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追虫者(英语:Bugchasing),或艾滋病充电者(英语:Charger),又称死亡性交(英语:Fuck of Death),是指社会上,有些同性恋者,刻意向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的同性恋者,进行非安全的性行为,旨在感染艾滋病毒。
追虫行为属于相对边缘性的行为,有着潜在的重大公共健康影响。在艾滋病阳性、并在线上专门寻觅无保护性行为的男性中,有意协助他人感染艾滋病的人(被称作“赠礼者”)占4.6%
进行追虫行为的理由有很多。有一些追虫者参与其中,是为了享受这种危险行为所固有的刺激和亲密感,但是未必是希望感染上艾滋病毒。有些研究者认为,这一行为可能源自“对主导的异性恋常规和其他规则的反抗”,是同性恋男性对于社会污名化和拒绝的一种防卫性反应。一些人可能认为追虫行为“极度色情”,视通过“死亡性交”感染上病毒为“终极禁忌、最极限的性行为”。其他人则指出,有些人可能感到孤独,希望获得艾滋病人所得到的社群关照和社会服务。这也曾被当作自杀行为。
尽管追虫行为需要进行无保护性行为,但是无套性交亚文化的成员并不一定就是追虫者。区别在于意图。
简单而言,追虫者进行无保护性行为,寻觅艾滋病患者,是因为他们希望被感染。无套性交者进行无保护性行为是因为他们更喜欢这样的感觉,但是他们大多希望避免感染性病。尽管两种人群的实际行为是一致的,但心理并不相同。无套性交者更像是使用非屏障法进行生育控制的异性恋伴侣,和追虫者不同,他们并没有特意去寻找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性伴侣。
由于不少追虫者似乎希望通过感染艾滋病毒来获得社群和关怀,这一行为常被用来同孟乔森综合征作比较。
在过去的十年中,研究者开始记录、解释追虫问题,并希望寻找到解决方案。迪安·高蒂耶和克雷格·福赛斯在1999年首次就这一问题发表学术文章。他们研究了同性恋男性中不使用安全套的上升趋势,以及无套性交亚文化的发展。他们还注意到有些无套性交者希望感染艾滋病病毒。
理查德·图克斯伯里是首位确认网上追虫行为的研究者。
克里斯汀·格劳夫和杰弗里·T·帕森斯在他们2006年的研究中,对于线上1228名追虫者和赠礼者进行分析,并将他们分为了六个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