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常所得假说

✍ dations ◷ 2025-10-23 18:32:51 #恒常所得假说

恒常所得假说(英语: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缩写为 PIH),由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傅利曼所发展出的消费理论,在1957年提出。所谓的恒常所得(permanent income)是指长期的预期平均收入。简单来说,这个假说认为,消费者做出的选择,它所形成的消费模式,是由消费者的永久收入(permanent income)的改变来决定,而不是暂时收入的改变。这个理论的主要结论是,暂时性的收入改变,对消费支出行为只会有很小的影响,但是永久收入的改变,对消费支出行为则会有很大的影响。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经提出“总合消费的数量主要是由总合收入的量来决定”这个论点。根据凯因斯的看法,消费支出只受当期所得的影响。但是在实证资料上,这个论点的说明性不足。由家庭收支调查的资料,得出的消费函数,自发性消费支出大于零,边际消费倾向较小。反之,由国民所得统计所画出的消费函数,自发性消费支出几乎等于零,边际消费倾向的值则较大。

典型的凯思斯消费理论不能解释当美国的实质收入增加时,储蓄率恒常不变的状况。为了修正凯恩斯的看法,以及解释实证资料,在1940年代至1950年代间,经济学家提出许多新的模型,其中最著名的是生命周期假说与恒常所得假说二者。这两种模式都假设,家庭消费支出主要决定于正常所得,其基本假设类似,因此有人将这两种模型合并,称为生命周期-恒常所得假说(Life Cycle-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米尔顿·傅利曼在1957年出版《消费函数理论》(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提出了恒常所得假说。当时其他假说中,有很多都被包括进这个假说中,被当成一种特例处理,当时的实证资料也支持他的理论,因此这个假说很快就在总体经济学界被接受。

相关

  • 心包炎心包炎(英语:Pericarditis)是心包(心脏周围的纤维囊)炎症的症状,症状多半是突然出现的急性胸痛,疼痛的部位也会出现在肩膀、颈部或是背部,若坐姿较直,疼痛会比较和缓,若躺下或是深呼吸
  • 20α,22iR-二羟基胆固醇20α,22R-二羟基胆固醇(英语:20α,22R-Dihydroxycholesterol)或称为(3β)-胆甾-5-烯-3,20,22-三醇(英语:(3β)-cholest-5-ene-3,20,22-triol)是一种内源性的代谢中间产物,参与从胆
  • 艾耶尔阿尔弗雷德·艾耶尔爵士(Sir. Alfred Jules Ayer,1910年10月29日-1989年6月27日),英国哲学家,因1936年出版的《语言、真理与逻辑》而闻名于世。此书中他提出了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
  • 胞质融合胞质融合(Plasmogamy)是真菌有性生殖的一个过程,两株真菌菌丝体菌丝的细胞质发生融合,但细胞核尚未融合,使融合后的细胞中同时具有两个单套的细胞核。胞质融合的下一步骤为核聚变
  • 吉隆坡坐标:3°8′N 101°41′E / 3.133°N 101.683°E / 3.133; 101.683吉隆坡(英语和马来语:Kuala Lumpur,简称“KL”,全称“吉隆坡联邦直辖区”)是马来西亚的首都兼最大城市,一座对东
  • 网络爬虫网络爬虫(英语:web crawler),也叫网络蜘蛛(spider),是一种用来自动浏览万维网的网络机器人。其目的一般为编纂网络索引(英语:Web indexing)。网络搜索引擎等站点通过爬虫软件更新自身
  • 山原山原指的是冲绳岛北部多山、多森林等自然景观的地域。有时又单指冲绳岛名护市以北的地域。“山原”这一地域并无明确的区分,恩纳村与金武町及其以北的区域都在这个范围之内。
  • 碳硼烷碳硼烷是由硼和碳形成的原子簇化合物。如同硼烷一般,碳硼烷的分子结构也是多面体,并依据构造同样分类为closo-(闭合式)、nido-(缺少一个顶点)、arachno-(缺少两个顶点)、hypho-(缺少
  • 李亦园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1998年)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1968年-1977年)国立清华大学教授(1984年-1999年)国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1984年-1990年)匹兹堡大学人类
  • 拉普拉塔总督辖区拉普拉塔总督辖区(西班牙语:Virreinato del Río de la Plata)是西班牙帝国在南美洲建立的总督辖区。1776年从原秘鲁总督区中分出建立,领土覆盖拉普拉塔平原大部分地区,包括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