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克罗地亚
✍ dations ◷ 2024-11-05 14:50:45 #克罗地亚
克罗地亚共和国(克罗地亚语:Republika Hrvatska),通称克罗地亚(克罗地亚语:Hrvatska),是一个位于中欧、地中海和巴尔干半岛交会处的单一议会共和制国家,首都与最大城市为萨格勒布。克国将行政区划分为20个县与一个直辖市兼首都的萨格勒布,其领土面积为56,538平方公里。克罗地亚气候多样,同时具备大陆性与地中海型气候,并于亚得里亚海沿岸拥有超过1000座岛屿(英语:List of islands of Croatia)。2017年克罗地亚人口约为415万人,多数为克罗地亚人,自从克罗地亚由南斯拉夫独立后至今该国如同大部分巴尔干半岛国家一样人口持续减少。克罗地亚民族自公元7世纪迁移到现在的克国领土生活,他们于9世纪时建立了两个公国,后于925年由托米斯拉夫(英语:Tomislav of Croatia)将其统一为王国,并成了第一位国王。其历史是一连串与保加利亚第一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的冲突,并与威尼斯竞争亚德里亚海东岸。该王国从10世纪开始在统治区域推广克罗地亚语并因此与教宗发生冲突。11世纪后期克罗地亚试图保卫其被拜占庭帝国侵犯的达尔马提亚,此时王国在佩塔尔·克雷希米尔四世(英语:Peter Krešimir IV of Croatia)(1058年-1074年)与狄米塔·兹沃尼米尔(英语:Demetrius Zvonimir of Croatia)(1075年-1089年)统领时期发展到鼎盛。公元1091年斯特凡二世(英语:Stephen II of Croatia)去世,特皮米洛维齐王朝(英语:Trpimirović dynasty)绝嗣,克罗地亚发生继承内战,直到1102年王位由匈牙利国王卡尔曼继位,克罗地亚与匈牙利组成共主联邦。1463年,奥斯曼帝国征服了波斯尼亚,对克罗地亚构成相当的威胁,随后前者又继续扩张,克罗地亚于是与奥斯曼帝国展开近百年的抵抗战争(英语:Hundred Years' Croatian–Ottoman War)。面对帝国的威胁,1527年,克国议会推选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国王——斐迪南一世为克罗地亚国王,随后约四百年里,克罗地亚的统治权在匈牙利与奥地利帝国之间多次易手。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匈帝国解体,独立出了包括克罗地亚领土在内的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这个短命的政权后来成为南斯拉夫王国。1941年4月,南斯拉夫王国被轴心国入侵,南斯拉夫战役爆发,王国被德、义、匈牙利王国和保加利亚王国支解,纳粹德国和意大利王国于当地包括波黑在内扶持了傀儡政权——克罗地亚独立国。战后,克罗地亚独立国灭亡,克人成立共和国加盟“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1991年6月,克罗地亚宣布自南斯拉夫联邦独立(英语:Independence of Croatia),其宣言于同年10月8日开始生效。随后爆发与反对国家分裂的联邦军之间的战争,经过长达四年的战事,克国取得了胜利,成为主权国家。克罗地亚至今已是个极高人类发展指数的国家,国民拥有全民健康保险(英语:Universal health care)和免费的中小学教育(英语:Education in Croatia),国家也积极透过企业和公家机关推展文化、媒体与出版产业。克国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其次为工业和农业,国家也掌控了部分的经济结构,并给予大量的财政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该国列为新兴发展中的经济体,而世界银行也将其评作高收入国家。克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为欧盟,也因此自2000年起,克国政府开始大量投资基础设施,特别是泛欧走廊(英语:Pan-European corridors)一带的交通线。克国同时也为联合国、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中欧自由贸易协定和地中海联盟的成员国,2013年7月1日还加入了欧盟,成为其第28个成员国。克罗地亚也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部队事务,同北约驻军于阿富汗,亦于2008至2009年担任联合国安理会的非常任理事国。最早提及“克罗地亚”的纪录是发现于本科瓦茨一带的“布拉尼米尔碑文(英语:Branimir inscription)”,上头以中世纪拉丁语记载着统治“Croātia”的君主——布拉尼米尔公爵(英语:Branimir of Croatia),虽然现代金石学并没有成功推出这个碑文的准确时间,但已知布拉尼米尔在879至892年期间统治克罗地亚:195-198。“Croātia”一词则是发自于西斯拉夫语的“*Xrovat-”,该词经由原始斯拉夫语的“*Xъrvatъ”(*Xarwāt-)或“*xъrvatъ”(*Xŭrvatŭ)音译转化而来:135。此语的由来已不可考,但被认为是由哥德语或印度-雅利安语支流传到斯拉夫部族后转化的产物,而最早保留下来对克罗地亚民族的称呼为“巴斯卡碑文(英语:Baška tablet)”上所提及的“特尔皮米尔,克罗地亚人之王”( zvъnъmirъ kralъ xrъvatъskъ)一语:227-254。第一份以拉丁文记述“克罗地亚”一词的文献则出自于公元852年特尔皮米尔大公(英语:Trpimir I of Croatia)的一份许可状上,原件遗失已久,虽保有一份1568年制的副本,但也影响了它的可信度:27。现今的克罗地亚地域早在史前时期就有人居住,克国北部大量发现了时间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中叶的尼安德特人化石,以克拉皮纳一地出土的最具代表性:197-202,在全国范围内也找到数座新石器与红铜时代文化遗址:93-122,以北部河谷一带最为密集,大部分重要遗址,如斯塔塞佛(英语:Starčevo culture)、福塞多尔(英语:Vučedol culture)与巴登文化(英语:Baden culture)等都发现于该区:25-40:43-48。铁器时代则是以伊利里亚人的哈尔施塔特文化以及凯尔特人的拉登文化遗址为代表:79-100。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人开始向黑海、地中海、亚得里亚海沿岸各地殖民,他们第一批于建立起来的殖民地即伊利里亚人与利伯尼亚人(英语:Liburnians)居住的科尔丘拉岛、赫瓦尔岛:114、维斯岛等地:115。公元9年,罗马帝国征服了克罗地亚全境,设为“伊利里库姆省(英语:Illyricum (Roman province))”,公元10年,伊利里亚行省被分割为达尔马提亚和潘诺尼亚两部分。罗马统治时间长达500年,期间建设了大量罗马式道路来供大军移防,一路横贯了巴尔干半岛、连结黑海与爱琴海,带给克国诸多罗马文化,罗马皇帝戴克里先还在公元305年退位时还在斯普利特建立了豪华的宫殿:335。公元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两帝国,克罗地亚一地被划入西罗马帝国范围内。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日尔曼民族东哥德人入侵原帝国领土,建立了东哥德王国,但后被东罗马帝国所灭亡。之后有一支民族迁徙到了现在的克罗地亚,成了后来的克罗地亚人,并接受了拉丁人的文明与基督教信仰:2。不过关于这支民族的起源一直未有定论,最常提出的论点就是“斯拉夫说”与“伊朗说”,前者表示他们是在民族大迁徙期间自白克罗地亚(英语:White Croatia)地区(位于现在波兰与捷克的一部分)迁来的斯拉夫民族——白克罗地亚人(英语:White Croats),而后者则主张克人来自伊朗,克罗地亚人的名称“Hrvat”一词非源于斯拉夫语,最早出现于公元520年前的波斯帝国文献,据伊朗派的推测,很可能为阿拉伯的“Hrvat”部族征服了斯拉夫人,并强加于他们此一称呼,同时自己也被斯拉夫化:43。768至814年,法兰克王国征服了巴尔干半岛,克罗地亚也因而被纳为其藩属国,后成立了两个公国——潘诺尼亚(英语:Lower Pannonia (9th century))与达尔马提亚(英语:Duchy of Croatia)。然而随着法兰克王国国势衰微、克罗地亚的势力日益增强,后者越趋于独立,最终法兰克的统治权也随着米斯拉夫大公(英语:Mislav of Croatia)于845年的退位而几乎丧失殆尽:169-170。