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施莱尔马赫
✍ dations ◷ 2025-11-18 07:36:55 #施莱尔马赫
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又译为士来马赫,德语: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1768年11月21日-1834年2月12日),德国19世纪神学家及哲学家,被称为现代神学、现代诠释之父,主张神的临在性,也就是强调宗教“感觉”。施莱尔马赫出生在西里西亚的布雷斯劳(今属波兰),父亲是普鲁士军队中的归正会随军牧师。他就读于哈勒大学,尤其对神学和释经学有兴趣。他亦广泛阅读哲学著作,尤其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康德、费希特、雅可比的著作。他在1799年完成《论宗教》。从1802年到1804年,施莱尔马赫担任波美拉尼亚省Słupsk镇的牧师。1804年,他担任哈勒大学牧师和神学教授,直到1807年。他祖父为改革宗神学家,是一位敬虔派人物,特别活跃于启示录论团体中。他的母亲是柏林首要宫廷牧师的女儿。他父亲也是一位敬虔派,属于亨胡特(Herrnhuter)的兄弟会团体。士来马赫原本应当是继承家族敬虔派兄弟会的成员,从他约十五岁被父亲送入尼斯基所属的兄弟会寄宿学校。17岁时进入位于巴尔比一所兄弟会神学院就读神学,这间神学院不像哈勒敬虔派重视因罪而忏悔的内在感情,在这里生活非常严刻,是一所关注被上帝救赎的喜乐的学院。他在此神学院修读神学两年,专注的修习内在生活的敬虔。虽身处于敬虔派的环境下,但却喜爱读哲学书籍,特别爱读康德的书,因此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对他日后神学影响极大。不过不是康德的言论他都全盘接收,至少在伦理学及宗教范围士来马赫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此时的他对敬虔派思想所提倡与耶稣的内在交通无法获得令他满足,理性主义对他而言是一个新的开端,也是挑战,浪漫主义的思想正大张旗鼓的影响整个欧洲政治及社会,改革宗的路得派信仰又不能令当时所接触的知识分子信服,而他也必须要以新的神学眼光来看待这世代。学习神学两年之后,他在给父亲的信中写到:“我无法相信他的死具有代赎意义,因为他自己从未这么明显的说过,而且我也很难相信这是必要的‧‧‧上帝怎么会由于人不够完善就要惩罚他们呢?”。在哈勒大学的理性主义底下,热衷于希腊哲学的思想,此时是他整个神学思想的转捩点,他不仅翻译希腊哲学书籍,并撰写有关亚理斯多德《尼各马克伦理学》学术著作,为要在当时世界观冲击下作一番的神学反省。我们必须说一位神学家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信仰私有化里头而不与外界接触,相反的是要注意当时代思想的脉动。我们从士来马赫看见了新时代神学观,他首先尊敬希腊哲学的思想,也肯定理性主义时期下的产物(肯定历史批评法),甚至现代科学、人文哲学、艺术…等。若以现代神学家而言他可说是第一位,因为一位现代神学家正是需要重新阐释基督教信仰,可以看见他在哈勒大学正努力装备着自己的神学观。正是浪漫主义的激流熏陶下,他加入了现代柏林上层社会的浪漫派圈子,例如与浪漫派精神领袖施勒格尔在一起住了两年,并每天去亨利得、赫茨(H. Herz)的沙龙。他是一位与人文主义作家、艺术家、诗人、哲学家交往密切的神学家,他没有神职人员对浪漫主义思想的偏见,他认为每一个人都能因为敬虔而将自我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相信艺术的价值与友谊,他成功的将宗教敬虔情感与浪漫主义作一结合。对于艺术家而言,他将情感表达在创作上,这也是敬虔,而神是创造的神,注重每一个细节,从被造物的身上即可看见祂是注重美感的神,因此浪漫主义也许是神派来一个天使,敲响了教会的钟声,唤起了教会沈闷的礼仪。在这种对理性越发枯燥,对人类“感觉”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看士来马赫的贡献便格外清楚。
