫斯葬于阿灵顿国家公墓,并且被追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杰出公共服务奖章(英语:NASA Distinguished Public Service Medal)。

1984年时,美国地球物理联盟成立哈里·H·赫斯奖章作为对他的纪念。该奖章授予“对地球和其姊妹行星构造与演化有杰出贡献的研究者”。

相关

  • 受精受精也称作配子结合或受胎,指来自同一物种的生殖细胞(配子)结合并形成新生物个体的过程。对动物来说,这个过程是由精子及卵子融合,最后发育形成胚胎。依照不同的动物物种,受精可以
  • MHC-IMHC1类分子(MHC class I),为两种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分子之一,能够与长8-13氨基酸残基的内源性肽段结合,并将之呈递到细胞表面。MHC1类分子由一条较长的重链(α链)和一条较短的
  • 饫肥藩饫肥藩(日语:飫肥藩/おびはん Obi han */?)是日本江户时代的一个藩。位于日向国那珂郡南部,藩厅在饫肥城(今宫崎县日南市),藩主是伊东氏,家格属于外样大名,于江户城诘席时份在柳之间
  • 福尔摩沙卫星一号福尔摩沙卫星一号(FORMOSAT-1,缩写为FS-1,简称福卫一号),原称中华卫星一号(ROCSAT-1或Chunghua 1,简称华卫一号),于2004年底改名。是中华民国制造的低轨道的科学实验卫星,于1999年1月2
  • 素媛《素媛》(韩语:소원,谚文拉丁文字转写:So-won)是2013年上映的一部韩国电影,由李濬益执导,薛景求、严智苑、李蕊担任主演。取材自2008年在韩国发生的真实案例。以儿童性暴力为题材,
  • 生物塑料生物塑料(英语:Bioplastic)是来自于可再生的生物质来源的塑料,如来自于植物油,玉米淀粉,豌豆淀粉或微生物群。常见的塑料,如化石燃料塑料是从石油中提炼,这些塑料更多地依赖化石燃料
  • 阿尔伯克基市阿尔伯克基(英语:Albuquerque;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
  • 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或报告文学是一种,广泛地说,描画真实历史人物和真实事件与虚构的对话和小说故事讲述技术的使用编排在一起的文学体裁。小说家杜鲁门·卡波特在《纽约时报》
  • 按死亡人数排列的自然灾害列表自然灾害是指由人类行为以外的力量造成广泛破坏,大量附带损害或生命损失的突发事件。地震,洪水,火山爆发,山体滑坡,飓风等可能造成自然灾害。被列为灾害意味着产生深远的环境影响
  • 4-氨基喹啉4-氨基喹啉是喹啉环上4号位被氨基取代的有机化合物。4-氨基喹啉可以4-羟基喹啉为原料,经三氯氧磷将羟基转化为氯原子,再氨解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