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转移

✍ dations ◷ 2025-04-25 01:14:54 #电子转移
电子转移(Electron transfer,ET),是指电子在二个原子或其他化学物质(如分子等)之间的移动。电子转移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会改变两个反应物的氧化态。许多生物体的机制涉及电子转移反应,包括氧气和血红素的结合、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排毒(英语:detoxification)。此外,能量转移(英语:energy transfer)的过程可视为两电子转移(两个同时作用,方向相反的电子转移),在这个情况下两个互相转移的分子距离很小。电子转移常和过渡金属错合物有关 ,但现在也有很多有机化学反应中出现电子转移的例子。电子转移可以依氧化还原中心原子的状态分为以下几类。在内层电子转移过程中,参与氧化还原的原子是以共价键相键结,产生的桥接配体可能是永久性的,这时的电子转移则是分子内电子转移(intramolecular electron transfer)。然而大部分的共价键是短暂存在的,在电子转移前形成,在电子转移 后断裂,这时则称为分子间的电子转移。像2+被2+还原的例子就是内层电子转移,其中有过渡性的桥接中间产物,桥接配体为氯离子,连接要氧化及还原的原子。在外层电子转移(英语:Outer sphere electron transfer)机制中的电子转移,参与氧化还原的原子没有桥接配体连接。外层电子转移机制可发生在不同或相同的化学物质间,差别在于氧化态的不同。相同化学物质间的例子又称为自交换。以下举了一个自交换的例子,描述了一个在高锰酸盐跟一个少了一个电子的锰酸盐(英语:manganate)之间的还原反应。一般来说如果电子转移比配位体取代反应还快,则用外层电子转移机制来反应。 经常发生其中一个或两者反应物为惰性或者没有合适桥接配体的情况下。 Marcus理论(英语:Marcus theory)的一个关键概念:自交换和交叉反应速率有关。交叉反应会带来更多和不一样氧化态结合的组合。在异相电子传递,电子在化学物种和一个固态电极之间移动。异相电子传递可应用在电化学及太阳能电池的设计中。第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外层电子转移理论是由鲁道夫A.马库斯(英语:Rudolph A. Marcu)所提出,是以过渡态理论理论为基础。后来马库斯的电子转移理论扩展成Noel Hush及马库斯提出的内层电子转移理论。后者的理论即为Marcus理论比较受到大家的讨论。

相关

  • 潮汐能潮汐能是指从海水面昼夜间的涨落中获得的能量。在涨潮或落潮过程中,由海水进出水库带动发电机发电。潮汐能是一种水能,它将潮汐的能量转换成电能及其它种有用形式的能源。第一
  • 体外人工受精体外人工受孕(英语:In vitro fertilization,缩写IVF; artificial fertilization),是将卵子与精子取出,在人为操作下进行体外受精,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植回母体内,整个过程真正在试
  • 多多纳多多纳(多立克希腊语Δωδώνα, 爱奥尼亚希腊语:Δωδώνη, Dòdònè)是位于希腊西北部伊庇鲁斯的一个神谕处。虽然多多纳最早的铭文历史只能追溯至约公元前550-560年,但
  • 非有神论非有神论(Nontheism),在现代西方的意思上,是指相对于有神论(特别是一神论)信仰的思维。无神论、不可知论都可以算做是其中一种非有神论的类别,一般是指无宗教信仰的人,但并非无神论
  • 布鲁夏斯基语布鲁夏斯基语或布鲁沙斯基语(burū́šaskī / بروشسکی‬),即勃律语,是一种中亚的语言。使用该语言的人口约有9.68万(2004年统计)。此种语言的使用者大部分为布鲁绍人,布鲁
  • 粗衬线体在字体排印学中,粗衬线体(或称埃及体)是一种衬线字体,其衬线是更粗、块状的。 衬线终端可以是钝头和棱角(Rockwell),或圆角(Courier)。粗衬线体发明于十九世纪,在十九世纪也最为流行。
  • 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古亚美尼亚语:Կիլիկիոյ Հայկական Թագաւորութիւն, 转写:Kilikio Haykakan T'agavorout'ioun),是由中世纪中期塞尔柱人入侵亚
  • 木酮糖-5-磷酸D-木酮糖-5-磷酸(英语:D-Xylulose 5-phosphate)是一个磷酸戊糖途径中的中间代谢产物,由酮糖核酮糖-5-磷酸而来。最近的研究表明,此物质在基因表达中也有重要作用,主要与转录因子Ch
  • 美国儿科学会美国儿科学会(英语: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簡稱AAP)是美国的儿科研究学会,总部位于伊利诺伊州埃尔克格罗夫村(英语:Elk Grove Village),并在华盛顿特区设有办公室。该学会由
  • 共同演化在生物学上,共演化是指“一项生物学的性质因另一项生物学的性质变化而随之变化”。共演化可以发生在许多生理学上的层次,如微观下蛋白质中氨基酸之序列,如巨观下不同生物的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