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绝灭

✍ dations ◷ 2025-04-26 16:08:31 #生态学,动物保护,野外绝灭物种,保护现状,IUCN野外绝灭物种

野外灭绝(Extinct in the Wild,或缩写为EW)是一种保护现状,当某物种或其亚种,其已知的个体仅存活于圈养的环境、或是其种群需经过野放后才能够回归其历史上存在的地点时,就会被分类至此保护现状。

再引入,或称为野放,是一种经过仔细考虑后将物种重新放归大自然的一种做法。一般可从圈养、或其他地区的亚种中挑选合适的个体进行野放。这做法除了适合野外已灭绝的物种外,一些濒危物种也可透过此方法得以回归大自然。虽然如此,但将已在野外灭绝的物种野放,在实际运作上却异常困难,即使其生境已得到复原也不例外。其中一个主因是它们可能已缺乏了应有的求生技能(英语:Survival skills)。这些一般由其双亲教导的生存技俩,在圈养的环境下经已失去。换句话说,即使该物种的基因得以延续,但其族群间的弥因已经失去。

相关

  • 环孢素环孢素(英语:Cyclosporine、Cyclosporine A、Ciclosporin)也称为“环孢菌素”或“环孢霉素”,是一种被广泛用于预防器官移植排斥的免疫抑制剂。它借由抑制T细胞的活性跟生长而达
  • DNA脱氧核糖核酸病毒(英语:DNA virus),又称DNA病毒,其遗传物质为DNA。一般为正链DNA病毒。医学导航: 病毒病病毒(蛋白质)/分类cutn/syst (hppv/艾滋病, 流感/疱疹/人畜共患)/人名体
  • 蒸气蒸气是指处于液态或固态的物质的周围所包含的相同物质的气态组分。与纯的气态物质不同的是,蒸气必然伴随着相同物质的另一状态(固态或液态);如果固态或液态的物质完全转化为蒸气
  •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一个在社会学中广泛应用的术语,但是很少有明确的定义,最早的使用应该在20世纪初汉语社会科学的形成时期。在当前的汉语社会科学中,这个模糊的概念仍然被广泛使用,社会
  • 湿生湿生(梵语:saṃsveda-ja),佛教术语,又作寒热和合生、因缘生,谓如蚊虫类般在湿润处由湿气受生,为四生(四种众生出生的方式)之一。湿生,谓在湿润处由湿气受生,不同于卵生(从卵中孵化生出)、
  • 鄂伦春鄂伦春族(满语:ᠣᡵᠣᠨᠴᠣ,穆麟德:Oronco,太清:Oronqo)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使用鄂伦春语,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小兴安岭中。人口约8700人(2010年)。“鄂伦春”是民族自称,意为“
  • 耒资片耒资片,赣语九个方言片之一。主要通行于湖南的耒阳、常宁、安仁、永兴、资兴市。“搬班”同音。安仁、永兴、资兴等地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少数字读不送气音。
  • 哺乳动物纲哺乳动物是指脊椎动物亚门下哺乳纲(学名:Mammalia)的一类用肺呼吸空气的温血脊椎动物,因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而得名。按照《世界哺乳动物物种》(Mammal Species of th
  •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是没有套膜、正股RNA、正20面体蛋白壳体的病毒,它的基因体在5'端有一个蛋白是用来当作RNA复制的primer,它的命名pico代表小,rna代表
  • 林皋 (工程专家)林皋(1929年1月2日-),江西南昌人,中国水利工程及地震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1954年大连工学院水能利用研究班毕业。大连理工大学教授。1997年当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