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阿卜杜勒·拉扎克·伊卜尼·侯赛因或敦拉扎克(马来语:Tun Abdul Razak bin Haji Dato' Hussein Al-Haj;1922年3月11日-1976年1月14日)是马来西亚第二任总理,巫统政治人物,有“发展之父”之称。
其长子纳吉布是马来西亚第六任总理。
阿卜杜勒·拉扎克出生于彭亨州北根浮罗可拉帝(Pulau Keladi),父亲为拿督侯赛因穆罕默德泰益(Dato' Hussein bin Mohd Taib),母亲为法蒂玛道勿(Hajah Teh Fatimah binti Daud),拉扎克也是家中的独生子。
12岁时(1934年)进入著名的霹雳州江沙马来学院就读。17岁时(1939年)进入马来行政部门服务,较后于1940年获奖学金前往新加坡莱佛士书院进修,然而其学业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而中断。直到1947年才藉着马来亚联邦的奖学金远赴英国深造,1950年在林肯律师学院考获法律学位,成为一名外席律师。
在英国期间,拉扎克曾加入英国工党,并在英国马来人协会中成为突出的学生领袖,还组织了“马来亚论坛”,召集来自马来亚的学生一起探讨国事。
回国后,阿卜杜勒·拉扎克进入政府部门工作。1950年参加巫统,并被选为巫统青年团团长。1951年,出任巫统副主席。1952年,成为彭亨州秘书助理,并于1955年2月以33岁的年龄出任彭亨首席部长一职。
1955年7月,阿卜杜勒·拉扎克参加马来亚联合邦首次全国立法立法议会之大选并获得胜利,随后成为教育部长。1956年,联盟代表团前往英国进行独立谈判,他是代表团的成员之一。同年,他为马来亚的教育发展概况提出了《1956年拉扎克报告书》,其中主张“应以国语(马来语)作为所有学校的教学媒介语”,并以此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拉扎克报告书》之后成了马来西亚的教育发展蓝图,对国内其他非马来语的教育体系造成巨大冲击。
马来亚独立之后,除了副总理职位之外,他兼任乡村发展部长、国防部长之要职。
自从1951年东古·阿卜杜勒·拉赫曼接任巫统主席职位之后,阿卜杜勒·拉扎克便出任巫统副主席。长期以来,他是为人所熟知的东古的有力助手和继承人。独立后,他出任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一直到1970年东古·阿卜杜勒·拉赫曼宣布退休之后,他坐上巫统主席之职位,并且出任总理之职位。
1969年,五一三事件发生后,国家进入紧急状态,阿卜杜勒·拉扎克出任国家行动理事会主任。副总理敦拉扎克为其负责人。国家行动理事会之成立,意即马来西亚暂时放弃了民主体制,而以NOC为决策领导单位。敦拉扎克称国家行动理事会约需半个月时间才能使秩序恢复正常。NOC宣布搁置国会及州议会,暂停尚未完成的东马地区之普选,实施宵禁及暂停行使所有法律权利,这意味着NOC可以进入任何住宅搜查,没收私人财产,拘留驱逐任何人,实施秘密审判,对犯罪行为颁布包括死刑的刑罚,撤销任何人的公民资格,修改法律及制定各项法律的临时条款
1970年9月22日,东古·阿卜杜勒·拉赫曼退休,他接任总理之职位,并且署理国防及外交部长。
巫统在阿卜杜勒·拉扎克的领导下。采取了一连串的新政策,积极推动国民教育政策,宣布新经济政策,俾在20年内建立起一个马来人的经济社会,这给巫统带来了新的面貌。
这一路来,原本由巫统领导的联盟,在1969年大选中受挫,损失了许多席位。敦拉扎克进行活动之下,最先在砂劳越与人民联合党,较后则槟城民政党,霹雳州人民进步党,以及泛马回教党,组成了州和中央联合政府。于是,国民阵线组织便正式成立。
外交关系方面,阿卜杜勒·拉扎克积极奉行中立不结盟政策。1973年,马来西亚是在东南亚续巴黎条约之后首个与北越建交。1974年五月,率领马来西亚代表团,官式访问北京,正式签署马、中两国建立邦交之协定,大马正式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1975年2月6日,马来西亚与古巴建交。1974年7月,马来西亚举行第四次之全国普选。这次大选,国民阵线获得压倒性的胜利。在154个国会席位中,赢得了135个席位。而在州议会方面,全国360个席位中,国阵赢得了215个席位。于是,便产生了一个强大的中央和各州政府。这可说是阿卜杜勒·拉扎克的一项辉煌的成就。
在应付五一三事件以后的国内动荡局面,阿卜杜勒·拉扎克所采取的策略,是尽量减少政党的政治活动手段,去促进各政党之间的合作。国民阵线的成立,乃基于这一精神,而国阵取得的成就,也说明此一策略获得了成果。同时,也更进一步的巩固了巫统的地位。
阿卜杜勒·拉扎克于1976年1月,在治疗白血病时在伦敦逝世,终年53岁。由于他对民族及乡村发展有显著的贡献,因而被誉为“发展之父”。
美国
尼加拉瓜
阿根廷
意大利
南斯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
中华人民共和国
日本
朝鲜
蒙古人民共和国
北越
马来西亚
孟加拉国
澳大利亚
北也门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上沃尔特
达荷美
刚果民主共和国
罗德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