氦闪

✍ dations ◷ 2025-05-19 17:05:48 #恒星演化,天体物理学

氦闪是低质量恒星(0.8~2.0太阳质量)在红巨星阶段非常短暂的热失控核聚变,大量的氦经由3氦过程成为碳 。预测太阳在演化成红巨星阶段时,将在离开主序带12亿年后经历氦闪。另一种更为罕见的热失控氢融合过程也可能发生在白矮星表面发生,叫作“吸积”。

低质量恒星不能产生足够的重力压力启动正常的氦融合。当核心中的氢耗尽后,留在核心的氦会被压实成简并态物质,以量子力学压力支撑来对抗重力塌缩,而不是热压力来支撑。这使核心的密度和温度持续增加。当温度达到一亿K,就有足够的热,导致氦融合(或氦燃烧)在核心进行。然而,简并态物质的一种基本性质是在热压力变得非常高,超过简并压力之前,温度的变化不会产生体积的变化。在主序星阶段,恒星以热膨胀调节核心的温度,但在简并态物质的核心没有这种机制。氦融合增加了温度,从而增加了核聚变的速率,进而使反应中的温度失去控制,形成热失控的核反应。这产生非常快速的氦融合,但只持续了几分钟,产生一个非常强烈的闪光。短暂的时间内释放出能量的速率相当于整个银河系的效率。

在正常状态下,低质量恒星的巨大能量释放,会导致核心大部分的脱离简并态,从而能够因热而膨胀。然而,消耗的能量与氦闪释放的总能量一样多,而且任何的多余能量都会被外层吸收。因此,氦闪大多无法经由观测探测到,而只能经由天体物理模型描述。核心在膨胀之后开始冷却,大约只要经历10,000年的时间,光度和半径都将只有原先的2%。据估计,电子简并态的氦核心质量约为恒星质量的40%,而核心的6%被转化成碳。

质量低于2.0太阳质量的恒星,在红巨星演化的阶段,氢的核聚变随着氢的枯竭而在核心中停止,留下富含氦的核心。然而,氢的融合在核心外围的壳层中仍继续进行,产生的氦会继续累积到核心,使核心的密度增加。但不同于大质量恒星的是温度始终不能达到氦融合的水准,因此氦融合反应不会开始。这导致核聚变产生的热压力已不足以对抗重力塌缩,与创造出在大多数恒星中发现的流体静力平衡。这将导致恒星开始收缩并使温度升高,直到它最终被压缩到足以使氢芯成为简并态物质。这种简并压力终于足以阻止最中心物质的进一步塌陷,但核心的其它部分仍继续收缩,温度也继续上升,直到可以点燃氦融合反应的点(7008100000000000000♠≈1×108 K),并开始氦融合。

爆炸性的氦闪源于简并态物质中。一旦温度达到1亿至2亿K,氦融合就会开始使用3氦过程进行,温度会迅速上升,进一步提高氦融合率,而因为简并态物质是很好的热传导体,会使反应区域扩大。

然而,由于简并压力(纯粹是密度的函数)是主导热压(与密度和温度的乘积成比例),使总压力与温度的依赖度相当薄弱。因此,温度的急遽升高只会导致压力轻微增加,因此核心不会稳定的膨胀来降温。

这种失控的反应速率在几秒钟内就能攀升至正常能量产量的1,000亿倍左右,但要直到温度升高到热压再次占据主导地位的程度,简并态物质才会被消除。然后,核心可以膨胀而冷却,氦的燃烧也会稳定与持续进行。

质量大于太阳2.25倍的恒星,核心可以达到燃烧氦所需要的温度,而其核心不会成为简并态物质,因此不会展现出这种类型的氦闪。质量非常低的恒星(不到0.5太阳质量),核心度永远不会热到可以点燃氦燃料的温度,因此,简并态物质的核心会继续收缩,最终会成为一颗氦白矮星。

氦闪不能通过在恒星表面辐射的电磁波观测到。因为氦闪发生在恒星核心的深处,净效应是所有释放的能量被整个核心吸收,并使简并态物质恢复成一般的物质。早期的计算显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有非核聚变的质量损失,但后来的恒星模型考虑到微中子的能量损失,表明没有这样的质量损失。

