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代龙科

✍ dations ◷ 2025-09-07 08:47:35 #真盘龙亚目

蜥代龙科(Varanopidae)是合弓纲盘龙目的一科,外表类似现代巨蜥,被推测可能有类似巨蜥的生活习性。蜥代龙类没有发展出类似异齿龙的高大背帆。大多数蜥代龙类的体型小,如老鼠至狗的大小,少数蜥代龙类的体长可达1到2米。

蜥代龙类已经发展出真盘龙亚目的先进特征,例如延长、深、狭窄的头骨。它们的颌部很长,而牙齿锐利。但仍然较为原始,就像盘龙目的其他科,蜥代龙科是从晚石炭纪的小型原始合弓动物进化而来。它们具有长尾巴、类似蜥蜴的身体、修长的细腿、鳞片和发达的松果眼。蜥代龙类为肉食性或食虫性。与二叠纪早期的其他动物相比,蜥代龙类的身体结构适合快速奔行和攀爬。但蜥代龙类最后逃不过竞争,它们被双孔动物取代。到了二叠纪中期,蜥代龙类几乎绝种。在南非锯颌兽集合带(Pristerognathus Assemblage Zone)发现的一个蜥代龙科化石,年代为中二叠纪最末期,是目前已知最晚期的蜥代龙科化石纪录。

在1986年,、曾一度被归类于蜥代龙科,但之后研究多不沿用这个分类。在2012年的早期合弓纲研究,再度研究这两个属。被发现是铜蜥龙()的近亲。的化石材料有限,只有部分头盖骨,发现于奥克拉荷马州的空谷阶地层。有两个可能的演化位置,鼻蜥龙亚科、或是的姊妹分类单元。曾被认为是鼻蜥龙的次异名;在这份新研究中,则提出两者的牙齿分布、基翼突形状等差异,这代表它们可能是不同物种。

合弓纲 Synapsida

最初被归类于双孔亚纲始鳄目。在2010年,罗伯特·雷斯兹(Robert R. Reisz)等人将列为蜥代龙科的原始种类。以下演化树来自于罗伯特·雷斯兹等人的2010年研究:

始祖单弓兽 (后来被归入蛇齿龙科)

梅津龙

鼻蜥龙

蜥齿龙亚科

相关

  • 放射性元素放射性或辐射性是指某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从不稳定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而衰变形成另一种同位素(衰变产物),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衰变时放出的能量
  • 回归谬误回归谬误(regression fallacy)是一种非形式谬误,系因未考虑统计学上随机起落的回归现象,造成不恰当的因果推论。小明前天发烧,今天吃了退烧药,小明烧退是退烧药的效果。发烧二天后
  • 再电离再电离是在大爆炸宇宙学的黑暗期之后,宇宙中物质再电离的过程,并且是宇宙中气体的两次主要相变中的第二次。当主要的重子物质成为氢的形式,再电离通常指的是氢气体的电离。宇宙
  • 湿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又称湿润大陆性气候,是一种气候类型,温度变化较大。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本气候的降水分布较为均匀。温带阔叶林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等
  • 化学基团官能团(英语:Functional group),是决定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原子和原子团。根据所含π键的不同,不同的烃基官能团具有不同的性质。卤代烃中含有碳-卤素键,键能随卤素不同而有变
  • 白垩纪-第三纪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简称K-Pg事件、K-Pg灭绝),旧称为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简称K-T事件、K-T灭绝),俗称恐龙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上的第五次以及最后一次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也是
  • 蛾啮虫科见内文蛾啮虫科(学名:Amphientomidae),又名重啮科,是啮虫目粉啮虫亚目之下的一个科。蛾啮虫科物种在其翅膀上的鳞片,使它们在外表上跟没有关连的鳞啮虫科很相像;而对于一般没有受过
  • CBeebiesCBeebies是英国广播公司所有的一个电视频道,主要面向8岁以下的儿童播出。CBeebies开播于2002年,在英国国内可以免费收看。CBeebies已经获得多个电视奖项肯定,在2002年至2015年
  • 穴部穴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一十六个(五划的则为第二十二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穴部归于五划部首。大都从下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用者将部
  • 应天门之变应天门之变(日语:応天門の変/おうてんもんのへん)是发生在贞观8年(公元866年)平安时代早期的政治事件。应天门之变是一场发生在日本贞観8年,由一场火灾引起,朝中重臣各派互相攻击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