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态金字塔
✍ dations ◷ 2025-05-16 06:02:58 #生态金字塔
能量塔(又称能量金字塔;英文:Ecological Pyramid或Trophic pyramid)是某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所占的生物质能或拥有的生物质能生产力的图形表示,用来表达各级之间生物能量的传递关系。因生物质能及其生产力一般都逐级向上递减而状如塔或金字塔而得名。生态塔的最低一级为生产者,其上依次为初级(食草生物)、次级(捕食食草生物者)和三级消费者(捕食次级消费生物)等,有时会有捕食三级消费者的第四级消费者。生物质能塔主要用来表示静态的生物能量分布,按每平方面积中各营养级的生物质能质量(如克/平方米或卡路里/平方米)来计算。也有按生物个体数量计算的,称为数量塔。一般来说,生物质能在自下而上的传递中会有损耗,某一级的生物质不会全部被上一级所利用。例如食草动物的皮毛和骨头虽然属于生物质能,其能量来自下一级的植物,但不能为其上级的肉食动物所消化利用。生物质能塔有的时候会出现反转现象:自养生物(尤其是水生的藻类和浮游生物)供养比自身生物质能还多的草食生物。这是因为静态的生物质能没有考虑到动态的转换率。自养生物因为其生命周期短,在一定时间内的生物质能总产量其实大于生命周期长的上一级生物。另外,个体大小不同也会令生物数量塔出现反转,例如一个大型宿主可以同时供养很多小型寄生物。生产力塔表现的是动态的生物质能产生速率,或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速率。其单位为克/(平方米×年)或卡路里/(平方米×年)。在健康的生态系统中,生物质能的生产力从低到高营养级也呈逐级减少的趋势。这是因为能量传递存在一定的损耗。每一级的生物不但需要产生足够繁衍自身的能量,而且在经过有损耗传递后还要供养上一级生物并使其稳定繁衍。一般来说,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中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左右,所以生产力塔依100,10,1,0.1,……的比例向上缩小,而且其总级数一般不会超过5级。反转的生产力塔经常意味着生态系统进入不平衡的状态。但如果有本地食物网外的食物来源的话,生产力塔可出现局部反转,而不代表系统本身失衡。生产力塔考虑到了一定时间内的生物质能变化,从而能更有意义的对生物质能水平相近但生命周期不同的各种生物进行比较。在封闭的生态系统中,生产力塔由于能量守恒而不会出现反转现象。另外,太阳能也可以包括在其计算之中。生产力塔的不足之处在于:
相关
- 核糖体核糖体(ribosome),旧称“核糖核蛋白体”或“核蛋白体”,是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由一大一小两个亚基结合形成,主要成分是相互缠绕的RNA(称为“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简称“rRNA”)
- 蛙壶菌蛙壶菌(学名: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是一种壶菌门真菌,可以引起两栖类的壶菌病。它们最初是于1998年发现,在其后的十年内,造成了大量两栖类的死亡,引发多个物种灭绝,是为全
- 自稳调节稳态(英语:homeostatic,又称恒定状态或恒定性)是指在一定外部环境范围内,生物体或生态系统内环境有赖整体的器官的协调联系,得以维持体系内环境相对不变的状态,保持动态平衡的这种
- 同音文章同音文章常指的是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使用同一或相近读音的汉字所写成的文章。因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有很多的同音字,所以只能用现代汉语普通话文言文才能写作。英语中也有相似
- 原结原结是脊椎动物在囊胚于原肠形成所留下的,又可以称为汉森结/亨生结,因为由Victory Hensen所发现;而两生类则被称为史培曼/史佩曼组织,因为是由Han Spemman所发现(在1924年与Mangold
- 组合化学组合化学是一种在短时间内,以有限的反应步骤,同步合成大量具有相同结构母核化合物的技术。组合化学兴起于1990年代,是在固相多肽合成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在药物先导化合物的
- 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英语:The central dogma of molecular biology,又译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教条),首先由佛朗西斯·克里克于1958年提出,并于1970年在《自然》上的一篇文章中重申:中
- 糖蛋白激素α亚基1DZ7, 1E9J, 1FL7, 1HCN, 1HD4, 1HRP, 1QFW, 1XWD, 4AY9· signal transduction · cell-cell signaling · positive regulation of cell proliferation · gonad devel
- 克莱顿县克莱顿县(Clayton County, Georgia)是美国乔治亚州西北部的一个县。面积374平方公里。根据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236,517人,2005年增至267,966人。县治琼斯伯勒 (Jonesbor
- 康科德康科德(英语:Concord)可以是以下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