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蕊

✍ dations ◷ 2025-09-18 07:28:55 #雄蕊
雄蕊(stamen)是被子植物花的雄性生殖器,为雄花器(androecium)的一部分,作用是产生花粉。雄蕊轮状或螺旋状着生于花托上,位于花被内侧及雌花器外侧(霉草科中的少数成员为例外,其中最著名者为Lacandonia schismatica)。雄蕊的主要构造可分为花丝及花药。一种植物的花一般有固定的雄蕊数量(最常见的为每花6枚),但也有例外。多数花的雄蕊长度相等;长度不相等的又可分为四强雄蕊(十字花科),二强雄蕊(唇形科)等。雄蕊下部细长丝状的部分称为“花丝”,起承托花药和在花发育过程中传送养分的作用。花丝因植物种类不同有离生或合生的分类,合生雄蕊又可分为单体雄蕊(连合成一束)、二体雄蕊(连合成二束)及多体雄蕊(连合成多束)等,单一一束称为雄蕊柄(androphore)。有些植物例如栀子的花丝完全消失,而美人蕉科及姜科花中不孕性雄蕊的花丝则扩大成花瓣状。端头膨大、生长花粉的囊状结构称为花药。按照花药在花丝上的附着形式,可分为全着药(花药完全附着在花丝上,例如莲),底着药(只有基部附着,如莎草),背着药(背部附着,如山茱萸等),丁字着药(横卧的花药在背部中央部分附着,如百合)、聚药(花丝分离但花药联合,如菊科植物)。花药经常由不孕性的药隔(connective)分成2个药室(locule),每一药室又分成1-2个小孢子囊,又称花粉囊。花药壁由表皮层(endothecium)、纤维层、中间层、及绒毡层(tapetum)构成,其中绒毡层结构特殊,有为生长花粉提供营养的作用。花粉囊中的花粉母细胞行减数分裂形成单倍体的小孢子,小孢子而后发育成为具有生殖细胞及营养细胞的花粉粒(未成熟的雄配子体)。花药发育成熟的时候裂开以便散发花粉;花药的开裂多呈纵缝状,但也有呈孔状(杜鹃花科)或阀门状(小檗科、樟科)。花药裂开后,花粉或自然坠落,或者通过风、流水或传粉动物(如蜜蜂、蝴蝶及鸟而传播到同一朵花或不同朵花的心皮柱头上,经此授粉过程后,花粉会萌发发育为花粉管,继而授精。白花菜目的鱼木 (Crateva religiosa) 有很多显著的雄蕊萱草雄蕊上的花粉合欢“花”的可见部分由众多丝状雄蕊构成

相关

  • 鸦片黑皮质素:原n/an/an/an/an/an/an/an/an/an/a结构 / ECOD前脑啡黑细胞促素皮促素(Pro-opiomelanocortin),简称POMC,为一种由241个氨基酸组成的前驱多肽。POMC最初翻译且修饰前的型态称为原PO
  • 迦南主义迦南主义(希伯来语:.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ew,.mw-parser-output .script-Hebr{font-size:1.15em;font-family:"Ezra SIL","Ezra SIL SR","Keter Aram Tsova","Taamey
  • 洗鼻鼻冲洗(英语:Nasal irrigation),又称鼻腔冲洗、鼻窦浇灌、鼻内冲洗、洗鼻、鼻窦盥洗,是清洁及稀释鼻腔内的过敏原、鼻涕、干掉的鼻涕及脏污的一种方法,可以缓解鼻塞、过敏性鼻炎、
  • 华冈青洲华冈青洲(1760年11月30日-1835年11月21日),名震,字伯行,又名云平,号青洲、随贤。日本江户时代末期著名汉医学者、外科医生,出生于幕府末期纪州(和歌山县)的杰出人物。是全世界首位使用
  • 伊斯特拉语伊斯特拉语(Istriot)是罗曼语族下属的一个语言,通行于克罗地亚的伊斯特拉半岛地区,特别是罗维尼和沃德年。现在伊斯特拉语的使用者只有约400人,被列为濒危语言。伊斯特拉语曾被视
  • 面部神经麻痹贝尔氏麻痹症(Bell's palsy)是面部瘫痪之一种,由颅神经VII(面神经)的功能障碍引起,导致无力控制受影响一侧的面部肌肉。通常受影响一侧眼睛不能闭合。眼睛必须防止干燥,否则角膜可
  • 甲氟喹美尔奎宁(Mefloquine),常见商品名疟宁(Lariam),为一种治疗及预防疟疾的药物。当用于预防时,需在暴露疟原虫前一至二周开始用药,每周一次。暴露后则须维持四周,每周一次。本品可用于治
  • 偶极矩在电磁学里,有两种偶极子(dipole):偶极子的性质可以用它的偶极矩描述。电偶极矩( p {\displaystyle \mathbf {p} }
  • 经期忧郁症经期忧郁症,或称经前不悦症,是严重的经前综合症。有月经的妇女中,有3%至8%受此症影响。 该症出现于月经周期的黄体期。经期忧郁症在2013年列入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目前
  • 蕨类植物蕨类植物(Pteridophyta)是维管植物排除了种子植物所形成的并系群,曾长期被视为植物界中的一个单系类群,现因为蕨类植物不构成单系群,而被拆分为石松门和链束植物。蕨类植物特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