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转移

✍ dations ◷ 2025-04-03 17:16:26 #电子转移
电子转移(Electron transfer,ET),是指电子在二个原子或其他化学物质(如分子等)之间的移动。电子转移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会改变两个反应物的氧化态。许多生物体的机制涉及电子转移反应,包括氧气和血红素的结合、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排毒(英语:detoxification)。此外,能量转移(英语:energy transfer)的过程可视为两电子转移(两个同时作用,方向相反的电子转移),在这个情况下两个互相转移的分子距离很小。电子转移常和过渡金属错合物有关 ,但现在也有很多有机化学反应中出现电子转移的例子。电子转移可以依氧化还原中心原子的状态分为以下几类。在内层电子转移过程中,参与氧化还原的原子是以共价键相键结,产生的桥接配体可能是永久性的,这时的电子转移则是分子内电子转移(intramolecular electron transfer)。然而大部分的共价键是短暂存在的,在电子转移前形成,在电子转移 后断裂,这时则称为分子间的电子转移。像2+被2+还原的例子就是内层电子转移,其中有过渡性的桥接中间产物,桥接配体为氯离子,连接要氧化及还原的原子。在外层电子转移(英语:Outer sphere electron transfer)机制中的电子转移,参与氧化还原的原子没有桥接配体连接。外层电子转移机制可发生在不同或相同的化学物质间,差别在于氧化态的不同。相同化学物质间的例子又称为自交换。以下举了一个自交换的例子,描述了一个在高锰酸盐跟一个少了一个电子的锰酸盐(英语:manganate)之间的还原反应。一般来说如果电子转移比配位体取代反应还快,则用外层电子转移机制来反应。 经常发生其中一个或两者反应物为惰性或者没有合适桥接配体的情况下。 Marcus理论(英语:Marcus theory)的一个关键概念:自交换和交叉反应速率有关。交叉反应会带来更多和不一样氧化态结合的组合。在异相电子传递,电子在化学物种和一个固态电极之间移动。异相电子传递可应用在电化学及太阳能电池的设计中。第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外层电子转移理论是由鲁道夫A.马库斯(英语:Rudolph A. Marcu)所提出,是以过渡态理论理论为基础。后来马库斯的电子转移理论扩展成Noel Hush及马库斯提出的内层电子转移理论。后者的理论即为Marcus理论比较受到大家的讨论。

相关

  • 心理治疗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异常心理学 行为遗传学 生物心理学 心
  • 反义单链RNA病毒核糖核酸病毒(英语:RNA virus),又称RNA病毒,其遗传物质为RNA,这些核糖核酸通常是单链RNA(ssRNA),但是也可能是双链RNA(dsRNA)。由RNA病毒感染造成的著名人类疾病包括艾滋病(AIDS)、埃博
  • 前庭前庭可以指:
  • H6N1亚型H6N1(英语:Influenza A virus subtype H6N1,记作A(H6N1)或H6N1)是一种甲型流感病毒,是禽流感病毒或禽流感病毒的一个亚型。H6N1最初于2013年6月21日在台湾发现,首例患者是一名住在
  • 孟-高棉语族孟高棉语族是东南亚的语言集合,包括孟语和高棉语等多种语言。按照传统的分类,这个语族与印度的蒙达语族(又译扪达语族)构成南亚语系。新近的分类已经抛弃这种二分法:Diffloth(2005
  • 光学摄影摄影(英语:photography)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静态图片摄影,静态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而摄影机(摄像放像机)则可以
  • 亚伯拉罕诸教亚伯拉罕诸教,又称亚伯拉罕宗教、亚伯拉罕一神诸教、天启宗教、天启诸教、沙漠一神诸教、闪族一神诸教、闪米特一神诸教、闪米特诸教等,指世界主要的三个有共同源头的一神教─
  • 甾体的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及指引甾体(英语:steroid)是属于脂类的一类,特征是有一个四环的母核。所有甾体都是从乙酰辅酶A生物合成路径所衍生的。不同的甾体在其附在环上的官能团有所不同,而其基本结构都是有一个
  • 亚目亚目(suborder)是生物分类法中的一级,一般是界于目和科之间,但有时亚目和科之间会再分下目(又译作次目)。亚目的拉丁文名称较无固定的字尾。下目(infra-order),又译作次目是生物分类
  • Psub2/subSsub5/sub五硫化二磷是一种无机物,分子式P4S10。五硫化二磷是一种淡黄色或灰黄色结晶,有类似硫化氢的臭味。有强吸湿性,遇水和湿空气分解放出磷酸和硫化氢。微溶于二硫化碳,溶于氢氧化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