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 dations ◷ 2025-10-22 04:08:10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俄语:Чернобыльская молитва. Хроника будущего),也译作《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切尔诺贝利的声音:来自二十世纪最大灾难的见证》,是白俄罗斯女作家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1997年由Остожье初版。本书记叙了发生于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采访了多个当事人,包括消防员、清理人、官员、撤离区居民等等,超过500位受访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在事故发生后五年采访了事故当事人,包括救火队员、清洁工、政客、医生、物理学家和普通公民。书中介绍了切尔诺贝利事故导致的心理和个人的悲剧,并探讨了其中的人类经验,事故如何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该书于1997年首次在《人民之友》杂志上发表,该杂志的出版曾经获奖。该书全书在同一年出版。2005年该书的英译荣获美国全国评论圈奖。作者在开篇引述了新闻、报告、百科全书中的记载,写明切尔诺贝利事故的严重性,而白俄罗斯则是核污染的重灾区,而核燃料并未妥善处理,仍在“石棺”中封存着。接下来的引子是对一位消防员妻子的采访:柳德米拉的丈夫瓦西里被派去了切尔诺贝利,受到重度辐射,被移送莫斯科一家专治核辐射的医院。尽管受到重重阻挠,她还是赶去探视,尽管怀着孕,仍陪在丈夫的身边。瓦西里换了骨髓,仍无法躲避死神,他们的孩子也由于受到辐射在出生后不久夭折。接下来的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死亡之地》、《活人的土地》、《出人意料的哀伤》。在切尔诺贝利现场,许多人不知道辐射是什么,只关心农作,可是那些庄家和牲畜却已经被污染。各种诡异的事情在这里轮番上演,就好像发生了战争。人们变成了“切尔诺贝利人”,仿佛是一个新出现的人种。政府封锁了真相,甚至扫除了图书馆里关于辐射的书籍,以建立“信心”。军人们被瞒骗,去清理现场,却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与什么打交道。有人做投机买卖,把事故发生地运出的东西偷偷卖到二手市场。最后,切尔诺贝利成了“一个比喻、一个象征”,永久的改变了人们的思想……
相关
- 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俄语: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1849年9月26日-1936年2月27日),俄罗斯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他因对狗研究而首先对古典制约作出描
- 獭形狸尾兽獭形狸尾兽(学名:Castorocauda lutrasimilis),是一种细小及半栖息在水中的动物,生存于侏罗纪中期1亿6千4百万年前的内蒙古,是哺乳动物的近亲,在髫髻山组(英语:Tiaojishan Formation)被
- 安托万·拉瓦锡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法语: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1743年8月26日-1794年5月8日),法国贵族,著名化学家、生物学家,被后世尊称为“近代化学之父”。他使化学从定性转为定量
- 突变体突变型是指因为突变而产生的生物体,或是新的遗传特征。突变是指基因或是染色体上的DNA发生短暂的结构性变化;而新的遗传特征或性状,则可能是一个在原型(野生型)中不存在的表现。
- 郭正堂郭正堂(1964年-),出生于山西省应县,中国地质学家。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次年公派赴法国留学。1985年在法国获得波尔多大学第四纪学院获硕士学位,1990年获
- 妒忌妒忌又称忌妒、嫉妒,是一种人与人关系性的体现;是人的一种情感表现。由于怨恨且察觉他人享有之利益,并欲将其占为己有,因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与心理状态.。一般让人感受到的是难受
-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菊池病,也称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或菊池-藤本病。1972年由日本福冈大学病理学教授菊池昌弘(菊池 昌弘)发现,同年,另一名日本学者藤本吉秀(藤本 吉秀)也报告了这种疾病。菊池病是
- 认罪协商认罪协商为刑事程序中,被告与检察官所达成的一种协议。透过认罪协商机制,使被告有机会选择,让自己最后遭到起诉的罪名,比原先所受的指控为低,亦即所谓的“控诉协商”;亦或是以相同
- 痤疮丙酸杆菌痤疮丙酸杆菌(学名:Propionibacterium acnes)是和皮肤疾病粉刺息息相关,是一种生长相对缓慢的典型革兰氏阳性菌,杆状,兼性厌氧。它会引起慢性睑炎以及眼内炎,特别是后者还需要眼科
- 生理性别生物性别(英语:sex)又称生殖性别或生理性别、生物中有许多物种可以划分成雄性及雌性,不过也有些会是间性。有性生殖是指雄性和雌性生物将其基因特质混合重组,繁衍后代的过程。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