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体药物

✍ dations ◷ 2025-05-15 10:39:02 #前体药物
前体药物(英语:prodrug),也称前药、药物前体、前驱药物等,是指经过生物体内转化后才具有药理作用的化合物。前体药物本身没有生物活性或活性很低,经过体内代谢后变为有活性的物质,这一过程的目的在于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加强靶向性,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目前前体药物分为两大类:载体前体药物(carrier-prodrug)和生物前体(bioprecursor)。此外农药中也有许多前体药物。在前体药物提出前,历史上偶然发现的许多前体药物都在应用,如阿斯匹林和水杨酸的作用。1958年,阿尔伯特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了前体药物的概念,1959年,Harper根据无活性的化合物百浪多息,在体内经代谢产生活性物质对氨基苯磺酰胺及其衍生物的事实,提出“药物潜伏化”(drug latentiation), 总结了前体药物设计的思想,即通过对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化学修饰形成新的化合物,新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酶的作用下释放出有活性的母体化合物并发挥药理作用。载体前体药物是把活性药物(原药)与某种无毒性、有运输作用的(多为亲脂性的)化合物相连接而形成的,载体前药的三个特征:首先是前药应无活性或活性小于原药,其次原药与载体一般以共价键连接,但进入体内后可断裂形成原药,此过程一般是以简单的酸、碱水解或酶促转化来实现的,第三是通常要求前药在体内生成原药的速率是快速的,以确保原药在靶位有足够的浓度,但是当修饰原药的目的是为延长作用时间达到缓释的效果时则可设计代谢速度缓慢的前药。载体前药设计的核心问题是选择合适的载体,并根据体内组织的酶、受体和pH等条件的差异,在合理的作用部位释放原药。生物前体药物不同于载体前体药物,活性物质不用于载体暂时性结合,而是本身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来发挥作用。生物前体药物本身没有活性,有活性的是其在生物体内的代谢物,这样避免了代谢反应使化合物失活,反而利用生物体内的反应生成活性代谢物。一些非甾体抗炎药(如舒林酸)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路而合成的。

相关

  • 厌氧菌厌氧生物,或称厌气生物,是指一种不需要氧气生长的生物。它们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即专性厌氧生物、兼性厌氧生物及耐氧厌氧生物 。人体内的厌氧生物多存在于消化系统中,有些种类
  • 艾滋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语: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簡稱HIV,又称艾滋病毒)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属逆转录病毒的一种。普遍认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导致艾滋
  • CRISPRCRISPR(IPA:/ˈkrɪspər/;DJ:/ˈkrispə/;KK:/ˈkrɪspɚ/)是存在于细菌中的一种基因,该类基因组中含有曾经攻击过该细菌的病毒的基因片段。细菌透过这些基因片段来侦测并抵抗相同
  • 不宁腿综合征不宁腿綜合症(英语:Restless legs syndrome, RLS),又称睡眠腿动症、不安腿综合征、腿不宁綜合症、Willis-Ekbom病或Wittmaack-Ekbom綜合症是一种强烈想要让腿部移动的障碍。平常
  • 女性赋权赋权(英语:Empowerment),也译为赋能、充权、充能、授能、培力等,有不同的定义解释。根据社区心理学家(如Rappaport,1987;Rappaport,1992;Perkins & Zimmerman,1995)的一般说法,赋权乃
  • 门脉高压门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为描述肝门静脉系统(英语:hepatic portal system)高压的状态。目前的定义为肝门静脉梯度(英语:hepatic venous pressure gradient)高于或等于6mmHg。
  • 后工业化后工业社会是社会科学名词,指涉开始自1960年代的工业社会转型出现的社会现象,该词最早出自法国社会学家阿兰·图赖讷,后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的著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 螯合物螯合物(英语:Chelation)是配合物的一种,在螯合物的结构中,一定有一个或多个多齿配体提供多对电子与中心体形成配位键。“螯”指螃蟹的大钳,此名称比喻多齿配体像螃蟹一样用两只大
  • 脂肪酸代谢脂肪酸被分类为脂质营养素家族的一员,其在生物代谢中为ATP的合成提供能量。与其他营养素成员(蛋白质、糖类)比较的话,会发现借由β-氧化分解同样质量的脂肪酸能提供最多能量,合
  • BMD印度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计划(英语:Indian Ballistic Missile Defence Programme,BMD)是由国防研究及发展组织(DRDO)主导的印度反弹道导弹项目。至今,该项目已衍生三种反导系统,包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