845至864年期间,特尔皮米尔大公(英语:Trpimir I of Croatia)建立了幅员广大的克罗地亚国家,从公国转为一个实质的封建制国家,尽管承认法兰克王国的地位,但大公拥有克国完整的统治权,他在852年发表的宪章也是克国首次使用“克罗地亚”这个名称的官方文件:2。法兰克没落后,拜占庭帝国再度征服克罗地亚,克国人民对于依从拜占庭的特尔皮米尔大公之子兹德斯拉夫(英语:Zdeslav of Croatia)十分不满,随后爆发政治动乱,兹德斯拉夫被赶下台,拜占庭的影响力也因此消失。879年,布拉尼米尔(英语:Branimir of Croatia)公爵上台,由于拥有教宗若望八世的支持,克罗地亚也因此成为真正独立、受外国承认的主权国家,布拉尼米尔也成了第一位克罗地亚出身的统治者,世称“克罗地亚的领袖”(Dux Croatorum):195-198。910年,托米斯拉夫(英语:Tomislav of Croatia)登基。在为时20年左右的统治期间,克罗地亚不仅取得达尔马提亚和潘诺尼亚的统治权、击溃了后来组成匈牙利的马扎尔人和保加利亚人的入侵(英语:Croatian–Bulgarian battle of 926):281-290、当中曾经历与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外交、还在925年由罗马教宗国代表承认加冕。托米斯拉夫成为克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国王,克罗地亚也就此从公国转为王国。克罗地亚王国在11世纪下半叶的佩塔尔·克雷希米尔四世(英语:Peter Krešimir IV of Croatia)(1058至1074年在位)与狄米特流斯·兹沃尼米尔(英语:Demetrius Zvonimir of Croatia)(1075至1089年在位)期间发展至巅峰:11-20。兹沃尼米尔后被人所暗杀,由斯捷潘二世(英语:Stephen II of Croatia)继任王位,而当后者于1091年逝世后,特尔皮米尔王朝(英语:Trpimirović dynasty)就此终结。由兹沃尼米尔遗孀(匈牙利国王之女)联合了匈牙利国王拉斯洛一世觊觎克罗地亚的统治权,后更因而出兵克国(英语:Battle of Gvozd Mountain),为保有领土完整,克罗地亚于1102年以个人王朝(英语:Croatia in the union with Hungary)的地位并入了匈牙利,由其国王卡尔曼一世统治:152-173,但仍保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之后在12到16世纪长达400年的时间里,克罗地亚王国同时受匈王指派的总督(英语:Ban of Croatia)与克国自己的议会所管理。在此期间,东方的奥斯曼帝国正崛起扩张,西方威尼斯人一直想夺取亚得里亚海沿岸的控制权,克罗地亚倍受威胁。时至1428年,威尼斯已获得达尔马提亚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唯受奥斯曼保护的杜布罗夫尼克例外(后来该市发展成了拉古萨共和国,成了当时亚德里亚海唯一能与威尼斯匹敌的城邦)。1463年,奥斯曼征服了克国邻近的波斯尼亚全境,与克国相接壤,后对其发动侵略战争(英语:Hundred Years' Croatian–Ottoman War),于1493年的克尔巴瓦原野战役(英语:Battle of Krbava Field)与1526年的摩哈赤战役中彻底打败了克匈联军,匈王拉约什二世本人也在1527年死于摩哈赤。由于畏惧奥斯曼的统治,克罗地亚贵族议会于1529年宣布归顺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承认斐迪南一世为新的克国统治者,作为交换,斐迪南一世必须对抗奥斯曼帝国,同时要尊重克国人的政治权益:422-423。由于奥斯曼帝国军的连捷胜利,奥地利当局于1538年将克罗地亚一分为二,分作平民区与驻军区,后者由帝国政府派遣的军事长官控制,居民都被武装了起来、协助奥军。1593年,奥斯曼在锡萨克战役(英语:Battle of Sisak)中败于克罗地亚,这是前者近百年来的扩张战争中遭受到最惨重的失败之一,两国在边境地带的力量也转为均势:422-423。连年与奥地利的战争使奥斯曼帝国的国势趋弱,在1667至1698年的“大土耳其战争”期间,奥军收复了斯拉沃尼亚和大部分原克罗地亚领土,但仅剩波斯尼亚仍在奥斯曼控制之下:22-423,这个结果进而造成现在波克两国的边界划分。南方的达尔马提亚也同样在第5(英语:Cretan War (1645–69))与第7次奥斯曼帝国—威尼斯战争(英语:Ottoman–Venetian War (1714–18))中决定了其归属:409。与奥斯曼的战争对克罗地亚的人口结构造成强烈的冲击,许多克人移民到奥地利,现今奥国布尔根兰州的克人即是当时移民者的后裔。为了取代这些逃亡的克人,哈布斯堡王室呼吁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的东正教徒移入克国的驻军区,特别是在1690和1737至1739年之间,塞尔维亚人迁入克国达到最高峰:62。在奥斯曼撤军后,这些居民并未离去,就成了日后克国境内的塞族聚集地——克拉伊纳(英语:Krajina)。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随后拿破仑崛起、向外扩张,奥地利也参与了反法战争,在1805年的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中被法国打败,被迫割让部分伊斯特里亚、达尔马提亚予法,拿破仑再将这些并入其从属国意大利王国,引入法国法律进行改革,取消了贵族特权、纳税平等、促进教育,这段期间里,克罗地亚经济高度繁荣:60。1809年,第五次反法同盟战争爆发,奥军再度战败,拿破仑取得整个伊斯特拉、萨瓦河右岸到乌纳河之间的克罗地亚地区,设置了伊利里亚省控制其领土:422-423,用于封锁中欧透过亚得里亚海和英国之间的联系。1813年,法军已江河日下,奥军重新占领了伊利里亚省:60,在维也纳会议后再并回奥地利,后者便建立了达尔马提亚王国,并将沿海地区重新划给克罗地亚王国统治,而两者皆臣服于哈布斯堡的统治之下:180。1830与1840年代盛行的浪漫民族主义令克罗地亚民族主义重新复苏,催生出高唱统一哈布斯堡帝国内南部斯拉夫民族的“伊利里亚运动”,并透过克罗地亚著作和文化的传播,使克罗地亚语成为一种标准语言,用以对抗匈牙利语:6-17。1848年,帝国内匈牙利地区爆发革命,克罗地亚人选择与奥地利站在同一阵线,并于1849年一同打败了匈军,随后,克罗地亚进入了一段日耳曼化时期:13-27。1860年代,奥地利由于政治上的疲弱,被迫通过“1867年奥匈折衷方案”来与匈牙利王国成立“共主邦联”的二元帝国——“奥匈帝国”,其中克罗地亚地区被划给了匈牙利管理,地位根据1868年发布的《克罗地亚匈牙利妥协协议》制定,克罗地亚王国和斯拉沃尼亚再度统一,达尔马提亚王国则实际上由奥地利控制,里耶卡则保持着独立个体(英语:Corpus separatum (Fiume))的状态。在奥匈帝国根据《柏林条约》吞并波黑两省后,克国驻军区也跟着被废除,并于1881年根据《克罗地亚—匈牙利协议》回归克罗地亚控制:422-423:931-971:159-172。奥匈帝国内部以法兰兹·斐迪南大公为首推行将国家改为实质联邦制的构想,克罗地亚也将成为其中一个联邦单位,但这些努力随着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终止:231。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匈帝国动员的700万军队中有50万克罗地亚人,后者曾在西线、意大利、巴尔干和东线作战:452, 460,付出了137,000名士兵、109,000名平民死亡的损失,包括战事的伤亡、各种流行病与饥荒。1918年10月29日,克罗地亚议会宣布自奥匈帝国独立,并联合成立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同年12月4日,该国与塞尔维亚王国建立了联盟,后改建为一个统一的王国——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286。不过,在新独立国家中的塞尔维亚人推行大塞尔维亚主义的霸权政策,从政府机关到宗教部门,克罗地亚人都受到歧视与排挤。1921年时,国家通过《维多夫丹宪法(英语:Vidovdan Constitution)》,规定国家实施中央集权体制、不承认南斯拉夫存在不同的民族,取消了克罗地亚人的自治权,这受到长久以来提倡国家施行联邦制的克国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的反对,其中反对最大力的是斯捷潘·拉迪奇(英语:Stjepan Radić)领导的克罗地亚农民党(英语:Croatian Peasant Party):452-470。