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盾皮鱼
✍ dations ◷ 2025-08-02 14:06:28 #盾皮鱼
盾皮鱼纲(学名:Placodermi)是一类已经灭绝的鱼类,出现于4.3亿年前的志留纪中期,灭绝于3.59亿年前的泥盆纪末期,共繁衍了近7000万年。盾皮鱼类是脊椎动物,是最原始的有颌鱼类,头部和胸部覆盖骨甲,故得名。它们的颌是由头部两侧的支撑鳃的弓状骨演化而来的。2005年8月,约翰·A·朗(John A. Long)及其野外考察队对戈戈(Gogo)站高地草地的考察中,发现带有矿化脐带及胚胎的盾皮鱼化石。这个发现颠覆了以往对繁殖和体内受精起源的认识。最早的可确认的盾皮鱼生活在晚期志留纪。盾皮鱼在泥盆纪末全部灭绝。最早一批志留纪盾皮鱼化石发现于中国,主要是节颈鱼目和胴甲鱼目。显然盾皮鱼起源分化于泥盆纪以前,可能在志留纪早期或中期,尽管更早的盾皮鱼化石还没有被发现。志留纪的盾皮鱼化石往往是一些骨甲碎片,有些种的分类命名也十分不可靠。有些古生物学家认为志留纪盾皮鱼的生活环境可能不利于化石保存,并不是真的很少。这个假说也解释了在泥盆纪早期大量盾皮鱼的出现。与志留纪形成反差的是,在泥盆纪,盾皮鱼在各种水生生态系统中占优势,包括海水和淡水。尽管如此,盾皮鱼在泥盆纪末全部灭绝,没有一个种存活到石炭纪。中国的盾皮鱼化石较为丰富,主要是节颈鱼目、胴甲鱼目和瓣甲鱼目。在中国还发现了许多早期的盾皮鱼化石,尤其是在泥盆纪早期地层中发现了属于基干胴甲鱼目的云南鱼类(Yunanolepiformes)和始突鱼类(Procondylopeformes),这在世界其他地方没有发现过。近来又在云南发现了志留纪的胴甲鱼目化石,说明胴甲鱼目起源于东亚。盾皮鱼类是泥盆纪最占优势的水生脊椎动物。许多盾皮鱼都是掠食者。大多数盾皮鱼生活在底部,因为骨甲实在太重。有些盾皮鱼,主要是节颈鱼目生活在中上层水域,是敏捷的掠食者。目前已知最大的节颈鱼目,邓氏鱼(Dunkleosteus telleri),有6米长,被认为在全球范围内有分布。目前在欧洲、北美、摩洛哥等地区发现了它的化石。有一些小型的节颈鱼目,比如说Fallacosteus和Rolfosteus,有弹头型的头部骨甲,说明许多节颈鱼目都擅长游泳。对于将盾皮鱼类的分类,有多种说法。有些学者认为盾皮鱼属软骨鱼类,所以将其置于软骨鱼纲下,作为一个亚纲。也有将其置于鱼纲(Pisces)下。更多的是将盾皮鱼纲直接置于脊椎动物亚门或是有颌下门(Gnathostomata)之下。一般认为,盾皮鱼类是在与新进化出的硬骨鱼类和软骨鱼类的竞争中衰弱并灭绝的。也有认为是环境变化所致。和非鸟恐龙一样,盾皮鱼在泥盆纪末的全部灭绝也有诸如小行星撞击等说法。维基物种中有关盾皮鱼纲的数据
维基共享资源中有关盾皮鱼纲的多媒体资源
相关
- ACLS高级生命支持,亦为高级心肺复苏、ACLS,是指一系列的临床介入(clinical intervention),作为以下情况的应急处置:心跳停止、休克,以及其他医学上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亦指施行此临床
- 维多里奥·狄西嘉维多里奥·狄西嘉(意大利语:Vittorio De Sica,1901年7月7日-1974年11月13日)是一位意大利导演与演员,也是电影史上一位相当重要的导演,四次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获奖导演。
- 棕榈科棕榈科(学名:Arecaceae)又称槟榔科,棕榈目下的一个科。目前已知棕榈科下有202属,大约2,800余种。本科植物一般是单干直立,不分枝,一般为乔木,也有不少是灌木或藤本植物(如省藤属)。叶
- dAMP去氧腺苷单磷酸(Deoxyadenosine monophosphate,dAMP)是源自一种常见的核酸腺苷三磷酸(ATP),但失去了五碳糖2号碳上的-OH基。
- 喀山汗国喀山汗国(鞑靼语:Qazan xanlığı/Казан ханлыгы;俄语:Казанское ханство)是金帐汗国瓦解后产生的汗国(1441—1552年),由拔都的兄弟秃花帖木儿后人兀
- 黄进兴黄进兴(Chin-shing Huang,1950年-),笔名吴咏慧,台湾历史学家,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文学学士、文学硕士,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2008年膺选中央研究院院士。现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长、
- 关渡美术馆关渡美术馆,座落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关渡校区内,创立于公元2002年(民国九十一年),是中华民国(台湾)第一所大学专业美术馆。全馆六层空间,包含九个展览厅及二个户外广场,室内外展览空间
- 父权规范异性恋霸权是一种以异性恋为中心的观念,这种观念将异性恋视为自然倾向,并将异性结合视为理所当然的义务,因此,所有非异性恋的都被认为是异常的或是负面的。这种观念的常见例子包
- 大红斑大红斑(英语:Great Red Spot,缩写简称GRS)是一个在木星赤道以南22°存在很久的巨大反气旋风暴。自1830年开始,已经被持续观测了189年。但在1665年-1713年间已有观察的纪录,也有可
- 康普顿散射在原子物理学中,康普顿散射,或称康普顿效应(英语:Compton effect),是指当X射线或伽马射线的光子跟物质相互作用,因失去能量而导致波长变长的现象。相应的还存在逆康普顿效应——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