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原螯虾(学名:),原产于美国东南部,又名美国螯虾、路易斯安那州螯虾,中华人民共和国称小龙虾,属蝲蛄科,在中国北方某些地区被直接称为“蝲蛄”,是最具食用价值的淡水龙虾品种,年产量占整个淡水龙虾产量的70-80%。
原产地为从墨西哥北部至佛罗里达州潘汉德尔的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以及美国内陆的伊利诺伊州、俄亥俄州,后被引进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其他地区,成为一种分布极其广泛的外来入侵物种。在欧洲南部,克氏原螯虾繁衍迅速,挤占了欧洲本地奥斯塔欧洲螯虾和巨石螯虾的活动空间。
主要生活于温暖的淡水水域,如流速缓慢的河流、沼泽、湖泊和稻田等。生长快速,可以忍受无水的旱季达4个月。体重最重可超过50克,体长从5.5公分到12公分不等。此物种也可忍受微盐的水体,这在淡水螯虾中是很少见的。在湿季,此物种能在干地横跨数英里寻找栖息地。一般来说,可有五年寿命,尽管已知有部分个体在大自然存活超过六年。
克氏原螯虾的环境容忍性强,因此造成网络疯狂谣传此物种能在含有高污染性毒素的水质下存活,事实上,高污染性的水域或不流动而缺乏氧气的死水滩,此种生物仍不易生存。小龙虾多数都是杂食动物(如:克氏原螯虾、红螯螯虾等大型淡水龙虾),不论活体甚至连未消化粪便或是动物尸体,都可成为其盘中飧,因此不可与其他生物放养在同一水族箱中,此物种颜色多变因此是水族馆受欢迎之种类,目前稳定基因的颜色有橘螯、白螯而原色物种则被称为美人虾贩售。
生长快速与高环境忍受度使得此物种成为受欢迎的经济物种。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农场,其养殖地广达500平方公里,每年可带来数百万美元的产值。
在肯尼亚,此螯虾物种被引进来减少蜗牛的数量,进而降低血吸虫病的发生率。
克氏原螯虾因体型比其他淡水虾类大,头大身小肉少壳多,肉质具腥味,因而被多制成辣味料理以掩盖其本身异味。克氏原螯虾在美国是很常见之料理食材,通常和马铃薯玉米水煮搭配卡疆粉(Cajun)调味。在美国,当地食用的小龙虾有98%均产自路易斯安娜州,当中有70%在州内食用,其余皆出口,占全世界小龙虾生产量的90%。路易斯安娜州在1983年将克氏原螯虾选为州代表动物,并且每年都举办“龙虾节”。
在中国,克氏原螯虾于1929年从日本移植到南京一带,后经人工养殖和推广,逐渐扩展到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等省市。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可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归化于中国自然水体的一个种群。2000年,江苏省盱眙县举办了“龙虾节”,此后盱眙龙虾开始扩展到苏浙沪及全国。盱眙的“十三香麻辣小龙虾”在中国名声大噪,“十三香调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实际上是由20多种香料搭配使用,可分别烹制出多种味型。2000年代以来,北京簋街的麻辣小龙虾(“麻小儿”)也逐渐成为北京赫赫有名的小吃,是常见的餐点,受到食客的普遍欢迎,并且有部分制成龙虾酱外销。时至今日,虽然克氏原螯虾仍被中国政府列入入侵物种名录,但野生小龙虾的数量已无法满足庞大的消费量,小龙虾养殖已成为不少地方的重要产业。
台湾的便利商店及火锅店等制作龙虾手卷亦有使用。
日本许多大型湖泊里都会发现美国螯虾的踪迹,为严控这种外来物种的繁殖数量,防止破坏湖水生态,捕获的美国螯虾会被渔民当场“人道毁灭”,直接踩碎当肥料。
在台湾,有水族爱好者透过将小龙虾予以运用品种选殖等方式,培养出橘色、白色、双色,幽灵色系等外型的小龙虾,且在水族业获得了一定的好评与商机。
水温在22-28度最为适合,但是-5至37度的水温下淡水或微咸水域均可存活。可长时间挨饿及较脏环境下生长,但仍须在流动水流的氧气充足水域生存。另外,橘色'白色等等颜色,发展出所谓的橘螯虾'白螯虾'蓝螯虾等螯虾'不仅漂亮美观,加上养殖难度简易,又目前台湾有稳定市场,但因蓝色品系稀有,市面上贩售的蓝螯虾大多是佛罗里达州蓝螯虾,而非美国螯虾.因此目前的橘色跟白色售价约在40元~80元之间。而其它新系列的颜色则较贵
克氏原螯虾的物种入侵可能对当地生态带来影响,克氏原螯虾在一个水域的出现,对同一水域的鱼类、甲壳类、水生植物、水稻等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还直接危害了人工养殖的水产。会打乱原本平衡的食物链,改变生态系统的原貌。并且它的食性十分广泛,建立种群的速度极快,易于扩散。此外,克氏原螯虾可能与当地淡水螯虾物种发生竞争,侵占有属于当地淡水螯虾的生存空间。2010年1月7日入列中国大陆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的入侵物种专家小组(ISSG)列为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日本于1918年由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渡瀬庄三郎以作为同属入侵物种的美洲牛蛙的饵料引进克氏原螯虾,对其殖民地及势力范围有一定影响。
克氏原螯虾不仅吃湖中水生植物和小鱼小虾,由于它们生活在江、河、水库、池塘和水田等的边上,螯虾又喜欢钻洞,破坏能力也是十分强大,常会洞穿田埂破坏堤坝,对防汛抗洪会有影响。
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