令克人和王国政府关系更为紧张的是1928年6月20日,发生了塞尔维亚议员在国民议会(英语:Parliament of Yugoslavia)上对拉迪奇开枪射杀的事件,引爆萨格勒布的学生、工人、市民大规模示威游行,在与警察冲突的过程中又有三名学生被打死,场面更为混乱,最终导致王国的摄政王亚历山大一世于1929年1月6日发动政变,废除宪法、解散国民议会、取消所有政党,建立了个人独裁统治:203-218,欲运用镇压方式扑灭本事件。王国政府的独裁统治令克罗地亚人强烈不满,权利党(英语:Party of Rights)主席安特·帕韦利奇也因此认定透过谈判无法达成目标,需以武装斗争的方式来建立一个独立的克罗地亚国家,便辗转于他国取得物质支援,建立了非法极端民族主义组织——克罗地亚护国军(后改名为“乌斯塔沙”),在当局铁腕镇压后,乌斯塔沙旋即逃往外国,潜伏等待时机。亚历山大的独裁于其在1931年颁布新宪法时终止,该法再度宣布南斯拉夫只存在一种民族的说法,并以此让国家组织由单一民族掌握合法化,同时也将国名自“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改为“南斯拉夫王国”:9。继承拉迪奇党主席职位的弗拉特科·马切克(英语:Vladko Maček)也继续领导农民党,提倡南斯拉夫联邦化,经过长期的协商,南斯拉夫首相拉吉沙·兹韦特科维奇(英语:Dragiša Cvetković)与马切克达成协议,于1939年8月27日签署《兹韦特科维奇–马切克协议(英语:Cvetković–Maček Agreement)》,允许建立拥有高度自治权益的克罗地亚省。南斯拉夫中央政府保留控制国防、国内治安、外交、贸易和运输的权力,其余事务都交给了克罗地亚的议会处置:121-123。1941年4月,南斯拉夫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意大利干预巴尔干半岛,随后联合盟友匈牙利王国及保加利亚王国进攻南斯拉夫,随后遭到支解,旧有克罗地亚省、波斯尼亚地区和斯雷姆等地被组成了服从纳粹德国和意大利的傀儡政权——克罗地亚独立国。其中意大利王国迫使克罗地亚签署条约割让了部分的达尔马提亚地区,匈牙利也取得了巴兰尼亚的北克罗地亚地区与梅吉穆列县等土地,保加利亚则分得了马其顿大部分领土。:153-156。克罗地亚领导人帕韦利奇与其领导的法西斯组织乌斯塔沙接掌了独立国的控制权,实施恐怖统治,对犹太人展开迫害、将塞尔维亚人与罗姆人关押到集中营进行种族清洗式的屠杀(尤其著名者为雅瑟诺瓦和斯塔拉·格拉迪斯卡集中营(英语:Stara Gradiška concentration camp):157-174)。据估计,克国在战前有着39,000名犹太人定居,战后仅9,000人幸存,多已被克国当局或德军杀害,要不就是被驱赶到德国:149-150。轴心军占领后不久,南国境内即出现了抵抗运动,分别在德国、保加利亚占领区及意大利占领区,其中克罗地亚独立国境内最多。1941年6月22日,“第1锡萨克游击支队(英语:Sisak People's Liberation Partisan Detachment)”于克罗地亚的锡萨克一地成军,为德军在南斯拉夫、乃至欧洲占领区第一支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军事单位:441-442,这一天后来也成了克罗地亚的“反法西斯战争纪念日”:81。日后出现了由克罗地亚人约瑟普·布罗兹·铁托所领导的共产党多民族反抗军——“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这支部队在战火中迅速成长,后来在1943年12月的德黑兰会议中获得同盟国的承认:323-349。得到盟军的装备、后勤、训练、空中力量的支持与苏军的协助,人民解放军同后者于1944年发动了贝尔格莱德攻势,打败了德军,控制南斯拉夫全境,并在1945年5月推进到了奥地利地区和意大利国界,后于“布雷堡遣返事件”中屠杀了数千名乌斯塔沙战俘和克罗地亚难民。1942年11月26日,为决定战后南国命运,南斯拉夫共产党与其余反抗势力组成“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得到战后以民族平等为基础上的联邦制国家之共识,也因此在第一次会议结束后,各地区之民族创建各自的“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克罗地亚为最早建立该会的地区。1943年6月13日,“克罗地亚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英语:State Anti-fascist Council for the National Liberation of Croatia)”诞生,宣称成为克罗地亚人民的最高政治机构:151。1945年4月14日,克罗地亚民族政府成立,大部分成员为共产党人。5月8日,人民解放军开进独立国首都萨格勒布,宣布克罗地亚独立国灭亡:82。总计下来,共约有47万克罗地亚人参加了人民解放战争,其中有23万人配有武装:81。至少有50万塞尔维亚人在二次大战中被独立国的乌斯塔沙所杀:131,而克罗地亚人(包括武装反法西斯或是与轴心国合作者)也有约20万人死亡:106-111。二次大战结束后,克罗地亚以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身份加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再度成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由“克罗地亚共产主义者联盟”主政,实行一党专制,铁托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然而自从苏联与南斯拉夫交恶后,原仿效苏联体制的南斯拉夫一改原有的中央集权政府结构,开始积极将权力下放,经济也走上颇富弹性和积极性的“工人自治”模式,也因为如此,在1953至1963年,克国与南联邦其他地区一样,历经一段平稳发展的时期:84。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南国社会出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矛盾,而后更是升级为民族问题,克罗地亚人和联邦内人口最多的塞尔维亚人也因为二战彼此的迫害而存在着仇视,广布于经济、宗教、文化等层面,也因此要求更大的自主权。联邦采取的应对方式是以“分裂国家”之名拒绝克国人的要求,相关人员也遭到惩处,更加深克人的不满,部分激进者甚至发起恐怖行动。1971年,克国发生了“克罗地亚之春”事件,三万多名克国大学生罢课,要求联邦修宪、允许克国拥有自己的军队和支配其经济的权力,而联邦政府以镇压方式处理,党内高层遭到清洗,多名参加者被捕入狱、开除出党。即使如此,铁托为安抚情势,还是在1974年发布新宪法,允许各共和国更多的自治权,这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克罗地西亚之春”运动的目标,也为后来克国脱离联邦独立提供了法源依据:36-65。1980年代,南联邦内长期累积的各种弊端接连爆发,不但先后遭逢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科索沃动乱,80年代末又发生了东欧民主化革命,两者塞克两民族各持不同态度应对,克罗地亚要求独立作主、脱离联邦,并采取了撤回联邦军队的部分克人、停缴政府预算、示威等行动,而塞尔维亚则提倡维持联邦的统一性,要求联邦收回下放给各共和国的权力。政府则自威望崇高的铁托于1980年5月4日去世后,对局势逐渐丧失了控制力。1990年1月,南联邦执政党“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召开会议,克罗地亚正式要求重组联邦,将政体改为一个各共和国间更为松散的联邦:21-33,但遭到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的反对,克国代表因而宣布无限期退出代表大会。同年,克罗地亚举行了首次的多党选举(英语:Croatian parliamentary election, 1990),强硬主张独立的弗拉尼奥·图季曼获胜,更加提高了局势的紧张。克国境内的塞尔维亚人(英语:Serbs of Croatia)认为自己将沦为同当年二次大战的乌斯塔沙迫害的对象,因而选择离开克国议会,宣称将自组“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脱离克罗地亚而独立:272-278。1991年6月,克罗地亚正式宣布从南联邦独立(英语:Independence of Croatia),其法律效力自同年10月8日起生效。