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梢蛇

✍ dations ◷ 2025-09-26 17:41:45 #乌梢蛇
乌梢蛇(学名:Zaocys dhumnades)又名過山刀,是蛇亚目游蛇科乌梢蛇属下的一种无毒蛇类,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以及台湾。乌梢蛇俗名甚多,又称乌蛇、乌花蛇、乌风蛇、断草乌、剑脊蛇等。多见于平原、丘陵地带,也可分布到海拔1570米的高原地区,亦常见于农耕聒水域附近。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50至1570米。模式产地在浙江舟山群岛。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乌梢蛇体型颇长,可达220公分,身形幼细,头部与颈部有明显分别,双眼较大。体色以橄榄色或黑色为主,有8片上唇鳞及8至10片下唇鳞。背鳞成对排列,呈龙骨结构突起,背部中央有一条黄色纵纹,两侧有黑色条纹。爬行速度快,爬行时头部会往上扬,日间活动。以鼠类、蜥蜴、青蛙为主食。明末屈大均著作《广东新语》中,有〈虫语〉一卷,提及广东一带的蛇类,当中就曾有述及到乌梢蛇,其记载为:“有曰乌梢者,野遇之,杀伤不死,能尾其人至家以报之。以酿酒,可治疮疥。”指当人们在野外遇到乌梢蛇时,若与其搏斗而未有将其杀死的话,乌梢蛇就会尾随对方到其家中,并伺机报复。目前为止,这种说法仍未有充份的证据予以支持。篇中亦提到乌梢蛇可以用作酿酒,饮服可以医治疮疥之疾。《广东新语》之〈虫语〉同卷中又有一篇“断草乌”,亦指乌梢蛇,内容为:“断草乌者,蛇也,大仅指许,长五六寸,头如龙形而小,身纯乌。其行也,百草沾之立断,人见断草,辄迹得之,故蛇每离地丈许。使身如矢,直以入穴,使不沾草,故人莫得而取之。以酒煮食,愈麻疯。”内容指此断草乌梢蛇全身乌黑,其身体能将所有触碰到的植物弄断;而且它们十分聪明,知行径时所遗留下的断草会让人得以跟踪,因此当其将回洞穴时,会鼓身弹出,如箭矢般向前冲,不沾草木,不给任何跟踪的线索。断草乌有中药效用,和酒煮熟加以服食,可以治疗麻疯病。这一点与《本草纲目·鳞部》中的内容所述一致。

相关

  • XML可扩展标记语言(英语: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简称:XML)是一种标记语言。标记指计算机所能理解的信息符号,通过此种标记,计算机之间可以处理包含各种信息的文章等。如何定义这
  • 调味料调味料或调味品是指加入其他食物中,用来改善味道的食品成分。如果细分,调味料可以分为作料和佐料。作料指的是在烹调食物之前和过程中加入的调味料,比如腌制食物的料酒、炒菜时
  • 基体基体(英语:kinetosome),又称毛基体,真核细胞的纤毛或鞭毛基底部由微管及其相关蛋白质构成的短筒状结构。与中心粒的结构十分相似,负责轴丝的生长和鞭毛与纤毛的合成。9个外围纤维
  • 铁系元素铁系元素是指铁、钴、镍这三种性质相似的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分别位居8族、9族及10族(合称ⅧB 族)之首,位于6个铂系元素上方。铁系元素电子壳层的最外层都有两个电子,但第二外层
  • 滇丝病毒属勐腊病毒(英语:Mengla virus, MLAV)是丝状病毒科的一种病毒,此病毒在中国云南省勐腊县果蝠属蝙蝠的肝脏内被发现。于2019年1月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与新加坡杜克—国大医
  • CD79CD79是一种跨膜蛋白,可与B细胞受体(BCR)结合为复合体,并在BCR识别抗原后产生一个信号。 CD79由两个不同的肽链组成,分别称为CD79A 和 CD79B(之前称为Ig-alpha和Ig-beta),这两个肽链
  • 萨福克县萨福克县(英语:Suffolk County)是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海岸的一个县。面积311平方公里。根据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689,807。成立于1643年5月10日,是该州最早的四个县之一。
  • 缘起缘起(梵语:प्रतीत्यसमुत्पाद pratītya-samutpāda;巴利语:paṭicca-samuppāda),重要佛教术语,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此理即为缘起。除十二缘起外,还有
  • 美国哲学会美国哲学会(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是美国现存最古老的学术团体。于1743年在美国著名发明家富兰克林的推动下成立。美国哲学会的总部设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要成为
  • 菊糖菊糖(Inulin),也叫菊粉是FDA 认可的可溶性纤维,一种果聚糖,由果糖分子聚合而成,(请勿与甜菊糖苷混淆)多含在菊科和桔梗科植物的细胞中(如洋姜)。菊糖是一种天然的多糖体,由许多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