对情感他深爱格如诺,但却无法一起厮守,士来马赫在感情生活遭受挫折后,以对柏拉图著作的翻译来弥补伤痛、保持清醒,并以批判的手法批评历史中各样道德理论。对一位牧师而言,他将神学与现代哲学注入新的阐释。施莱马赫思想的明显特征是努力将其他思想家对立的概念结合到一个统一的体系之内,他既是唯物主义者又是唯心主义者,既是个人主义者又是普救论者,即是一元论者又是二元论者,既是感觉论者又是知性论者,既是自然主义者又是超自然主义者,既是理性主义者又是神秘主义者,既是相信神秘直觉说的诺斯替派又是不可知论者。他在哲学、道德、宗教和神学方面都是站在中间立场的王子,但他并不寻求与对手和解,或隐藏、弱化不同之处。相反,他带来最尖锐的观点。他的思想几乎触及到全宇宙,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努力使科学与哲学、宗教和神学和谐的典型代表。面对启蒙运动中科学与哲学所带来的难题,单单以理性来认识宗教,士来马赫认为这样是不够的;因为宗教不是外在的制度、仪式、教义、也不是康德所说的哲学或道德。宗教的本质,是在于内在敬虔(inward disposition of piety),他认为“真正的宗教是对无限者的意识和触动”,也就是所谓的宗教“感觉”。士来马赫在浪漫主义强调感觉的基础上,找到了基督教信仰的新方向:士来马赫对于圣经有独特的诠释循环概念,他倡议历史考据和人的经验,从其生活处境去探索,是有更深的思考途径。施莱尔马赫的作品分为三个部分出版:其他作品包括:现代版本:
相关
- 细胞嗜性向性(Tropism)是一种生物学现象,指生物(多数为植物)受环境因素刺激而向某特定方向生长的现象。向性有正向性(朝向刺激而生长)和负向性(反向刺激而生长)的分别。
- 立克次氏体等立克次体(学名:Rickettsia),或者称立克次氏体,是一类细菌,但许多特征和病毒一样,如不能在培养基上培养,可以通过瓷滤器过滤,只能在动物细胞内寄生繁殖等。直径只有0.3-1μm,小于绝大
- 天气天气是大气状态的一种表征,反映大气是冷还是热、是干还是湿、是平静还是狂暴、是晴朗还是多云等等。绝大多数天气现象发生在平流层之下的对流层。天气通常指每天的温度和降水
- 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clinical microbiology)是的一个医学分支,主要关注传染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此外,科学这一领域的研究微生物对健康的改善各种临床应用。有四种微生物是会导致传
- 吡哆醇缺乏症维生素B6(英语:Vitamin B6)是B族维生素的一种,又名抗皮炎维生素、吡哆素,在食物中分布较广,同氨基酸代谢有密切关系,是氨基酸脱羧酶、转氨酶等的辅酶。此为一种水溶维生素,在烹饪过
- 迷走神经迷走神经(英语:vagus nerve)是脑神经,故亦称第十对脑神经(tenth cranial nerve), 编号X。迷走神经属混合性神经,是人的脑神经中最长和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组神经,含有感觉、运动和副交感
- 相对风险在流行病统计学中,相对风险(relative risk)是指在暴露在某条件下,一个(产生疾病的)事件的发生风险。相对风险概念即是指一暴露群体与未暴露群体发生某事件的比值。 若将暴露群体写
- 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英语:sulphur dioxide , sulfur dioxide)化学式是SO2。是最常见的硫氧化物。无色气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火山爆发时会喷出该气体,在许多工业过程
- 伊比利亚美洲伊比利亚美洲(西班牙语:Iberoamérica,葡萄牙语:Ibero-América)是指使用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所有美洲国家和地区的总称,它们曾经都是西班牙或葡萄牙的殖民地,属于西班牙殖民帝国
- 罗萨斯罗塞斯(西班牙语:Roses),是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赫罗纳省的一个市镇。总面积46平方公里,总人口12726人(2001年),人口密度277人/平方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