独立宣言后,南斯拉夫人民军及塞族的准军事部队与克国部队的武装冲突逐渐升级,最终在1991年末引爆了克罗地亚的独立战争,战争爆发后,克罗地亚当局控制的实际领土仅原有的三分之二。1992年1月15日,克国的独立得到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承认,随后联合国也于1992年5月22日接納克国为成员国。在联合国调停介入下,克国境内的战事逐渐平息,但克罗地亚政府与塞族独立政权的问题一直无法解决。为了巩固独立成果与结束战争,克军动员10万大军于1995年8月发动“风暴作战”,迅速瓦解了“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政权,结束其境内的军事对抗。1995年11月,克国与塞族政权签订《阿尔杜特协议(英语:Erdut Agreement)》,年底又签订《代顿协议》结束与联邦军在原南斯拉夫其他地区的战事,收复大部分的失地。1998年1月15日,联合国驻克罗地亚行政当局将权力正式移交克国政府:424,克罗地亚正式完成了全国统一。独立战争结束后,图季曼以将克国建设成现代化欧洲国家为目标展开转型,包括与前南斯拉夫共和国关系逐步正常化、争取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联盟、权力融入中欧的经济和文明体制,却遭逢一系列的障碍,不仅在私有化过程有大量腐败案件,又受到外国金融危机和科索沃战争的影响,国内经济大幅衰退,在国际上也呈现半孤立状态,人民因而对执政长达十年的“克罗地亚民主联盟”渐感失望。1999年12月10日,图季曼因病去世,克罗地亚民主联盟的时代已跟着结束:426-428。2000年初,克国成立了由斯捷潘·梅西奇总统与伊维查·拉昌(英语:Ivica Račan)总理为首的中间偏左新政权。梅西奇承袭图季曼的外交政策,并于2000年11月30日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但在国内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严查贪污腐败、消除官僚主义、解决失业问题,提供外国一个安全可靠的投资环境,克罗地亚的经济因而快速成长,于2002年增长率达5.2%,为欧洲国家中速度最快的一个:429。克罗地亚地处中欧与东南欧之交,轮廓近似残月形,国土面积为56,594平方公里,包括56,414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和128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领土总面积排名世界第127位,陆地边界全长2,028公里,海岸线则为1777.3公里(陆地)和4,058公里(岛屿):2。克国于东北方与匈牙利(边界长329公里)、东方与塞尔维亚(边界长241公里)、东南方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边界长932公里)、黑山(边界长25公里)、西北方与斯洛文尼亚(边界长501公里)等国接壤:1-2,西南方濒临亚得里亚海,领土介于北纬42度(英语:42nd parallel north)到47度、东经13度至20度线之间。克国地处最南方的领地——杜布罗夫尼克被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出海口涅姆所分隔,成了一块飞地:27,克国曾计划在杜布罗夫尼克与佩莱沙治半岛之间建立“佩莱沙治大桥”:27,但该最终因政治因素于2012年被迫停工。克国领土可以大致分作平地区、山区和沿海区三个地理区域,平原约占全国面积49%,属潘诺尼亚平原西南部,由斯拉沃尼亚和巴兰尼亚以及中克罗地亚平原组成:8。山区则约占全国面积20%,主要为从西北向东南延伸的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位于亚得里亚海岸线上,最高峰为狄纳拉峰(英语:Dinara),标高1831米,与波黑相接壤,该地区有大量的喀斯特地形(此种地形约占全国面积的一半),形成许多溶沟、漏斗、竖井、落水洞、溶洞、岩溶洼地、坡立谷和侵蚀平原,单以竖井的数量和密度而言,克罗地亚在欧洲国家中名列前茅:9。沿海区则是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至亚得里亚海的西南部地区,由北部的伊斯特拉半岛、中部的大量岛屿和南部的杜布罗夫尼克组成,此区海岸曲折、港湾众多,占全国面积31%,克国共拥有超过1185座岛屿(英语:List of islands of Croatia)(其中仅47座有人长期居住:2),故有“千岛之国”的雅称:29:10,最大岛屿为茨雷斯与克尔克岛,两者面积同为405.78平方公里:10。克国的河流分属亚得里亚海与黑海两大水系,前者的主要河流有兹尔马尼亚河、克尔卡河、采蒂纳河,后者则有欧洲第二大河多瑙河、德拉瓦河与萨瓦河为代表。在克国的河流中,采蒂纳河与克尔卡河以落差大、水流湍急的瀑布闻名,也因而设置了数座大型水力发电站:12。克国没有大湖,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仅有5座,而最有名的湖是普利特维采湖,又名“十六湖”,因以16个相互连结的天然湖泊组成而闻名。由于湖水有大量含碳酸钙的石灰岩沉积物,普利特维采湖的水质呈薄荷绿、灰色或蓝色,形成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13。克国的天然资源主要有斯拉沃尼亚布罗德与梅吉穆列县一带的石油和天然气、扎戈列(英语:Hrvatsko Zagorje)、斯拉沃尼亚和德拉瓦河流域的褐煤、伊斯特拉半岛、帕岛、拉布岛和达尔马提亚的铝矾土、拉沙(英语:Raša, Istria County)的煤矿等,其他还有少量泥灰石(英语:Marl)、铁矿、钙、石膏、天然沥青、硅、云母、粘土、盐、锰、石墨等,水力资源亦十分丰富:15。因气候地形条件的差异,克罗地亚有多种类型的生态区,是欧洲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可分作四种生态区:亚得里亚海沿岸与内腹地的“地中海区”、涵盖大部分利卡和戈尔斯基科塔尔的“阿尔卑斯区”、德拉瓦河和多瑙河流域的“潘诺尼亚区”以及其余的“大陆区”。克国的喀斯特地形也形成特殊的生态栖息地,如兹尔马尼亚河和克尔卡河的峡谷和石灰华,以及超过7000个洞穴(英语:List of caves in Croatia),有些还栖息著唯一已知的穴居两栖类脊椎动物—洞螈。克罗地亚境内也有面积2,688,000公顷(6,640,000英亩)的疏林,约占国土的47.5%:31,其他栖息地类型还有湿地、草原、沼泽、沼泽、丛林、沿海和海洋栖息地。在植物地理学上,植物区系分区的单位由上而下依次为界、区、省,克国植物被划分于泛北极植物界(Boreal Kingdom)下面的二个植物区内,分别属于环北极植物区(Circumboreal Region)下的伊利里亚植物省(Illyrian province)与中欧植物省(Central European province),及地中海植物区(Mediterranean Region)下的亚得里亚植物省(Adriatic province)。目前已知37,000种生物栖息于此,而实际总数估计应有50,000到100,000种,单单在2000至2010年十年间就约有400种新发现的无脊椎动物。克国还有超过1,000种的特有种生物,特别是在韦莱比特、拜沃克沃山、亚得里亚海岛屿和喀斯特河内。当前克国自然生态面临的最大威胁是生物栖息地的恶化、消失和外来种的入侵,如杉叶蕨藻(英语:Caulerpa taxifolia),这种水藻还被定期监控和防治,以保护当地的底栖生态。目前克国有1,131种生物立法保护,并有9种原生生物处于濒危和极危的状态。克罗地亚目前设有449个自然保护区(英语:protected areas of Croatia),占国土面积8.54%,包括8个国家公园(英语:List of national parks of Croatia)、2个严格自然保留区和11个自然公园(英语:nature park):37,其最有名和最悠久的国家公园是普利特维采湖群国家公园,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世界遗产(英语:World Heritage Sites in Croatia)。韦莱比特自然公园(克罗地亚语:Park prirode Velebit)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一部分,严格自然保留区、特别保留区、国家公园和自然公园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和保护,而保护区则由各县政府负责。2005年,克国采行了“国家生态绿网”政策(National Ecological Network),作为加入欧盟自然保护计划“自然2000(英语:Natura 2000)”准备的第一步:23。