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颈龙类

✍ dations ◷ 2025-10-22 09:38:19 #蛇颈龙类
蛇颈龙目(Plesiosauria),希腊文意思是“接近蜥蜴”,是中生代爬行动物的一目。它们首次出现在三叠纪晚期,在侏罗纪特别繁盛,直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蛇颈龙类有两个不同的意思:蛇颈龙目、以及单指长颈的蛇颈龙亚目。后者成为大众想像中的尼斯湖水怪。在本页面,蛇颈龙类通常指的是蛇颈龙目。典型的蛇颈龙类有宽广的身体与短尾巴。它们祖先的四肢,演化成它们的两对大型鳍状肢。蛇颈龙类从较早的幻龙类演化而来,幻龙类有较类似鳄类的身体;主要的蛇颈龙类可用头部与颈部尺寸作为区别。蛇颈龙亚目,例如:浅隐龙科、薄板龙科、蛇颈龙科,有长颈部,可能是生存在浅水的底层动物。上龙亚目,例如:上龙科、菱龙科,有短颈部、大而长的头,可能生存在深海。所有蛇颈龙类有四个鳍状肢。它们可能藉用鳍状肢的滚动动作与上下动作来推动它们前进,这在水生动物中是不常见的。尾巴上没有鳍,尾巴可能是用来协助控制方向。这种方式是对照较早的鱼龙类,以及较晚的沧龙类。这种方式可能跟现在企鹅与海龟有相似点,它们也有鳍状四肢。蛇颈龙类是那个时代最大型的海生动物,最小的物种有2米长。它们体型比最大型的鳄类还大,也比它们的后继者沧龙类大。目前已知比蛇颈龙类大的物种有:之前的海中优势动物,类似海豚的鱼龙类,身长可达23米、现代鲸鲨身长18米、抹香鲸身长20米、蓝鲸身长30米。在移动时,内鼻孔前侧有腭骨沟槽可让水流过,水从内鼻孔后侧流出。当水从鼻管中流过时,嗅觉器官可感应气味。蛇颈龙类的地理分布是世界性的。在欧洲、北美、南美、大洋洲和亚洲都有记录。它们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末全部灭绝。玛丽·安宁(1799年-1847年)因为她在英国多塞特郡的莱姆里吉斯发现蛇颈龙类化石而著名。她发现第一个蛇颈龙类化石(Plesiosaurus dolichodeirus),并成为属完模标本。这个地区因为侏罗纪海岸而闻名,现在列为世界遗产。曾经在蛇颈龙类化石的胃部位置,发现菊石与箭石化石。它们有强壮的嘴部,可能能够咬穿猎物坚硬的外壳。硬骨鱼在侏罗纪开始散布,可能也是它们的猎物。最近的证据显示有些蛇颈龙类可能是底层动物。过去有理论认为较小的蛇颈龙类可能爬上海岸产卵,如同现代海龟,但现在已确定蛇颈龙类直接生下幼年体。另一个奇特点是它们的四个鳍状肢。没有现代动物拥有这种游泳适应演化。短颈的上龙类(如滑齿龙)可能游泳较快,长颈的蛇颈龙类的体型可能适合机动性,而非速度。曾经在胃部位置发现胃石,但不确定胃石是在充满肌肉的胃里协助磨碎食物,还是协助浮力。†蛇颈龙目 Plesiosauria2002年,媒体报导的“Monster of Aramberri”是在1982年于墨西哥新莱昂州的Aramberri村发现,起初被认为是恐龙。它其实是种非常大的蛇颈龙类,身长可能有15米长。媒体报导时夸大为25米长,重达150吨,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掠食者。这个错误也存在于BBC的与恐龙共舞电视节目,并将它列为残酷滑齿龙(Liopleurodon ferox)。在2004年,英国布里奇沃特湾的一个当地渔夫发现一个完整的末成年蛇颈龙类化石。这个化石年代约1亿8000万年前,身长约1.5米,同时还发现菊石化石。这可能是目前发现最完整的蛇颈龙类化石。

相关

  • 杆状核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英语:band cell、band neutrophil、stab cell)是一种正在骨髓进行粒细胞生成(英语:granulopoiesis)的粒细胞前体,也会被释出到血液中,由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发育而
  • 脉络膜脉络膜(Choroid)是位于视网膜和巩膜之间的组织,主要由色素及微细血管组成,呈暗褐色。其血管供给视网膜葡萄糖及氧气。色素则吸收眼球内多余的光,防止它们因折射和散射而干扰视细
  • 歧义歧义(英语:ambiguity,又有译为“含混”)是指未定义或定义不清楚而没有明确涵义的单词、术语(term)、注释或观念。在华人社会,认为此言词源于唐朝苏味道:“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
  •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英语: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缩写为FDA)为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直辖的联邦政府机构,其主要职能为负责对美国国内生产及进口的食品、膳食补充
  • 柯欧普神殿考姆翁布是埃及的城镇,由阿斯旺省负责管辖,位于该国东南部尼罗河东岸,距离首府阿斯旺40公里,主要农产品有甘蔗和玉米,2010年人口75,128。
  • 灭菌剂杀菌(Sterilization),又称作灭菌,与消毒(disinfection)近似,但更追求移除或消灭物体表面、液体、药物、培养介质上的任何形式微生物及传播性病原体(如真菌、细菌、病毒、芽孢等)。适
  • 洪德规则洪德规则(英语:Hund's rules,又译洪特规则、汉德规则、杭顿规则)是原子物理学中对L-S耦合电子排布的能级顺序的一个规则,于1925年由德国物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洪德提出。(中学课本
  • 亮岛坐标:26°20′29″N 120°13′25″E / 26.3414°N 120.2236°E / 26.3414; 120.2236亮岛,古称横山,旧称浪岛,位于马祖列岛北竿与东引之间,行政上隶属中华民国连江县北竿乡桥仔村
  • 国军第十军国民革命军第十军,1926年8月初,湖南湘西洪江黔军第二师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王天培任军长,金汉鼎任副军长,高冠吾任参谋长, 周仲良任党代表,甘嘉仪任秘书长
  • 辛夷散辛夷散属于中医方剂的泻火剂,出自严用和的《严氏济生方》,由9味中药组成,是用以治疗鼻瘜肉的方剂,症状为鼻生瘜肉,气息不通,不闻香臭。现代可用治过敏性鼻炎。《医方集解》将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