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

✍ dations ◷ 2025-11-20 16:21:50 #浸润
浸润或不浸润是两种互斥的物理现象。如果液体对固体浸润,同时固体内部存在毛细管,那么因为毛细作用,液体会渗透到固体的内部。浸润指液体与固体发生接触时,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或渗透到固体内部的现象,此时对该固体而言,该液体叫做浸润液体。不浸润指液体与固体发生接触时,液体不附着在固体表面且不渗透到固体内部的现象,此时对该固体而言,该液体叫做不浸润液体。浸润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无化学反应浸润和化学反应浸润。在没有化学反应参与的情况下,浸润与不浸润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用分子力作用解释。物体由分子组成,同种物质分子间的作用力称为内聚力,不同物质分子间的作用力叫做附着力。如果内聚力小于附着力,就会发生“浸润现象”;反之则称为“不浸润现象”。当液体与固体接触时,在接触处形成一个液体薄层,这个液体薄层叫做附着层。附着层内部的分子同时受到液体分子和固体分子的吸引。如果固体分子对液体分子的引力大于液体分子之间的引力,那么附着层的分子密度将会大于液体的分子密度,此时附着层内的分子相互作用表现为斥力,液面呈现扩散的趋势,便形成了浸润现象。如果固体分子对液体分子的引力小于液体分子之间的引力,那么附着层的分子密度将会小于液体的分子密度,此时附着层内的分子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液面呈现收缩的趋势,便形成了不浸润现象。有时在生活中,需要利用浸润现象。例如使用钢笔书写,是利用了书写纸能够被墨水浸润的特点。有时在生活中,需要避免浸润现象。例如用苯乙烯类涂料油漆金属与木器以防锈或防腐,是利用了苯乙烯对水等液体不浸润的特点。有些固体对同一种液体的浸润性或不浸润性,在某些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比如医学上用的脱脂棉,在未脱脂前是不能被水浸润的,而脱脂后可以被水浸润。有时也需要利用这种转化。

相关

  • 前房积血前房积血(hyphema)指眼睛的角膜前房因积血而导致眼角膜泛红,眼角膜也可能肿胀。通常因受到撞击而导致眼角膜前房积血。前房积血可能导致暂时性失明。需要医药治疗否则可能导致
  • 中南部美国中南部(South Central United States)是美国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了美国南部的西部地区。路易斯安那、阿肯色。俄克拉荷马和德克萨斯州多被视为美国中南部。美国人口普查
  • 圣多明哥圣多明各或圣多明戈(西班牙语:Santo Domingo),全名古斯曼的圣多明各(Santo Domingo de Guzmán),当地汉语人士又称之为多京,位于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国家特区内,为多米尼加的首都。圣多
  • 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英语:GISAID Initiative,简称 GISAID),建立于2008年5月,是由全世界一些较权威的医学科学家组建,致力于改善流感数据的共享。共有包括7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
  • 变构调节别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源自希腊语allos——“其他”、stereos——“固态(物体)”)又称变构调节、异构调节或是异位调节,是酶活性调节的一种机制,也称为变构调节。其原理
  • 苏尔斯顿约翰·爱德华·苏尔斯顿爵士,CH,FRS(英语:Sir John Edward Sulston,1942年3月27日-2018年3月6日),英国科学家,因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程序化凋亡)的遗传调控机理,与悉
  • 格雷德卡罗琳·维德尼·卡罗尔·格雷德(英语:Carolyn Widney "Carol" Greider,1961年4月15日-),美国分子生物学家,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系教授。她因为“发现端粒和
  • EBV病毒人类疱疹病毒第四型(拉丁语:Epstein-Barr virus,缩写EBV、爱泼斯坦-巴尔病毒、 human herpesvirus 4 (HHV-4)),又称为EB病毒,是最常见能引起人类疾病的病毒之一。EBV是在公元1964
  • 西沙尔麻剑麻(学名:Agave sisalana)又名菠萝麻、琼麻、衿麻,是龙舌兰科龙舌兰属的一种植物。1901年由美国领事达文生先生自夏威夷间接引进原产于中美洲的琼麻至台湾。纤维经济作物。
  • 网状共价键共价键(英语:covalent bond),是化学键的一种。两个或多个非金属原子共同使用它们的外层电子(砷化镓为例外),在理想情况下达到电子饱和的状态,由此组成比较稳定和坚固的化学结构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