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

✍ dations ◷ 2025-04-04 11:09:40 #浸润
浸润或不浸润是两种互斥的物理现象。如果液体对固体浸润,同时固体内部存在毛细管,那么因为毛细作用,液体会渗透到固体的内部。浸润指液体与固体发生接触时,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或渗透到固体内部的现象,此时对该固体而言,该液体叫做浸润液体。不浸润指液体与固体发生接触时,液体不附着在固体表面且不渗透到固体内部的现象,此时对该固体而言,该液体叫做不浸润液体。浸润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无化学反应浸润和化学反应浸润。在没有化学反应参与的情况下,浸润与不浸润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用分子力作用解释。物体由分子组成,同种物质分子间的作用力称为内聚力,不同物质分子间的作用力叫做附着力。如果内聚力小于附着力,就会发生“浸润现象”;反之则称为“不浸润现象”。当液体与固体接触时,在接触处形成一个液体薄层,这个液体薄层叫做附着层。附着层内部的分子同时受到液体分子和固体分子的吸引。如果固体分子对液体分子的引力大于液体分子之间的引力,那么附着层的分子密度将会大于液体的分子密度,此时附着层内的分子相互作用表现为斥力,液面呈现扩散的趋势,便形成了浸润现象。如果固体分子对液体分子的引力小于液体分子之间的引力,那么附着层的分子密度将会小于液体的分子密度,此时附着层内的分子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液面呈现收缩的趋势,便形成了不浸润现象。有时在生活中,需要利用浸润现象。例如使用钢笔书写,是利用了书写纸能够被墨水浸润的特点。有时在生活中,需要避免浸润现象。例如用苯乙烯类涂料油漆金属与木器以防锈或防腐,是利用了苯乙烯对水等液体不浸润的特点。有些固体对同一种液体的浸润性或不浸润性,在某些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比如医学上用的脱脂棉,在未脱脂前是不能被水浸润的,而脱脂后可以被水浸润。有时也需要利用这种转化。

相关

  • 3d6 4s22, 8, 14, 2蒸气压第一:762.5 kJ·mol−1 第二:1561.9 kJ·mol−1 第三:2957 kJ·mol−1 (主条目:铁的同位素铁(Iron)是一个化学元素,化学符号是Fe (源自拉丁语 ferrum),原
  • 吡嗪酰胺吡嗪酰胺(Pyrazinamide)是一种治疗结核病的药物,有抗菌杀菌的功效,在pH值较低(5~5.5)的条件下,抗菌活性最强。其主要的副作用是可能引起血液中尿酸增高,从而引发关节痛。
  • 君士坦丁大帝306年7月25日 – 312年10月29日312年10月29日 – 324年9月19日 324年9月19日 – 337年5月22日(30年301天)弗拉维·瓦莱里乌斯·奥勒里乌斯·君士坦丁(拉丁语:Flavius Va
  • 环气管韧带环气管韧带(cricotracheal ligament)主要是将环状软骨与气管的第一环连接。它类似于将气管的软骨环彼此连接的纤维膜。本条目包含来自属于公共领域版本的《格雷氏解剖学》之内
  • 阿拉伯文字阿拉伯文字是一种用于书写阿拉伯语、曼丁哥语方言、中库尔德语、卢尔语、波斯语、乌尔都语、普什图语及其他亚非语言的书写系统。在16世纪还被用于书写西班牙语。阿拉伯文字
  • 高渗剂张性(英语:Tonicity)是形容细胞内和细胞外的渗透压比例、溶质浓度比例及水势比例。当细胞置于高渗溶液(英语:hypertonic solution)中,细胞内的渗透压会小于细胞外的渗透压,细胞内的
  • 约翰·斯特拉特,第三代瑞利男爵约翰·斯特拉特,第三代瑞利男爵,OM,FRS(英语:John Strutt, 3rd Baron Rayleigh,1842年11月12日-1919年6月30日),英国物理学家。他与威廉·拉姆齐合作发现氩元素,并因此获得1904年诺贝
  • 梅肯-比伯比伯县(Bibb County, Georgia)是美国乔治亚州中部的一个县。面积693平方公里。根据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153,887人。县治梅肯 (Macon)。成立于1822年12月9日。县名纪念
  • 核外电子电子层,或称电子壳或电子壳层,是原子物理学中,一组拥有相同主量子数n的原子轨道。电子层组成为一粒原子的电子序。这可以证明电子层可容纳最多电子的数量为
  • 部派最初僧伽 ├ 大众部  ├ 一说部  ├ 说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闻部  ├ 说假部  └ 制多部 └ 上座部  ├ 雪山部  ├ 说一切有部   ├ 说转部   └ 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