克罗地亚国土大部为温暖而多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每月平均气温介于摄氏零下3度(1月)至摄氏18度(7月)之间,最冷的地带为利卡和戈尔斯基科塔尔的海拔1200米高的山上,而狭长的近亚得里亚海沿岸区域则受到海洋的调和,为温暖的地中海型气候,也因此,克国越靠近内陆地区,季节温差越是明显。据资料,克国于1919年2月3日在查科韦茨曾达到摄氏零下35.5度的最低纪录,而于1950年7月5日的卡尔洛瓦茨有过摄氏42.4度的最高温纪录:42。基于上述,可以将克国分为三个气候区:北部,潘诺尼亚平原时有着大陆性气候特征的强降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中部地区,以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为中心,有着高山气候的特征,夏天短又凉爽、冬天漫长且严寒。南方地区,亚得里亚海沿岸属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凉爽、多雨。根据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差异,克罗地亚的年平均降雨量约在600毫米和3500毫米和当时的气候类型之间,低降雨量多纪录于外岛(维斯岛、拉斯托沃岛、比舍沃岛、斯韦塔茨岛)和斯洛文尼亚东部,高者则多发生于生长季(英语:growing season),最大降雨量则在迪纳拉山和戈尔斯基科塔尔一带:42。克国内陆常有温和的东北或东南向盛行风,沿海则由各地区域状况有所差异,冬季风速较高,通常是布拉风或西洛可风。克国外岛的日照时间极长,赫瓦尔岛和科尔丘拉岛每年光照时间超过2700个小时,而亚得里亚海南北岸平均和斯洛文尼亚每年也有约2000小时的光照时间:43。克罗地亚为单一民主议会共和制国家。自南斯拉夫联邦的共产党政权开始崩溃起,克罗地亚于1990年修改了宪法,并于同年进行了首次的多党议会选举。1991年10月8日,克罗地亚宣布独立,南斯拉夫正式解体。1992年,联合国承认了新生的克罗地亚共和国。独立之初,克国采用1990年版的宪法一段时间,施行半总统制;2000年,克国修宪改为议会制,奉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原则。总统为克国国家元首,直接透过选举产生,任期为五年,不得超过两次连任。总统为武装部队最高总司令,以及在议会同意下任命总理的权力,对外交政策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总理则负责领导政府(英语:Croatian Government),下有4位副总理和17位各部会首长。政府负责提出立法建议、提出编列与结算国家预算之建议、执行外交、国内政策和议会通过的法律。政府决策部门设置于萨格勒布总督府。议会是一院制的立法机关,1993年时还根据1990年制宪法曾设置过“县议院”,后于2001年废除。议会议员为100到160人之间,皆由民众选举而来,任期为四年。议会开院时间为一年两次,分别为1月15日至7月15日以及9月15日至12月15日。目前克国议会最大党为“克罗地亚民主联盟”与“克罗地亚社会民主党”。法律方面,克国深受奥匈帝国制度影响,为欧陆法系:110,有着由最高法院(英语:Supreme Court of Croatia)、州法院(克罗地亚语:Županijski sudovi u Hrvatskoj)和县法院组成的三审制系统。另设有处理宪法事务的“宪法法院(英语:Constitutional Court of Croatia)”、处理贸易纠纷的“贸易法院”、审理违章行为的“违规法院”和裁决行政申诉的“行政法院”:134-136,负责执法的警察则由克国内务部(英语: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Croatia))统一管辖。近几年来,透过如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一类的国际组织帮助,克国警察兵力逐渐自其在1996年4月18日创建时的角色进行转型。2010年6月30日,克罗地亚的法律与欧盟主体法规——《共同体既存典章制度(英语:Acquis communautaire)》正式接合,完成欧洲一体化法律面的程序。克罗地亚县份划分最初始于中世纪:131-138,划分方式的变动也反映奥斯曼对同一领土一连串失去、重获控制,而改变了达尔马提亚、杜布罗夫尼克、伊斯特拉半岛等地的政治状态。1920年代间,由于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后改名南斯拉夫王国)引入州及省份(banovinas)的行政区划制度,废除了传统的县份划分:429。到了共产党统治时代,克罗地亚作为南斯拉夫的加盟国,废除了早期的行政划分,并引入区政府制度,细分成大约为100个区政府。1992年,县级区划才又被重新引入,此时的克国环境已与1920年代初期大为不同,1918年时克国的外莱塔尼亚部分被划为8个县:别洛瓦尔、戈斯皮奇、奥古林、波热加、武科瓦尔、瓦拉日丁、奥西耶克和萨格勒布,而1992年时则立法改设为14个县:11。自从县制度于1992年重新引入后,克罗地亚就划分为20个县和首都萨格勒布,后者同时具备市和县的地位。克国的行政划分后来还经过数次异动,目前是2006年制定下来的127个市和429个区(英语:Municipalities of Croatia)版本。2007年初,克罗地亚为加入欧盟而采用其“地域统计单位命名法”,对国家行政区的划分制定通用于该组织的规范,共分作三级:第一级以整个克罗地亚为一个单位、第二级则分作“西北克罗地亚”、“中、东部克罗地亚”和“亚得里亚克罗地亚”;“西北克罗地亚”为萨格勒布、札格雷布县、克拉皮纳-扎戈列县、瓦拉日丁县、科普里夫尼察-克里热夫齐县、梅吉穆列县。“中、东部克罗地亚”为别洛瓦尔-比洛戈拉县、维罗维蒂察-波德拉维纳县、波热加-斯拉沃尼亚县、布罗德-波萨维纳县、奥西耶克-巴拉尼亚县、武科瓦尔-斯里耶姆县、卡尔洛瓦茨县和锡萨克-莫斯拉维纳县。“亚得里亚克罗地亚”为滨海和山区县、利卡-塞尼县、扎达尔县、希贝尼克-克宁县、斯普利特-达尔马提亚县、伊斯特拉县、杜布罗夫尼克-内雷特瓦县。2012年后9月,克国修改地域统计单位命名法,将“西北克罗地亚”与“中、东部克罗地亚”合并。第三级则为上述各县的个别划分,共21个县。另外还有规范“地方行政单位(英语:Local administrative unit)”,分作两级:第一级为“地域统计单位命名法”第二级的县和萨格勒布,第三级则细分到克罗地亚的地方区政府和各都市。克罗地亚现已与183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参见克罗地亚建交列表)。截至2019年,克国在海外共设有61个大使馆、26个领事馆和9个常驻外交使团,国内也驻有56个外国驻使馆、70个领事馆和多个海外国际组织办事处,包括“欧洲重建和发展银行”、“国际移民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世界银行集团”、“世界卫生组织”、“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难民署”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等。克国外交政策目标为加强与邻国的关系、发展国际合作、促进克国经济发展与树立起现代化的民主欧洲国家之形象:314。自2003年起,加入欧盟一直是克国外交首要的战略目标。2011年12月,克罗地亚完成了与欧盟的谈判,于同年12月9日签署了入盟协议(英语:Treaty of Accession 2011)。标志着克国自2001年签署《稳定与联合协议(英语:Stabilisation and Association Process)》、2003年正式申请加入欧盟的努力得到了结果。克国入盟的主要障碍为与邻国斯洛文尼亚的边界问题(英语:Croatia–Slovenia border disputes)和就“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的战犯引渡合作争议,前者于2009年11月4日透过斯国人公投和其议会决定,签署协议而获得解决。后者的情况则是海牙国际法庭起诉多名在南斯拉夫内战中犯下战争罪行、种族清洗的克国将军,但这些人却在国内被视为民族英雄,因此引起很大的争议。经过双方长期的谈判后,海牙法庭最终仅提出五位战犯,其中三人已自首、一人去世。2005年12月,最后一位战犯安特·戈托维纳也于西班牙被捕,进而获得极大的进展:325-326。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正式加入欧盟,成为其第28个成员国。