在1太阳质量的恒星,估计氦闪会释放约7041500000000000000♠5×1041 J的能量,或约Ia超新星释放能量7044150000000000000♠1.5×1044 J的0.3% ,它的引发类似于碳-氧白矮星的碳融合点火。

当氢气从联星的伴星吸积到"白矮星"上时,氢气可以融合成氦,产生范围较狭隘的吸积率,但大部分的氢气在简并态物质的白矮星内部形成一层氢气,这种氢可以在恒星表面形成氢气壳。当氢气的质量足够多时,失控的核聚变会造成新星。在少数一些氢在表面融合的联星系统,积累的氦质量可以不稳定的燃烧产生氦闪。在某些联星系统,伴星可能已经失去大部分的氢,并将富含氦的物质捐赠给至秘型的主星。请注意中子星也会出现类似的闪光。

壳层氦闪是有点类似但没有那么剧烈,发生在非简并态物质的非失控氦燃烧事件。这是在恒星生命后期的巨星阶段,在渐近巨星分支恒星的壳层中定期发生。恒星已经耗掉核心中大部分的氦,现在的核心由碳和氧组成。氦融合继续在核心周围的薄壳中进行,但会随着氦的耗尽而结束;同时在氦壳层上方的氢壳层也会进行氢融合成氦的反应。在累积到足够多的氦之后,氦融合会被再次点燃,导致热脉冲,进而导致恒星暂时膨胀和变亮(因为重新开始的氦融合产生的能量到达表面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所以光度的脉冲会延迟)。认为这种脉冲可能每10,000年至100,000年发生一次,每次可能会持续数百年。 在闪耀之后,氦闪的循环可能会使氦壳层中的氦以指数每次衰减40%,热脉冲可能会导致恒星发展出气体和尘埃的拱星壳层 。

相关

  • 可充电碱性电池可充电碱性电池是一种可充电的碱性电池,其能够再充电,以便重复使用。初期有电子公司开发碱性电池充电器,声称可以替一般“一次性碱性电池”充电,但仍受限碱性电池充电慢、效率低
  • 阿克塞尔理查德·阿克塞尔(英语:Richard Axel,1946年7月2日-),美国医学科学家。他由于在嗅觉方面的卓越研究与琳达·巴克一起获得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阿克赛尔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
  • 硅酸钙Calcium orthosilicate Grammite Micro-cell Silene Silicic acid calcium salt 微孔硅酸钙; 活性硅酸钙; 无水硅酸钙; 偏硅酸钙硅酸钙,化学式为CaSiO3,用作高温绝缘及防火。
  • 昭和金融恐慌昭和金融危机是日本1927年3月昭和天皇在位时发生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本是指一个抽象的经济现象,但在日本,若无特别说明,金融危机通常指代1927年发生的昭和金融危机。另外昭和
  • 新竹市立玻璃工艺博物馆新竹市立玻璃工艺博物馆(简称玻工馆)是台湾新竹市博物馆,座落于至枕头山新竹公园西北方。其原始建筑物为兴建于1936年的新竹州自治会馆,国民政府接管台湾后,成为接收委员会的住所
  • 美国殖民地美利坚殖民地,又称美国海外属地或美国属地,是指美国除了联邦州与华盛顿特区以外的所有地,它们之间与美国的关系各有不同。阿拉斯加与夏威夷最终成为美国联邦的一州。而现在的美
  • 三乙二酸苯六酯三乙二酸苯六酯也称为“三草酸苯六酯”,是一种有机碳氧化物,其分子式为C12O12。每分子该化合物都由一分子六羟基苯(也称为“苯六酚”,可视为六个氢原子都被羟基取代的苯分子)与三
  • 尼尔·弗格森 (流行病学家)尼尔·莫里斯·弗格森(英语:Neil Morris Ferguson,1968年-)是英国流行病学家。他是一位数学生物学教授,专门研究于人类和动物中传播的流行病学。他是伦敦帝国学院下属的阿卜杜勒·
  • 真蒂莱·贝利尼真蒂莱·贝利尼(意大利语:Gentile Bellini,1429年-1507年2月23日),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艺术家。以其关于宗教的画作而斐名。他曾在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宫廷中工作过三年。是艺术家
  • 机动战士高达 第08MS小队 机动战士高达 第08MS小队(俗称08小队)是高达系列作品其中之一,在1996年至1999年间以OVA形式发行,全11话,另有一话特别篇与一部剧场版。在2013年追加一部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