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卡热

✍ dations ◷ 2025-11-20 19:01:09 #兹卡热
兹卡热(英语:Zika fever),又称作兹卡病毒感染症、寨卡热,是一种由兹卡病毒所引发的疾病 。大部分被感染的个案并无明显症状,但若有症状出现,则与登革热的症状相似 。兹卡热的病人可能会有发烧、眼睛红肿、关节痛、头痛,或是产生斑丘疹等轻微症状,且通常不会持续超过七天。目前为止并没有任何因初期感染兹卡病毒而死亡的案例。兹卡病毒的感染被认为可能和吉巴氏综合症(Guillain-Barré Syndrome)有关。兹卡热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透过黑斑蚊的叮咬,也可经由性行为、血液传输而感染,兹卡病毒甚至可能透过母子垂直传染(英语:Vertic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引起胎儿的小头症 。经由检测血液、尿液或是唾液中的病毒RNA,可以诊断病人是否感染兹卡病毒。预防方法包含使用驱蚊物品、穿着衣物包裹全身、使用蚊帐与清除蚊虫孳生的积水等方式,并避免在疾病发生区被蚊虫叮咬。目前没有有效的疫苗。巴西的卫生官员在2015年建议因疫情爆发,而应推延怀孕的时间,并建议怀孕的妇女不应前往疫情爆发区旅游。在此疾病没有特定的治疗方式下,扑热息痛可能会帮助缓解症状 ,而并不太需要去医院至医院诊疗。造成兹卡热的兹卡病毒于1947年被分离出来。人类史上第一次有纪录的兹卡热大爆发发生于2007年,地点在密克罗尼西亚。2016年一月,兹卡热开始蔓延于美国境内约20个地区。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也都有兹卡热的疫情。世界卫生组织根据2015年开始于巴西的大爆发,于2016年二月发布了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根据《Nature Medicine》期刊上的报告,UCLA和中科院研究人员报告了2015年至2016 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兹卡热大流行期间,感染病毒的孕妇生下的216名婴儿的神经发育情况,结果显示,约 1/3 的儿童神经发育或视力/听力异常。绝大多数兹卡热感染者症状温和,但孕妇感染病毒可能损害胎儿大脑,导致新生儿小头症及其他神经系统病变。对 216 名儿童的研究发现,在 7~32 个月大的儿童中,有31.5%的儿童神经发育低于平均水平,而且视力或听力评估异常;语言功能受影响最大,146 名儿童中有35%低于平均水平。医学导航: 病毒病病毒(蛋白质)/分类cutn/syst (hppv/艾滋病, 流感/疱疹/人畜共患)/人名体征药物(抗DNA, 抗RNA, 抗逆转录, 疫苗)

相关

  • 百日咳百日咳(Pertussis)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细菌性传染病。一开始的病征通常类似于普通感冒,会有流鼻水、发烧和轻微咳嗽等症状。之后几周会伴随着剧烈咳嗽,就连呼吸时也会发出高音调
  • 结核分支杆菌结核杆菌,即结核分枝杆菌(学名: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是专性需氧微生物,1882年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柯霍在柏林宣告它是结核病的病原体。他凭着此发现获得了1905年诺贝尔生
  • A/BICD-10 第一章: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主要包括被视为具有可传播性和可传染性的疾病。肠道传染病(A00-A09)结核病(A15-A19)由特定动物传染的细菌性疾病(A20-A28)其他细菌性疾病(A30-A4
  • 免疫细胞免疫细胞(英语:immunocyte),泛指所有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也特指能识别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等。主要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
  • 轴丝动力蛋白(英语:Dynein)是一种马达蛋白(或分子马达),可将ATP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动力蛋白依靠在微管上向负端的“行走”运输细胞内的货物。细胞骨架微管的负端指向细
  • 烟曲霉烟曲霉(学名:Aspergillus fumigatus)是属于散囊菌目发菌科曲霉属的一种真菌,可生长在土壤、空气、谷物、污染的食品、霉腐物等基物上。该种分布于中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
  • IgM免疫球蛋白M(或简称为IgM)是由B细胞分泌的一种基本抗体。IgM是迄今为止实际发现的在人体循环系统中的最大抗体。它也是接触抗原首先发生反应的第一抗体。脾脏是IgM的最大生产
  • 星裂菌纲星裂菌目 Arthoniales星裂菌纲(学名:Arthoniomycetes)是子囊菌门盘菌亚门下的一纲。本纲仅包含了星裂菌目(Arthoniales)一个目。这一纲的真菌大多是热带与亚热带的地衣。系统发生
  • 处方处方(符号“℞”),是医师开给病人的医疗文书,是药剂师或司药员向病人发放药品的重要依据,内容一般包括患者姓名、年龄、联系方式、所用药品名称、用量(剂量)等。处方所载内容一般会
  • 传染性软疣传染性软疣是由传染性软疣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皮肤病。皮损表现为特征性有蜡样光泽的丘疹或结节,顶端凹陷,能挤出乳酪状软疣小体。传染性软疣是由传染性软疣病毒感染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