克罗地亚另一个外交战略目标为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00年,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英语:Partnership for Peace)”计划将克国涵盖了进去,2008年时更邀请该国加入北约,2009年4月1日,克罗地亚正式加入北约。克国未来还打算加入申根区,但欧洲移民危机成了其最大的障碍。克罗地亚的军队为“克罗地亚共和国武装部队”,由“陆军(英语:Croatian Army)”、“海军(英语:Croatian Navy)”以及“空军与防空军(英语:Croatian Air Force and Air Defence)”三军组成。根据宪法,军队的职责为保卫国家主权、领土、独立与宪法制度:243,最高统帅为总统,并根据议会的决定宣布战争或缔结和约:241。国防部(英语:Ministry of Defence (Croatia))与“国家安全委员会”为克国最高国防决策机构,总统也兼任委员会主席,可任命或解除军事指挥员的职务。国防部下辖总参谋部(英语:General Staff of the Armed Forces of the Republic of Croatia),负责对军队进行指挥、训练与管理,为国家最高军事指挥机构,战时总统可直接对总参谋部下达命令。自1991至1995年的南斯拉夫内战结束后,克罗地亚军无论是规模还是国防预算都逐年下降,从1994年占全国内生产总值11.1%的最高点降至2015年的1.38%(此一比例为世界排名第51位)。克军很长时间里都由大量的义务役士兵组成,而后为了加入北约,克国议会于2002年3月19日通过《国防法》、《武装力量服役法》,确立军队的新一代指挥关系:253,并开始进行了多次裁军、重组与专业化的军事改革。2001年时,年满18岁的克国青年皆需服为时九个月的兵役,后来在2008年时下修到仅需服役六个月。2008年1月,克罗地亚正式取消了征兵制度。2009年4月,克罗地亚加入北约(英语:Croatia–NATO relations)。截至2016年,克罗地亚军共有21,500名正规军人和102,700名后备军人。克国重视与世界其他组织发展多边军事关系,截至2011年4月,克罗地亚军有120人参与联合国维和部队执行驻外任务,其中95名为驻戈兰高地的联合国观察员部队(英语:United Nations Disengagement Observer Force);同年,还有另外350人驻于阿富汗、20人驻于科索沃(英语:Kosovo Force)。克罗地亚拥有颇为显著的军事工业,曾于2010年出口了价值相当于12,000万美金的武器设备。在克军使用的国产武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克罗地亚制造厂(英语:HS Produkt)”所研制的HS2000半自动手枪以及由“杜洛·达克维奇特殊车辆制造厂(英语:Đuro Đaković (company))”设计的M-84D主战坦克(英语:M-84D),克军的制服与头盔也不仅供本国部队使用,亦成功外销到他国。克罗地亚为高收入市场经济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克罗地亚于201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国际汇率573.71亿美元、人均13,401美元,而同年的购买力平价则为923.09亿美元,人均购买力平价为21,791美元;根据欧洲统计局发布的资料,克罗地亚于2012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达欧洲联盟平均的61%。克罗地亚于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实质成长率为6.0%.;2013年3月时,平均每月薪资为5,516库纳(988美元)。2015年6月,克国失业率达16.1%。克国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在2015年时约占国内生产总值69.1%,工业则占26.7%,农业仅占4.3%,劳动力分布则分别占有70.4%、27.6%和1.9%。克罗地亚工业以造船、食品加工、制药、资讯科技、生化与木材加工为主。2010年出口总额为649亿库纳(86.5亿美元),进口总额为122.3亿美元,最大贸易伙伴的前五名为意大利(13.4%)、斯洛文尼亚(12.5%)、德国(11.4%)、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9.9%)和奥地利(6.6%)。在1991年独立战争爆发后,新的克罗地亚政府便开始展开激进的私有化,全力倒向市场经济。战争结束后,克国的基础经济设施受到很大的破坏,尤其是收入丰富的旅游业。克国政府至今依旧控制国家经济相当大的一部分,国内生产总值约有40%为其所占。克罗地亚的经济环境亦存在许多问题,不仅司法体系受到压抑、公共行政效率低和贪腐问题等等。2011年,“国际透明组织”发布报告,克国的清廉印象指数为4.0,排名世界第66位,克国另一个经济隐忧是国债问题,时至2015年,克国的国债已增至485亿美金,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85.1%。旅游业在克罗地亚的经济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约占国民生产总值中的20%,在2014年全年相关收入为74亿欧元,影响了全国的零售业、加工业订单和夏季季节性就业。由于旅游业有效减少了国家的贸易失衡,而被认为是项出口产业。自克罗地亚独立战争结束后,该国的旅游业快速发展,游客数上升为四倍,2014年时约有1,162万国外旅客造访:443。前往克罗地亚的游客最多的国家前五名分别为德国、斯洛文尼亚、奥地利、捷克和意大利:446。旅游的相关产业都集中于亚得里亚海沿岸,于1890年建成的奥帕蒂亚的“豪华酒店”是与杜布罗夫尼克的“帝王酒店”是克国境内最早建成的第一批旅店:200,之后沿着亚得里亚海岸和小岛群各个渡假地大量地出现,出现了从大众旅游、餐饮到小众市场的各种观光服务,由于码头众多和超过16000个泊位,航海旅游尤其发达,沿海深具吸引力的中世纪城市与丰富的文化活动也使得文化旅游(英语:cultural tourism)在暑假期间颇为兴盛。内陆地区也提供了如山地度假区、农业旅游和温泉等旅游服务,如扎格瑞布就是内陆地区代表性的观光都市,足以与沿海地区相媲美。克罗地亚被《福布斯》列于2020年退休宜居国的名单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每年造访克罗地亚的游客中约有15%(超过100万人)为裸体主义者,该国裸体主义相关的产业在世界上颇具知名度,也是欧洲第一个开发裸体度假村产业的国家。克罗地亚近期将基础设施的发展重点放在高速公路网(英语:Motorways in Croatia)上,于1990年代后期至2000年代大规模建设。时至2011年9月,克罗地亚完成了超过1,100千米(680英里)的高速公路,连结了萨格勒布到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及欧洲高速公路和4条“泛欧走廊(英语:Pan-European corridors)”:49-65。克国流量最大的高速公路是国道A1号(英语:A1 (Croatia)),这条路连结了萨格勒布到斯普利特和横贯斯拉沃尼亚与克罗地亚西北部的国道A3号(英语:A3 (Croatia))。克国境内的国道交通网络连结了全部的主要人口居住地,其高速公路高品质和高安全性,并通过了“欧洲隧道评估计划”(European Tunnel Assessment
