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浸润
✍ dations ◷ 2025-07-12 16:53:53 #浸润
浸润或不浸润是两种互斥的物理现象。如果液体对固体浸润,同时固体内部存在毛细管,那么因为毛细作用,液体会渗透到固体的内部。浸润指液体与固体发生接触时,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或渗透到固体内部的现象,此时对该固体而言,该液体叫做浸润液体。不浸润指液体与固体发生接触时,液体不附着在固体表面且不渗透到固体内部的现象,此时对该固体而言,该液体叫做不浸润液体。浸润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无化学反应浸润和化学反应浸润。在没有化学反应参与的情况下,浸润与不浸润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用分子力作用解释。物体由分子组成,同种物质分子间的作用力称为内聚力,不同物质分子间的作用力叫做附着力。如果内聚力小于附着力,就会发生“浸润现象”;反之则称为“不浸润现象”。当液体与固体接触时,在接触处形成一个液体薄层,这个液体薄层叫做附着层。附着层内部的分子同时受到液体分子和固体分子的吸引。如果固体分子对液体分子的引力大于液体分子之间的引力,那么附着层的分子密度将会大于液体的分子密度,此时附着层内的分子相互作用表现为斥力,液面呈现扩散的趋势,便形成了浸润现象。如果固体分子对液体分子的引力小于液体分子之间的引力,那么附着层的分子密度将会小于液体的分子密度,此时附着层内的分子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液面呈现收缩的趋势,便形成了不浸润现象。有时在生活中,需要利用浸润现象。例如使用钢笔书写,是利用了书写纸能够被墨水浸润的特点。有时在生活中,需要避免浸润现象。例如用苯乙烯类涂料油漆金属与木器以防锈或防腐,是利用了苯乙烯对水等液体不浸润的特点。有些固体对同一种液体的浸润性或不浸润性,在某些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比如医学上用的脱脂棉,在未脱脂前是不能被水浸润的,而脱脂后可以被水浸润。有时也需要利用这种转化。
相关
- 菌根菌根(希腊语:μυκός, mykós, "fungus",和ρίζα, riza, "root",,英语:mycorrhiza,复数形式mycorrhizae或mycorrhizas)指的是维管束植物的根与真菌组成的共生关系体。 它菌
- 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又叫自动词)与及物动词相反,在不及物动词之后不直接支配受词。(也就是说,在主宾格语言比如说德语中不支配宾语)。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区别在于所带的宾语不同。不
- 科学怀疑论倡导者科学怀疑论(英语:Scientific skepticism)又称理性怀疑论(rational skepticism),是一种科学或实务上,对于缺乏证据的解释或论点持怀疑态度的认识论观点。在实务上,科学怀疑论一辞通常
- 安德烈-马里·安培安德烈-马里·安培 (法语:André-Marie Ampère,FRS,1775年1月20日-1836年6月10日)是法国物理学家、数学家,经典电磁学的创始人之一。为了纪念他的贡献,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安
- Ku波段1 2 3 4 5 6 7 8 9 10 11ELF SLF ULF VLF LF MF HF VHF UHF SHF EHF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HF VHF UHF L S C X Ku K Ka Q V W根据IEEE 521-2002标准,Ku波段是指频率在12-
- LimalokLimalok(原称Harrie或Harriet),是白垩纪—古新世时期成型的海底平顶山,是太平洋东南马绍尔群岛的一座海底山(水下火山)。它可能由今法属波利尼西亚一带的火山热点形成。Limalok坐
- span class=chemf style=white-space:nowrap;Csub13/sub十三烷(分子式:C13H28),烷烃的一种,在室温下是无色可燃的液体。它是一些昆虫用于御敌时喷射出的化学物质成分。十三烷有802个同分异构体。健康危害: 吸入、摄入或经皮肤吸收后对身
- 二甲基硫二甲基硫醚,是最简单的硫醚化合物。结构、性质与二甲基醚类似。常温下为无色挥发性液态。有着如海鲜般特殊气味物质。在自然界中,常由蛋白质的分解产生。这也是海鲜腥味的来源
- 斯旺西斯旺西(英语:Swansea,威尔士语:Abertawe),威尔士语解作“Tawe河河口”,当地华人称史雲斯,亦有人以其英语写法意译为天鹅海,威尔士高尔半岛东部布里斯托尔湾畔,乃威尔士第二大城市,也是
- 灵宝天尊灵宝天尊,道教天神,最早为道教上清派尊神,三清尊神之第二位。全称“太上玄皇高圣元气所成灵宝天尊上清妙有上帝玉晨大道君”,灵宝派称“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简称“上清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