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托夫因子

✍ dations ◷ 2025-11-21 00:10:26 #物理化学,无量纲

范托夫因子(英语:van 't Hoff factor,以荷兰化学家范托夫命名)表示溶质对溶液依数性性质(如渗透压、蒸汽压下降、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影响的程度,一般以代号 i {\displaystyle i} 表示。范托夫因子是已溶解的物质产生的实际微粒浓度,和根据其质量所计算得出的浓度的比值,因而是无量纲的。

对于大多数溶解在水中的非电解质,范托夫因子数值是1。对于大多数溶于水中的离子化合物,范托夫因子等于该物质单位化学式(Formula unit)中所含独立离子个数,如KCl是2,Ca(OH)2是3;这仅在理想溶液中成立,因为离子缔合(Ion-association)现象很少发生。在特定的瞬间,一小部分离子会配对在一起,因而被计为一个微粒。这种离子缔合现象在任何电解质溶液中都会不同程度的发生,导致了与范托夫因子与实际间的偏差。这种偏差在离子有多重化合价(multiple charges,如铜、铁)时会达到最大。

溶质解离度是溶解于溶液中的溶质分子的比例。它通常用希腊字母 α {\displaystyle \alpha } 表示。这一系数和范托夫因子之间的关系很简单;如果 α {\displaystyle \alpha } 比例的溶质解离为了 n {\displaystyle n} 个离子,那么,

例如,如下的电离方程,

产生了 n = 2 {\displaystyle n=2} 个离子,所以 i = 1 + α {\displaystyle i=1+\alpha }

类似的,如果 n {\displaystyle n} 摩尔的溶质中以 α {\displaystyle \alpha } 比例缔合形成一个一摩尔微粒,那么

例如,乙酸在苯中的二聚作用,

两摩尔的乙酸缔合形成一摩尔物质,所以,

相关

  • 大智度论《大智度论》(梵语: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英语:The Treatise on the Great Perfection of Wisdom),简称《智度论》、《智论》、《大论》,亦称《摩诃般若释论》、《大智
  • ʘ̬双唇搭嘴音是隶属于搭嘴音的一个家族,目前只发现科伊桑族中梯鄂语系的语言、‡Hõã语、和澳洲中一种只用在宗教仪式的达悯语视此音为独立音素。在西非亦有语言将此音视为唇
  • 分裂国家罪分裂国家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刑法罪名,是指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或者与境外的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
  • 甜菊醇甜菊醇(Steviol)是一种双萜,1931年首次从甜菊中分离出来。而直到1960年,人们才完全了解其化学结构。甜菊醇的甜度是糖的三百倍,但对血糖的影响最小。
  • 清帝退位《宣统帝退位诏书》是由清朝最后一位君主、同时也是中国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被承认的皇帝宣统帝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廿五)所颁布的退位诏书,标
  • 鸢形二十四面体在几何学中,鸢形二十四面体(亦称为四角化二十四面体或梯形二十四面体)是一种卡塔兰立体,由24个鸢形组成,其对偶多面体为小斜方截半立方体。鸢形二十四面体由24个面、48条边、26个
  • 奥雷利亚诺·德·贝鲁埃特奥雷利亚诺·德·贝鲁埃特(西班牙语:Aureliano de Beruete,1845年9月27日-1912年1月5日)是19世纪后期西班牙风景画家。出生在马德里的一个政治世家。1867年获得了马德里中央大学
  • 2011年6月逝世人物列表2011年6月逝世人物列表,是用于汇总2011年6月期间逝世人物的列表。
  • 刘知白刘知白(1915年11月24日-2003年8月14日),原名刘庭坦,中国水墨画画家。刘知白于1933年就读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并师从于苏州美专中国画系系主任顾彦平。顾家是中国有名的大收藏家族
  • 东川路 (广州)东川路是一条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东山区(今越秀区)的道路,呈南北走向。其南起新河浦涌桥面,与白云路相连,北至中山二、三路交汇处,全长610米。清代原为大东门外的小石板路,1958年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