Program)和“欧洲测试”(EuroTest)的要求。克罗地亚有着广泛的铁路网,截至2014年,其铁路总长为2,604千米(1,618英里),其中970千米(600英里)电气化、254千米(158英里)为双轨铁路:370,最重要的铁路是分别通过“泛欧走廊”的“第五B号”(里耶卡至布达佩斯)和“第十号”(卢布尔雅那至贝尔格莱德)这两条,而且它们都有经过首都萨格勒布:49-65。克国的所有铁路皆由国营企业——“克罗地亚铁路”营运。克国共有萨格勒布、扎达尔、斯普利特(英语:Split Airport)、杜布罗夫尼克、里耶卡、奥西耶克和普拉等七处国际机场。克罗地亚最繁忙的货运港口是里耶卡港,客运港口则为斯普利特港(英语:Port of Split)和扎达尔港,另外还有定期渡轮航线与意大利沿海城市相连结,众多的小型港口也以此连结著克国的岛屿与沿海城市。克国最大的内河港口为多瑙河畔的武科瓦尔,为该国通往“泛欧走廊”第7区的出口:49-65。克国国内有长达610千米(380英里)的输油管道,连结著里耶卡港的油库一直到里耶卡和锡萨克的炼油厂和数个转运码头,该系统每年运输量约有2000万吨。天然气运输系统则有2,113千米(1,313英里)长,分为主管线和区管线,并有超过300个相关设施连接着钻井台、奥可里(克罗地亚语:Okoli)当地的天然气储存库、27个终端用户和37座分发系统。2013年时,克国的初级能源生产结构中天然气占了38.2%、原油占了12.4%、木材燃料14.3%、水力30.5%:325。2014年时,克国的总电力产量达到13,082千兆瓦,另外还有约28.5%来自进口:322。克国进口的电能主要来自于斯洛文尼亚的克尔什科核电厂(英语:Krško Nuclear Power Plant),克国国有企业“克罗地亚电力公司(英语:Hrvatska elektroprivreda)”拥有该核电厂50%的经营权,该厂约供应了克国15%的电力。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克罗地亚共有4,225,316人口,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5人,2012年时国人预期寿命为78岁,2014年的总和生育率则为每位母亲扶养1.46名子女,为世界上最低的一个国家:122。根据目前的出生率与移民比率,克罗地亚中央统计局估计克国人口将在2051年时降至310万人。克国自1857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的218.2万人稳定上升到1991年的最高峰——478.4万人:18。克国在1970年代完成了人口转换,至今国家人口已呈现负成长:29-56,因此近几年来克国政府倍感压力,逐年增加40%的外籍劳工配额,同时也试着推出移民政策,试图吸引移出者回国:57-75。克国人口减少的原因主要有四:首先是历经独立战争和世界大战的战后婴儿潮,造成出生率上升,随后即急遽下降;二是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三为大量青年移民国外:19;四则是独立战争造成大量的平民流离失所、远走他乡。1991年时,在克国境内的塞尔维亚人居住地区里,超过40万的克罗地亚与非塞尔维亚人为逃脱塞人的暴力威胁而被迫迁移。1995年,独立战争最后几天时,超过12万的克籍塞尔维亚人(另一说为20万)在克军发动“暴风行动”抵达前逃离了国家。战争结束后十年期间,总计超过30万的克籍塞尔维亚难民也仅有约117,000人返回克国。据估计,总共约有200万克罗地亚人生活在其他国家:21。克国民族构成略为复杂,根据2011年克国中央统计局的资料,全国人口有90.4%为克罗地亚人:116,是前南斯拉夫各共和国中民族最为单一的,但少数民族多样,包括塞尔维亚人(4.4%)和共占剩余5.2%的波斯尼亚人、匈牙利人、意大利人、斯洛文尼亚人、德国人、捷克人、罗马尼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等不同民族:116。目前仍定居于克罗地亚的大部分塞尔维亚人都从未居住在独立战争中塞族军队的占领区,而战争结束后回归的塞族人也只有部分重新安置于故居,其他部分地区则被配发给从波黑的塞族共和国逃出来得克罗地亚难民。克罗地亚人主要信仰罗马天主教,比率约86.3%,其他宗派还有4.4%的东正教、0.6%其他派别的基督宗教、1.5%伊斯兰教和0.4%其他宗教信仰者,以及有6.7%的人为无神论或不可知论者。萨格勒布
斯普利特
里耶卡
奥西耶克扎达尔
普拉
希贝尼克
杜布罗夫尼克克国的官方语言为克罗地亚语,在加入欧盟后也跟着成为该组织的第24种官方语言。克国法律也有规定少数民族可在特定条件下使用捷克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鲁塞尼亚语、塞尔维亚语和斯洛伐克语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1961至1991年期间,克罗地亚的官方语言是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在共产党政府统治期间,克国人总将自己的语言定名为“克罗地亚-塞尔维亚语”,而不是“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或“克罗地亚语”。克罗地亚语和塞尔维亚语的差异长时间一直是争议焦点,当时南斯拉夫官方并不承认这两种是不同的语言,而是视为东西两方、使用拉丁字母和塞尔维亚语西里尔字母的同一种语言。具有标志性的一次事件是1967年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和黑山的文化部达成协议出版了一部权威性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辞典时引爆克国知识界的极大不满,后者声称这部著作中将许多常见的克罗地亚字汇不是排斥,就是被当作方言处理,连发音都以塞尔维亚读音为正宗,引起了克罗地亚人的文化危机意识,批评此为塞尔维亚沙文主义的表现、企图抹杀克罗地亚的民族性:26-27。根据2011年的统计报告,95.6%的克罗地亚人以克罗地亚语为母语、1.2%为塞尔维亚语,其余的各种语言使用者则都不超过克罗地亚总人口的0.5%。克罗地亚语是南斯拉夫语系的一支,大部分的克语词汇自印欧语族斯拉夫分支所衍生而成,书写使用的是拉丁字母,有三种主要方言:“舒特”、“卡伊”和“查”。“舒特”使用范围较广,与标准克语相似,而“卡伊”和“查”的差别在于词汇、音位学和语法学的不同。根据2009年的调查,有78%的克罗地亚人声称至少会一种外语,而欧洲联盟委员会2005年报告指出,有49%的克国人选择英语作为第二语言、34%为德语和14%的意大利语。克罗地亚国民识字率达99.2%。根据2010年8月出版的《新闻周刊》就不同国家生活品质所作的一份世界调查,将克国的教育系统排名为世界第22名,与奥地利同位。克国的小学教育自六、七岁开始,分成八个学级,2007年时又通过一项法律,增加免费的、非义务性的教育到18岁为止。中学教育则提供“文理中学”和“高级职业学校”两种。截至2010年,克国共有2,131所小学和713所学校提供各种中等教育,在初级和中等教育上克国允许使用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包括捷克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塞尔维亚语和德语:522。截至2014年,克国有2060所初等和53所中等教育的艺术学校(英语:Art school)、75所供肢体伤残儿童和青年、73所供成人就读的特殊学校:518-519。2009至2010年间还引入了适用全国中等教育学生的毕业会考制度,考科包括三门必修科目(克罗地亚语、数学和外语)和选修科目,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先决条件。克罗地亚共有八所大学:萨格勒布大学、斯普利特大学(英语:University of Split)、里耶卡大学(英语:University of Rijeka)、奥西耶克大学(英语:University of Osijek)、扎达尔大学(英语:University of Zadar)、杜布罗夫尼克大学(英语:University of Dubrovnik)、普拉大学和杜布罗夫尼克国际大学(英语:Dubrovni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扎达尔大学是克罗地亚第一所大学,成立于1396年,而后营运至1807年由其他高等教育机关接收,直至2002年才再度以“扎达尔大学”为名重新建立。萨格勒布大学成立于1669年,是东南欧最古老、持续营运至今的大学。截至2014年,克罗地亚共有133所高等教育学校,提供超过16万名学生学习:523。另外,2013年时共有253家企业、政府、教育与非营利组织为克罗地亚科研系统服务,投入经费约260亿库纳、聘雇9,308名全职科研人员:535。目前克国最大的科学研究机构为萨格勒布的罗杰·博什科维奇研究院(英语:Ruđer Bošković Institute)。克罗地亚有一套完整的全民健康保险(英语:universal health care)系统,可追溯至1891年的匈牙利-克罗地亚议会法令,规定所有的工厂工人和工匠们都必须纳入的一套强制保险制度:135-159。2011年时,医疗保健的支出仅占私人医疗保险和公共支出的0.6%,而医疗保健的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9%。根据2013年的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克罗地亚人预期寿命为男性75岁和女性81岁,每人平均卫生健康相关支出为1,517美金。截至2014年,克罗地亚国内有着数百个医疗机构,包括77座医院和25219个病床,医治了超过74万病例,聘雇了14,057名医学博士,其中有9,538名专科医生,总计共有68,757名医疗工作者。另外,2011年后,中央的紧急医疗服务单位被撤除,由各县相应机关提供其服务,2014年时共有92处县级紧急医疗服务单位:565。截至2013年,克国人的主要死因为心血管疾病,约占男性死因中的41.8%与女性的54.3%,第二大死因为恶性肿瘤,占男性32.1%和女性23.6%:124。截至2014年,克国共有22名艾滋病患者,其中4人已死亡:569。克罗地亚的地理位置造就其涵盖了四种文化的交融,包括东西两方的拜占庭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以及中欧和地中海文化(英语:Mediterranean culture)。十九世纪盛行的“伊利里亚运动”是克国文化发展史的重要时期,不仅解放了克罗地亚人的语言,还扩散到文化艺术等多种领域,多位重要的文化人士也跟着崛起:6-17。
