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
✍ dations ◷ 2025-05-16 10:16:53 #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
休梅克-利维9号彗星(英语:Shoemaker-Levy 9,简称SL9,临时编号 D/1993 F2,又译休梅克-利维9号彗星或休梅克-利维9)是一颗彗星,于1994年7月中下旬与木星相撞。这是人类首次直接观测太阳系的天体撞击事件,引起全球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也引发各地天文学家与天文爱好者的观测热潮。人们透过这次事件更多了解到木星及其大气的资料,以及木星所扮演的在太阳系内以强大引力清理“太空垃圾”的“清道夫”角色,使地球上的复杂生命免于受到频繁的天体撞击。这颗彗星是由美国天文学家尤金和卡罗琳·休梅克夫妇(Eugene and Carolyn Shoemaker)及天文爱好者戴维·利维(David H. Levy)三人于1993年3月24日在美国加州帕洛玛天文台共同发现的,那是他们发现的第九个彗星,因此依据国际星体命名规则依照三位的姓氏命名。此彗星很可能源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后成为周期彗星。电脑推算运行轨道的结果显示出在1994年7月8日距木星表面4万公里时因受到强大的引力而分裂为21个小碎块,并于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994年7月16日20时15分开始以每小时21万公里的速度陆续坠入木星大气层,撞向木星的南半球,形成了彗星撞木星的天文奇观。多块碎片的撞击威力中,以碎片G的威力最大。它于7月18日07时32分 (UTC)撞向木星,威力达六兆吨TNT炸药(其当量相当于全球核武器储备总和的750倍),所造成的疤痕比地球直径长。因发生地点十分遥远,对地球并无任何影响。1993年3月24日晚,当时休梅克夫妇及利维正在研究及观测近地天体,却无意中发现了这颗彗星,并把原来的计划改为观测这颗彗星。该发现于3月27日的IAU第5725号通告中公布,其后,不少观测者均在他们在3月24日前拍得的照片中找到那颗彗星。凭着多张照片提供的线索,发现SL9彗星的活动并不寻常,人们发现它拥有多个内核,其总长度达50角秒,以及达10角秒宽。天文电报局的马斯登(Brian Marsden)注意到,SL9彗星在角度上,距离木星仅4°,最初认为这是投射效应,但后来从它们的视觉运动上看到,SL9彗星实质上接近木星,并向休梅克夫妇及利维提出,他们发现了一颗遭木星强大引力扯裂的彗星碎块。经过计算这颗彗星的轨道资料,SL9与其他彗星不同,它并非围绕太阳,而是绕木星公转,其远木点为0.33天文单位,公转周期为2年,轨道形状也极为椭圆,离心率达0.9986。及后再追溯它以前的轨道活动,SL9绕木星公转已有一段时间。它原是一颗绕日公转的短周期彗星,其近远日点分别位于小行星带内部及木星轨道附近,有可能是于1970年代或更早期被木星的引力掳获。不过,人们并没有任何于1993年3月以前拍到的SL9彗星照片。该彗星于1994年7月7日极度接近木星,距离其云层顶部仅40,000公里,比木星的半径(70,000公里)还要短,并在行星的洛希极限以内,其潮汐力足可把物体撕碎。比起以往的多次接近木星记录,7月7日那次看来是历来最接近的,人们多认为这次靠近木星使SL9彗星碎裂。它分裂成多块碎片,并以英文字母 "A" 至 "W" 表示。令行星天文学家更兴奋的是,SL9彗星会再度通过距离木星中心45,000公里处,比木星半径还短,意味着SL9会有很大机会将于1994年7月撞向木星,并认为这串彗核穿越木星大气的时间将持续五天。由于当时天文学家从未见证过太阳系的天体撞击,因此SL9彗星将撞击木星的发现,引起了全球天文学界的振奋。人们对该彗星作更深入研究,以更准确计算它的撞击时间及机会。又因为在彗星撞击时会把木星内部的大气及其他物质释出,这起撞击又为天文学家提供难得的机会,去窥探木星内部的大气。天文学家预计该彗星的碎片长度介乎数百米至数公里之间,并提出彗星在未分裂时,曾拥有达5公里长的彗核,比后来出现的百武彗星内核还大,它在1996年接近地球时变得明亮。而引起最多争论的地方是其天体撞击对木星的影响如何,有说法指,碎片有可能继续被撕碎,成为大型流星。除此之外,人们又认为该彗星撞击木星后,其产生的地震震波会横扫整个木星,而撞击产生的尘埃会使木星平流层的薄雾更浓密,其行星环系统的质量也随之增加。更多的预测有木星可能会增加数个大红斑,或是其大红斑将消失。天文学家密切留意这起天体撞击,去揭晓哪些预测将会正确。撞击中可见的伤痕可以在木星上看到好几个月。它们非常显眼,观察者将它们描述为比大红斑更容易看见。这些斑点可能是木星观测史上最突出的瞬态特征,尽管大红斑以其醒目的颜色著称,但SL9造成的暗斑与尺寸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观察到。光谱观测发现,在碰撞后,氨和二硫化碳在大气中持续存在至少十四个月,原本应该在对流层的氨,也在平流层发现可观的数量。