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

✍ dations ◷ 2025-08-13 21:22:43 #汉语音韵学

平仄,是文言韵文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分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元朝中原汉语语音大变,根据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韵》,入声消失,平声分为阳平、阴平。现代标准官话没有入声,第一、第二声称为阴平、阳平,是由中古汉语的平声演变而来。第三上声、第四声去声则为仄声。但阳平声本身的音调并非平直,是从中音滑向高音的声调,而古时的入声字已经变为平声、上声或去声。现存汉语中,如南方的粤语、吴语、江淮官话、闽南语及客语以及北方的晋语则保留了入声,绝句一可压韵也可不压韵,三句不可压韵,二、四句要压韵。就四声与平仄的关系来说,通常以“上”、“去”、“入”为仄声,“阴平”、“阳平”为平声。

因此平仄又常被分为四声:分别是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中国古籍中有不少说明。其中日本遣唐僧人空海《s:文镜秘府论#文笔十病得失》有言:“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明朝僧人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提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而清朝文学家顾炎武在《音论》一书中简短的说明为:“平声轻迟,上、去、入之声重疾。”

现代不少汉语语系的上声从低音滑至高音,去声从高音滑至低音,但古时具体调值,现已难于确考。

平仄的组合在近体诗中有固定的格式,称为格律。例如诗中的第一句为“仄仄平平仄”,如此第二句就应该是“平平仄仄平”。

例:杜甫《春望》

()()()()()
()()()()()

由于现代标准官话里没有入声,因此用现代标准官话念诗,可能会出现“平仄不调”的情况。在以上例子中,虽然“国”字属于入声,但在现代标准官话里却是阳平声(第二声)。若以普通话念出上述两句,则为“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对比各种汉语,粤语、客语及闽南语等汉语分支仍保留中古汉语里平上去入的对立。有些在四声的基础上,根据声母的清浊进一步分化出阴阳二调(甚至更多)。例如,粤语九声中有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高阴入、低阴入及阳入声九声。

相关

  • 神学神学(古希腊语:Θεολογια,拉丁语:theologia,英语:Theology)一词,广泛指称所有对神(上帝)这个主题展开的研究或学说。神学一词的希腊文Θεολογια是由Θεος(即“神”)和
  • 谢华安谢华安(1941年8月-),中国植物遗传育种学家。福建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生于福建龙岩,原籍福建龙岩。1959年毕业于福建龙岩农业学校。现任福州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主任。2007年当选为
  • 温查文明温查文化(Vinča)是欧洲早期考古学文化之一,时间大约为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主要分布在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多瑙河流域以及马其顿,其足迹在巴尔干半岛、中欧和
  • 类别类别可以指:
  • 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德语:Republik Deutschösterreich oder Deutsch-Österreich)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匈帝国解体后,其境内说德语的人所短暂建立的政权。其德语名Deutsch
  • 秦二世皇后二世皇后,为中国秦朝女性,姓与名均不详,她是秦二世的皇后。《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二世临死前哀求咸阳县令阎乐说:“愿与妻子为黔首,比诸公子。”秦二世皇后除此之外别无记载
  • LB培养基LB培养基(Lysogeny broth,LB),是微生物学实验中最常用的营养性培养基,用于培养大肠杆菌等细菌,分为液态培养基和加入琼脂制成的固态培养基。加入抗生素的 LB 培养基可用于筛选以大
  • 苏波莫苏波莫(印尼语:Soepomo,精确拼音:Supomo,1903年1月22日-1958年9月12日),已故印度尼西亚(印尼)政治人物,穆斯林,曾于1945年8月19日至11月14日期间在总统内阁当中担任印尼首任司法部长,并于
  • 博托沙尼足球俱乐部博托沙尼足球俱乐部(FC Botoșani)是罗马尼亚的一家足球俱乐部,主场位于博托沙尼。球队现在参加罗马尼亚足球甲级联赛的赛事。在2012-13赛季,球队获得罗马尼亚足球乙级联赛冠
  • 李能谦1975年生,有剧组摄影工作及摄影师经验,任职于多家电视台。曾拍摄多部知名戏剧,包括:“情深深雨濛濛”,“贫穷贵公子”等节目。之后即进入三立电视台,担任八点档制片之工作,其中不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