克国由文化部(英语:Ministry of Culture (Croatia))负责维护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英语: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Croatia),并监督其发展,而更进一步支援文化事务则交由各地方政府推行。克罗地亚共有7个景点(英语:World Heritage Sites in Croatia)被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并有高达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西班牙相同,超过其他所有欧洲国家。克罗地亚还有一个风行全世界的文化特产——领带,起初是克罗地亚人的男人在出征前由妻子或女朋友系在脖子上的方巾,以示对他们的支持和鼓励,而到了17世纪上半叶的“三十年战争”,克罗地亚作为法国盟友派出军队,脖子上有着独特装束的士兵们引起巴黎妇女们的注意,从而推广到全世界,变成现在的领带,也因此在德语、法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等欧洲语言中,“克罗地亚”一词也有代指领带之意:103-120:32。截至2014年,克罗地亚全国有93座专业剧院、24座专业儿童剧院和55座业余剧院,每年有147万人次前往观看,年播放159部电影,票房共超过408万人次。全国共有52个专业乐团、合唱团和唱诗班,每年吸引524,000人前往观看:544-545。截至2012年,全国有181座博物馆,约228万人造访:548。另外,截至2013年,克国共有1,781座图书馆,收藏2614万册书:550,在2014年时还有19座档案馆:551。2010年,克罗地亚全国共有超过7,300种书籍和册子被印刷出版,连同包括2,678种杂志和267种报纸:543。2014年时,全国有138个电台和26家电视台:543。克罗地亚是一个性别平等、高人类发展指数的国家,在同性恋议题上,克国自2014年7月起承认同性伴侣的民事结合,给予平等的继承权、税收减免和有限的领养权,然而根据2013年的修宪公投结果,法理上的婚姻只能在“一男一女”的条件下成立。克罗地亚的建筑艺术受到周遭国家的影响至深,北部与中部地区的建物反映了奥地利与匈牙利、沿海的达尔马提亚以及伊斯特里亚则为威尼斯的风格:51-52。克国的建物特点为形式规划整齐,各城镇以文化英雄命名的大型广场、公园、行人专用道皆为如此,如瓦拉日丁和卡尔洛瓦茨两者即用采大规模的巴洛克风格来规划整座城市,反映出新艺术运动充分影响了当代建筑的风格:241-264。沿岸都市方面,克罗地亚一直受到意大利的影响,维持着罗马式建筑风格,直到后来威尼斯崛起和文艺复兴的风潮才改变,当时的建筑师中以乔治·达·塞贝尼科(英语:Giorgio da Sebenico)和尼科洛·迪·乔瓦尼·菲奥伦蒂诺(英语:Niccolò Fiorentino)两人最具代表性,现今被列出“世界遗产”的希贝尼克圣雅各伯主教座堂即出自前者的设计。目前克罗地亚保存下来的最古老建筑物是9世纪的教堂,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是圣多纳图斯教堂。除了建筑外,克罗地亚的各种艺术也有着中世纪至今的悠久历史,以雕塑来说,最著名的是萨格勒布的圣马尔科大教堂的南门,刻有哥特式的圣徒雕像,圣老楞佐主教座堂也被认为是中世纪雕塑艺术的典范:290。后来克罗地亚的大部分地区都被卷入了与奥斯曼土耳其的百年战争,未被卷入的沿海地区成了文艺复兴的主要发展地,在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后,克罗地亚地区的洛可可与巴洛克艺术才跟着出现。19世纪与20世纪,在如约瑟普·尤拉伊·史特罗斯梅尔(英语:Josip Juraj Strossmayer)这类的艺术喜好者的帮助下,克罗地亚的艺术家们有了繁荣的发展:70-73。在历经二次大战后,克罗地亚也跟着迎合当时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热潮而有了大量相关题材的作品,其中法尼亚·拉达乌什(克罗地亚语:Vanja Radauš)为这一时期雕塑家的代表人物:291。克尔克岛的“巴斯卡碑文(英语:Baška tablet)”是迄今为止被发现最古老的克罗地亚散文,以格拉哥里字母撰写,时间为公元1100年。克罗地亚文学在文艺复兴时期蓬勃发展,其著名的文学家包括被尊为“克罗地亚文学之父”的诗人马尔科·马鲁利奇(英语:Marko Marulić)、杜布罗夫尼克文艺复兴文化代表的剧作家马林·德尔日奇(英语:Marin Držić)、巴洛克诗人伊万·贡杜里奇(英语:Ivan Gundulić)、伊利里亚运动时期的诗人伊万·马祖拉尼奇(英语:Ivan Mažuranić)、小说家、剧作家兼诗人的奥古斯特·舍诺阿(英语:August Šenoa)、诗人兼作家的安顿·古斯塔夫·马托什(英语:Antun Gustav Matoš)、诗人安顿·布朗克·希米奇(英语:Antun Branko Šimić)、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派作家米罗斯拉夫·克尔莱扎、诗人汀·乌耶维奇(英语:Tin Ujević)、小说家伊沃·安德里奇常被认为是克罗地亚文学界中最出色的人物,他的《德里纳河上的桥(英语:The Bridge on the Drina)》令其获颁1961年的诺贝尔文
相关
- 阿奇霉素11–14 h (single dose) 68 h (multiple dosing)阿奇霉素(Azithromycin, /əˌzɪθroʊˈmaɪsᵻn/ )是一种属于大环内酯的抗生素,于1980年被发现,1981年推出。又翻译作阿红霉
- 安乐死安乐死(英语:Euthanasia,源自于希腊语:εὐθανασία,“好的死亡”;εὖ为“好的”,θάνατος为“死亡”,此名称与实际作法不断地受到争议)是一种给予患有不治之症的人以无
- 水净化水净化(英语:Water purification),是指从原水中除去污染物的净化过程,其目的是以特定的程序达到把水净化的效果,并用水作不同的用途;大多数的水都是提供人类饮用的。净化水亦可作很
- 硬膜外脓肿脓疡(拉丁语:abscessus; 德语:Abszess; 法语:Abcès; 英语:Abscess)又称作脓疮、脓肿。指的是在身体组织中蓄积的脓。接近体表的脓疡会有红、肿、热、痛等症状,触诊病灶时感觉其内
- 性类固醇性类固醇(英语:Sex steroid,亦称为性甾体)是指一类与脊椎动物雄激素或雌激素受体相互作用的类固醇激素。他们的效应是由两种方式进行的:第一种是经核受体进行的慢性染色体组机制,
- 乳癌乳腺癌是由乳房组织发展成的癌症。乳腺癌的征象包括乳房肿块、乳房形状改变、皮肤凹陷、乳头分泌物或是皮肤出现红色鳞屑状斑块。而出现远端转移的病患,可能会有骨痛(英语:Bone
- 毒蝇伞毒蝇伞(学名:Amanita muscaria)又称毒蝇鹅膏菌,为一种含神经性毒害的担子菌门真菌,分类上为鹅膏菌科鹅膏菌属的物种。毒蝇伞的生长环境遍及北半球温带和极地地区,且也无意间拓展到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简称PSC)是描述一种肝内或肝外胆管发炎以及闭塞性纤维化的疾病。胆道原先可将胆汁输入肠道中,但被阻塞后则可能导致肝硬化
- UNAIDS行政总监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英语:Joint United Nations Programme on HIV and AIDS,缩写UNAIDS)是全球范围内组织、推广及协调世界艾滋病运动的机构。规划署旨在唤起全球对艾滋
- 非洲人类锥虫病非洲人类锥虫病(法语:Trypanosomiasis africain; 英语:African trypanosomiasis)或称昏睡病、嗜睡病(英语:sleeping sickness),是一种由布氏锥虫(英语:Trypanosoma brucei)引起的寄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