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皮鱼

✍ dations ◷ 2025-04-04 11:21:37 #盾皮鱼
盾皮鱼纲(学名:Placodermi)是一类已经灭绝的鱼类,出现于4.3亿年前的志留纪中期,灭绝于3.59亿年前的泥盆纪末期,共繁衍了近7000万年。盾皮鱼类是脊椎动物,是最原始的有颌鱼类,头部和胸部覆盖骨甲,故得名。它们的颌是由头部两侧的支撑鳃的弓状骨演化而来的。2005年8月,约翰·A·朗(John A. Long)及其野外考察队对戈戈(Gogo)站高地草地的考察中,发现带有矿化脐带及胚胎的盾皮鱼化石。这个发现颠覆了以往对繁殖和体内受精起源的认识。最早的可确认的盾皮鱼生活在晚期志留纪。盾皮鱼在泥盆纪末全部灭绝。最早一批志留纪盾皮鱼化石发现于中国,主要是节颈鱼目和胴甲鱼目。显然盾皮鱼起源分化于泥盆纪以前,可能在志留纪早期或中期,尽管更早的盾皮鱼化石还没有被发现。志留纪的盾皮鱼化石往往是一些骨甲碎片,有些种的分类命名也十分不可靠。有些古生物学家认为志留纪盾皮鱼的生活环境可能不利于化石保存,并不是真的很少。这个假说也解释了在泥盆纪早期大量盾皮鱼的出现。与志留纪形成反差的是,在泥盆纪,盾皮鱼在各种水生生态系统中占优势,包括海水和淡水。尽管如此,盾皮鱼在泥盆纪末全部灭绝,没有一个种存活到石炭纪。中国的盾皮鱼化石较为丰富,主要是节颈鱼目、胴甲鱼目和瓣甲鱼目。在中国还发现了许多早期的盾皮鱼化石,尤其是在泥盆纪早期地层中发现了属于基干胴甲鱼目的云南鱼类(Yunanolepiformes)和始突鱼类(Procondylopeformes),这在世界其他地方没有发现过。近来又在云南发现了志留纪的胴甲鱼目化石,说明胴甲鱼目起源于东亚。盾皮鱼类是泥盆纪最占优势的水生脊椎动物。许多盾皮鱼都是掠食者。大多数盾皮鱼生活在底部,因为骨甲实在太重。有些盾皮鱼,主要是节颈鱼目生活在中上层水域,是敏捷的掠食者。目前已知最大的节颈鱼目,邓氏鱼(Dunkleosteus telleri),有6米长,被认为在全球范围内有分布。目前在欧洲、北美、摩洛哥等地区发现了它的化石。有一些小型的节颈鱼目,比如说Fallacosteus和Rolfosteus,有弹头型的头部骨甲,说明许多节颈鱼目都擅长游泳。对于将盾皮鱼类的分类,有多种说法。有些学者认为盾皮鱼属软骨鱼类,所以将其置于软骨鱼纲下,作为一个亚纲。也有将其置于鱼纲(Pisces)下。更多的是将盾皮鱼纲直接置于脊椎动物亚门或是有颌下门(Gnathostomata)之下。一般认为,盾皮鱼类是在与新进化出的硬骨鱼类和软骨鱼类的竞争中衰弱并灭绝的。也有认为是环境变化所致。和非鸟恐龙一样,盾皮鱼在泥盆纪末的全部灭绝也有诸如小行星撞击等说法。维基物种中有关盾皮鱼纲的数据 维基共享资源中有关盾皮鱼纲的多媒体资源

相关

  • 蕨类真蕨纲(Polypodiopsida),又称为链束植物(Monilophytes)是植物界中真叶植物下的两个演化支之一,是种子植物的姊妹群。真蕨纲比起较原始的石松门多了真正的叶子,但比起较进化的种子植
  • 裸藻裸藻纲(Euglenophyceae)在生物分类学上是眼虫门(Euglenophyta)下的一个纲。医学导航: 原虫感染变形虫, 古虫, 囊泡虫 (结构)变形虫, 古虫, 囊泡藻变形虫, 古虫, 囊泡藻
  • 密度制约在种群生态学中,密度制约是描述种群密度对种群增长的影响的一种假说。一般认为密度制约效应主要发生在物种的种子和幼苗阶段。
  • Swiss-ProtUniProt(联合的蛋白)是一个全面的,高质量的,免费使用的蛋白质序列与功能信息数据库,许多内容来自基因组计划,它还包含了大量来自研究文献的关于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信息。UniProt共同
  • 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梵语:शाक्यमुनि,Śākyamuni,意为《释迦族之圣者”》),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公元前623/563/480年—公元前543/483/400年,巴利语:Siddhāttha Gotama;梵语:सिद्धा
  • 象征天皇制象征天皇制(日语:象徴天皇制),是指在日本国宪法规定之下,天皇作为日本国家以及国民总合象征的制度。日本国宪法规定,天皇乃日本国之象征,亦为日本国民统合之象征,其地位是基于主权所
  • 专利流氓专利流氓又称专利蟑螂(英语:Patent Troll),用于形容一些积极发动专利侵权诉讼以获取赔偿,却从没生产其专利产品的个人或公司。至2008年为止美国是全世界专利纠纷最多的国家之一,其
  • 铁路车站铁路车站或简称铁路站,口语惯称火车站、车头(台语发音tshia-thâu),是供铁路列车停靠的地方,供乘客登车或者供货物上下列车。月台可大致分岛式月台、侧式月台、港湾式月台、跨站
  • 双螺旋 (消歧义)双螺旋可能指的是:
  • 第八艺术八大艺术的分类来源已不可考,但有两个明显的现象是:八大艺术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