与直觉相反,在较大的撞击地点,大气温度下降到正常水平的速度要快于较小的撞击地点:在较大的撞击地点,15,000至20,000公里(9,300至12,400英里)宽的范围内温度升高,但是一周后即回到正常水平。在较小的撞击地点,比周围环境高10 K(18°F)的气温持续了近两周。木星的平流层温度在受到影响后立即上升,然后在2-3周后降至撞击前温度以下,然后缓慢回升至正常温度。在SL9彗星撞击木星之后,人们又找到五颗彗星(包括编号82P、111P及147P)一度绕木星公转。据研究结果显示,由于木星的质量位居太阳系行星之冠,凭其强大引力可抓获不少彗星,成为它的“卫星”。这些被木星掳获的彗星多拥有不稳定的绕木轨道,其路径极为椭圆,通过远木点时又容易被太阳的引力所影响。研究指出彗星撞木星的次数,平均每个世纪会发生一两次,但像SL9般较大型的彗星撞击则更少见,平均每一千年发生不多于一次。此外人们又找到不少证据,指出木星及其卫星以往也曾发生连串彗星碎块撞击。在伽利略号及两艘航行者太空船飞经木星时,它们拍得木卫三和木卫四的表面有一些连续的环形山,当中前者有三串,后者更多达13串。虽然月球表面也有连续的环形山,但那些环形山多是由大至小来排列,这是陨石撞击月球并经多次反弹所造成的,因此环形山也一个比一个小。而木卫的情况则不同,每串环形山的陨石坑大小均差不多,陨石反弹决不能做出这样的景观,在SL9彗星被发现前,这些环形山串的由来仍是一个谜,彗星撞木星这个天文奇观,为木卫的环形山串的由来提供了重要线索,它们有可能是多块碎片同一时间撞击木卫而造成的。SL9彗星撞木星这个天文奇观,突显了木星为内太阳系扮演着“太空吸尘机”的角色。研究指出它的强大引力可吸掉不少彗星和小行星,木星发生彗星撞击的几率是地球的2,000至8,000倍。科学家一般相信,距今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事件,可能原因是因为天体撞击而造成的,并形成了位于墨西哥境内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说明了一旦地球发生这样的天体撞击,造成的后果是灾难性的。他们又认为如果没有了木星这部“太空吸尘机”,这些小型天体将会撞向内太阳系的类地行星,撞击地球的机会也会随之增加,使得地球出现生物灭绝的次数更多,在这样的环境下,地球或许会难以孕育出复杂的生命。
相关
- 初级代谢产物初级代谢产物(英语:Primary metabolite,或称为初生代谢物)是一种直接涉及到正常生长、发育与生殖的代谢产物。它通常在生物体中执行生理功能(即内在功能)。初级代谢产物通常存在于
-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英语:Sustainable Development,缩写:SD),或永续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以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为前瞻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这个术语使用
- 核形虫核形虫是一类原生生物,具有丝状伪足,生活在土壤和淡水里。它们与同样具有丝状伪足的vampyrellid形态上非常相似,但可以通过线粒体的盘状嵴来鉴别。核形虫与动物、真菌以及其它
-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环境健康视角》(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是一份1972年起由美国国家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英语: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发行的学术期刊
- 亚基尔·阿哈罗诺夫亚基尔·阿哈罗诺夫(英语:Yakir Aharonov,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
- 理查德·扎尔理查德·尼尔·扎尔(英语:Richard Neil Zare,1939年11月19日-),美国物理化学家,生于俄亥俄克里夫兰。他是斯坦福大学化学教授。扎尔以在激光化学方面的研究知名,他的研究加深了人类
- 再引入再引入,或称为野化放归,野放(Reintroduction),是一种经过仔细考虑后将物种重新放归大自然的一种做法。一般可从圈养、或其他地区的亚种中挑选合适的个体进行野放。这做法除了适合
- 日本图书号码日本图书号码(日语:日本図書コード/にほんとしょコード)由ISBN,标识对象读者、发行形态、内容分类的C号码,以及图书售价三部分组成,通常印刷在图书背面。1981年起在日本逐渐推行。
- 雪山山脉雪山山脉是台湾五大山脉之一,位于中央山脉的西北方,东以兰阳溪断层谷与大甲溪上游纵谷(合称匹亚南构造线)与中央山脉分界。雪山山脉为台湾最北方的山脉,呈现东北至西南走向,北起新
- 反冲力后坐力,通常是指枪炮发射时产生的瞬间后退力量。后退动量相等于枪的质量乘上枪后退的速度。后坐力所生的能量是可以利用动量守恒定律算出来,不过一般都是采直接测量。小口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