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梢蛇

✍ dations ◷ 2025-04-04 12:00:28 #乌梢蛇
乌梢蛇(学名:Zaocys dhumnades)又名過山刀,是蛇亚目游蛇科乌梢蛇属下的一种无毒蛇类,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以及台湾。乌梢蛇俗名甚多,又称乌蛇、乌花蛇、乌风蛇、断草乌、剑脊蛇等。多见于平原、丘陵地带,也可分布到海拔1570米的高原地区,亦常见于农耕聒水域附近。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50至1570米。模式产地在浙江舟山群岛。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乌梢蛇体型颇长,可达220公分,身形幼细,头部与颈部有明显分别,双眼较大。体色以橄榄色或黑色为主,有8片上唇鳞及8至10片下唇鳞。背鳞成对排列,呈龙骨结构突起,背部中央有一条黄色纵纹,两侧有黑色条纹。爬行速度快,爬行时头部会往上扬,日间活动。以鼠类、蜥蜴、青蛙为主食。明末屈大均著作《广东新语》中,有〈虫语〉一卷,提及广东一带的蛇类,当中就曾有述及到乌梢蛇,其记载为:“有曰乌梢者,野遇之,杀伤不死,能尾其人至家以报之。以酿酒,可治疮疥。”指当人们在野外遇到乌梢蛇时,若与其搏斗而未有将其杀死的话,乌梢蛇就会尾随对方到其家中,并伺机报复。目前为止,这种说法仍未有充份的证据予以支持。篇中亦提到乌梢蛇可以用作酿酒,饮服可以医治疮疥之疾。《广东新语》之〈虫语〉同卷中又有一篇“断草乌”,亦指乌梢蛇,内容为:“断草乌者,蛇也,大仅指许,长五六寸,头如龙形而小,身纯乌。其行也,百草沾之立断,人见断草,辄迹得之,故蛇每离地丈许。使身如矢,直以入穴,使不沾草,故人莫得而取之。以酒煮食,愈麻疯。”内容指此断草乌梢蛇全身乌黑,其身体能将所有触碰到的植物弄断;而且它们十分聪明,知行径时所遗留下的断草会让人得以跟踪,因此当其将回洞穴时,会鼓身弹出,如箭矢般向前冲,不沾草木,不给任何跟踪的线索。断草乌有中药效用,和酒煮熟加以服食,可以治疗麻疯病。这一点与《本草纲目·鳞部》中的内容所述一致。

相关

  • 鼻鼾鼻鼾(英语:Snoring)是呼吸系统的结构震动而产生的声音,原因是睡觉时呼吸被阻挡。在一些情况下声音较轻,但一般情况下都是嘈吵及烦人的。鼻鼾同时可能是睡眠窒息症的第一个警号。
  • CCR5n/an/an/an/an/an/an/an/an/an/aCCR5(C-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5),中文名:趋化因子受体5或趋化因子C-C亚族受体5,也称为CD195。是白细胞表面的一种蛋白质,因此也称为CCR5蛋白质
  • 人类疱疹病毒第四型人类疱疹病毒第四型(拉丁语:Epstein-Barr virus,缩写EBV、爱泼斯坦-巴尔病毒、 human herpesvirus 4 (HHV-4)),又称为EB病毒,是最常见能引起人类疾病的病毒之一。EBV是在公元1964
  • 纳武利尤单抗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商品名Opdivo,中文商品名欧狄沃)是一种用于治疗癌症的完全人源化抗PD-1单克隆抗体。该药主要作为一线药物与伊匹单抗(Ipilimumab)联合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
  • 衣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四十五个(六划的则为第二十八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衣部归于六划部首。衣部只以左、下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用
  • 圣何塞圣何塞(英语:San Jose;/ˌsæn hoʊˈzeɪ/),是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的一个城市。位于旧金山湾区南部、圣克拉拉县和硅谷境内,是在人口上加州的第三大城,仅次于洛杉矶和圣迭戈,并且在2
  • 哈里·穆里施哈里·库特·维克托·穆里施(Harry Kurt Victor Mulisch,1927年7月29日-2010年10月30日),荷兰作家,出版超过 30 部小说、戏剧、随笔、诗集与哲学反思。与赫拉德·雷夫(Gerard Reve)
  • 赫克理查德·弗雷德·赫克(英语:Richard Fred Heck,1931年8月15日-2015年10月10日),美国化学家,因在“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做出贡献而与根岸英一、铃木章共同获2010年
  • 北象海豹北象海豹(学名:Mirounga angustirostris)是两种象鼻海豹之一,属于海豹科。它们是两性异形的,雄象鼻海豹平均长4米及重2300公斤,而雌象鼻海豹则长3米及重640公斤。它们是高度一夫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简称合同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于1999年制定的法律。该法律于1999年3月15日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