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兹卡热
✍ dations ◷ 2025-11-23 01:45:54 #兹卡热
兹卡热(英语:Zika fever),又称作兹卡病毒感染症、寨卡热,是一种由兹卡病毒所引发的疾病 。大部分被感染的个案并无明显症状,但若有症状出现,则与登革热的症状相似 。兹卡热的病人可能会有发烧、眼睛红肿、关节痛、头痛,或是产生斑丘疹等轻微症状,且通常不会持续超过七天。目前为止并没有任何因初期感染兹卡病毒而死亡的案例。兹卡病毒的感染被认为可能和吉巴氏综合症(Guillain-Barré Syndrome)有关。兹卡热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透过黑斑蚊的叮咬,也可经由性行为、血液传输而感染,兹卡病毒甚至可能透过母子垂直传染(英语:Vertic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引起胎儿的小头症 。经由检测血液、尿液或是唾液中的病毒RNA,可以诊断病人是否感染兹卡病毒。预防方法包含使用驱蚊物品、穿着衣物包裹全身、使用蚊帐与清除蚊虫孳生的积水等方式,并避免在疾病发生区被蚊虫叮咬。目前没有有效的疫苗。巴西的卫生官员在2015年建议因疫情爆发,而应推延怀孕的时间,并建议怀孕的妇女不应前往疫情爆发区旅游。在此疾病没有特定的治疗方式下,扑热息痛可能会帮助缓解症状 ,而并不太需要去医院至医院诊疗。造成兹卡热的兹卡病毒于1947年被分离出来。人类史上第一次有纪录的兹卡热大爆发发生于2007年,地点在密克罗尼西亚。2016年一月,兹卡热开始蔓延于美国境内约20个地区。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也都有兹卡热的疫情。世界卫生组织根据2015年开始于巴西的大爆发,于2016年二月发布了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根据《Nature Medicine》期刊上的报告,UCLA和中科院研究人员报告了2015年至2016 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兹卡热大流行期间,感染病毒的孕妇生下的216名婴儿的神经发育情况,结果显示,约 1/3 的儿童神经发育或视力/听力异常。绝大多数兹卡热感染者症状温和,但孕妇感染病毒可能损害胎儿大脑,导致新生儿小头症及其他神经系统病变。对 216 名儿童的研究发现,在 7~32 个月大的儿童中,有31.5%的儿童神经发育低于平均水平,而且视力或听力评估异常;语言功能受影响最大,146 名儿童中有35%低于平均水平。医学导航: 病毒病病毒(蛋白质)/分类cutn/syst (hppv/艾滋病, 流感/疱疹/人畜共患)/人名体征药物(抗DNA, 抗RNA, 抗逆转录, 疫苗)
相关
- 汗腺疾病以下为皮肤疾病一览表:备注:【】内为俗称;若有别名,以 "/" 分别之。
- 解剖学人体解剖学 - 人体生理学 组织学 - 胚胎学 人体寄生虫学 - 免疫学 病理学 - 病理生理学 细胞学 - 营养学 流行病学 - 药理学 - 毒理学解剖学(英语:Anatomy)是涉及生命体的结构
- 酶酶(英语:Enzyme(/ˈɛnzaɪm/ )),是一类大分子生物催化剂。酶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即具有催化作用)。由酶催化的反应中,反应物称为底物,生成的物质称为产物。几乎所有细胞内的代谢过
- 气体交换气体交换,是指生物把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过程。人体的细胞需要氧来进行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若二氧化碳累积在体内会对细胞造成伤害。为确保有充足的氧运到细胞,而
- 先天性碘缺乏症候群先天性碘缺乏症候群(又称矮呆病、克汀病、呆小病)是指因产妇对碘的摄取不足,使得婴儿先天性缺乏甲状腺激素(先天性甲状腺机能低下症),而导致严重阻碍身心发展的一种症状。一般通过
- 简短智能测验异常心理学 行为遗传学 生物心理学 心理药物学 认知心理学 比较心理学 跨文化心理学 文化心理学 差异心理学(英语:Differential psychology) 发展心理学 演化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 黑粉菌见内文黑粉菌目(学名:Ustilaginales)是担子菌门黑粉菌纲下的一目。该目真菌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可引起多种植物的黑粉病。另有少数黑粉菌的菌瘿可食用,如原产自墨西哥的玉米蘑菇(
- 不可逆拮抗剂不可逆拮抗剂是一种永久与受体结合的拮抗剂。它要么与活性位点形成共价键,要么结合得很牢固,以至于离解速率在相关时间跨度内可视为零。这使受体永久失活,并很快被内化、回收。
- 厌氧发酵发酵作用(英语:fermentation)有时也写作酦酵,其定义由使用场合的不同而不同。通常所说的发酵,多是指生物体对于有机物的某种分解过程。发酵是人类较早接触的一种生物化学反应,如今
- 猴痘猴痘(Variole du singe / Monkeypox)是一种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主要在灵长类、啮齿类动物中传播的疾病,有时偶尔人也可以感染猴痘。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同属于正痘病毒,因此使用对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