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5

✍ dations ◷ 2025-09-29 20:17:47 #M115
M115 203mm榴弹炮,又称M115 8吋榴,是一种美国陆军设计的榴弹炮。原始代号8吋榴弹炮 M1,目的是建造一种与纳粹德军K18加农炮(英语:17 cm Kanone 18)性能平级的榴弹炮。M115可以用M35拖拉车或其它运能相等的载重车移动布署,但美军较常将它自走炮化配合较高标准的机械化作战节奏运用。美国研发8吋榴弹炮的战术定位概念可以追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提供之BL 8英寸榴弹炮(英语:BL 8-inch howitzer Mk VI – VIII),美国在当时获得英国授权生产,并获得相关技术支援,美国欧洲远征军当时就采用了授权版的炮前往欧洲助战。当时称为MK.VI8吋榴弹炮。该炮之后一直服役于美国陆军直到被M115替换,可以说是M115的同血统祖先。据信在二战时仍有少数MK.VI仍在服役状态。M115榴弹炮的发展始于1919年,最初代号M1920 8吋榴弹炮,但是研发在1921年即因一战后裁军及预算樽节而取消;1927年起,与155毫米加农炮共用炮架、机械化拖曳设计的研究使203毫米榴弹炮再度重启,第一门代号T2 8英寸榴弹炮原型可能在1931年完成,但是炮体本身因使用离心式铸造法制造,受制于冶金技术的研发经费因大萧条造成了研发中断,致此本型重炮的研究第二度遭到耽搁;自1939年战争趋势逐渐明朗化后,陆军各式火炮才陆续得到足够资源重启研制,同年代号T3的原型炮才在亚伯丁实验场测试;相较运用同型炮架155加农炮在1938年已陆续完成研制,203毫米榴弹炮在开发顺位上迟于155加农炮。203榴弹炮于1940年完成测试,称8英寸榴弹炮 M1。 但同样受制于美军生产规划中让155毫米火炮生产列入优先顺位,8吋重炮生产优先序位上后于其它野战火炮;直到1942年7月第一门量产之M115榴弹炮始拨交部队,至1945年6月停产前,美军共生产1006门M115榴弹炮。1942年拨交部队后,8吋榴弹炮首场战役运用在1943年11月意大利战线,之后本型炮陆续投入二战欧洲与亚洲战场,但是受基础支援设备限制,8吋榴弹炮主要使用在欧洲战场。在1945年日本投降前,美军已组建了59个使用8吋榴弹炮的重炮兵营,其中有38个营在西欧与意大利、3个营在太平洋战场;美国海军陆战队因强调轻装化以利两栖作业,所以对引进大吨位重炮有所踌躇,直到冲绳岛战役面对残酷的攻坚需求后才向高层提出换装8吋榴弹炮的需求,但在换装结束前日本已投降,故在二战中除了美国陆军之外其它使用者几乎没有运用纪录。到二战结束后,部分8吋榴弹炮开始军援美国盟邦,并在韩战、越战、克罗地亚战争等持续运用。至美军新一代203毫米重炮服役后,M115作为军援资产大量提供美国盟邦使用。二战后,美国为203毫米重炮研发了W33核子炮弹(英语:W33 (nuclear warhead));寿命尚未耗尽的M115榴弹炮后有部分移植供M110自走炮使用。一如其它美军通用火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M115榴炮便尝试移植到履带装甲车作为自走炮使用,相关的改造测试始于1944年。在M110A2使用新型主炮之前,M115曾移植到各型战车底盘下测试及服役:T80自走炮:由T23中战车底盘改造,未通过测试考评。 T84自走炮:由T26E1底盘改造,1945年生产1辆原型车测试,因1945年8月战争结束相关测试终止。 T83/T89自走炮:由M4中战车底盘改造,相关设计借鉴M12自走炮与M40自走炮;在1944年8月155加农炮自走炮化的测试完成后,将原型车转用改造。1944年下半年起完成75次全装药试射,美军对测试结果予以肯定,并授以M43自走炮(英语:M43 Howitzer Motor Carriage)代号量产,1945年1月量产时原定生产576辆,但因1945年战争结束筛除订单,只服役48辆,1945年9月第一批M43出厂,11月服役;其中一部分编成自走炮营,亦参与韩战。 M55自走炮:由M47巴顿坦克底盘改造,自1950年代起服役。 M110自走炮:与M113装甲车传动装置共用,重新设计车体,1961年起服役。

相关

  • 凝血病凝血病指凝血能力受损的病症,可能导致出现长期或过度出血的倾向。这种出血既可能是自发性的,也可能发生在受伤或手术后。值得注意的是,凝血病有时被错误地称为“凝血障碍”,而凝
  • 扁桃腺炎扁桃体炎(Tonsillitis),或称扁桃腺炎,通常会快速发病。扁桃体炎属于咽炎的一种。其症状包括咽喉痛、发烧、扁桃腺肿大、吞咽困难、颈部的淋巴结肿大(英语:Lymphadenopathy)。并发症
  • 尿酸尿酸是含有碳、氮、氧、氢的杂环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5H4N4O3。尿酸在人体内是嘌呤的最终代谢物。爬虫类和鸟类会将代谢废物氨转换成尿酸在粪便排出。尿酸是强抗氧化剂,在有些灵
  •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遗传性痉挛性下半身麻痹是一种遗传病,其会导致下肢无力与痳痹,复杂病症甚至会有痉挛、失智、神经原性肌萎缩等。此遗传病的盛行率占人口的10万分之1.27。遗传方面,其遗传方式为
  • 针盘指示器针盘指示器,依据测量精度不同会被称为千分表、百分表,是一种用于金属加工测量的精密量具。若测量精度比百分表提高一个数量级,这种量具也称为千分表。百分表主要用于机械设备的
  • 脑粘体虫脑粘体虫(英语:Myxobolus cerebralis)是一种寄生于鲑科(包括鲑鱼、鳟鱼及其同类)的粘孢子虫,可以导致养殖及野生的鲑鱼和鳟鱼发生旋转病。大约一个世纪前,在德国的虹鳟上首次发现了
  • 非核苷酸反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是含多元环状结构的杂环化合物,结构各不相同,可结合在逆转录酶活性位点附近的疏水区而引起其催化部位的结构破坏,属于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目前美国
  • 2,3-二羟-3-甲基戊酸2,3-二羟-3-甲基戊酸(2,3-dihydroxy-3-methylpentanoic acid)是异亮氨酸的代谢中间产物。医学导航:遗传代谢缺陷代谢、k,c/g/r/p/y/i,f/h/s/l/o/e,a/u,n,mk,cgrp/y/i,f/h/s/l/o
  • 进攻在体育运动中,进攻是指以攻击对手的方式获取得分或进球。该术语亦可以指涉及犯罪事项的策略。一般来说,球队的进攻都会直接打进球门以获取得分,但在美式足球等体育项目中,常见的
  • 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休梅克-利维9号彗星(英语:Shoemaker-Levy 9,简称SL9,临时编号 D/1993 F2,又译休梅克-利维9号彗星或休梅克-利维9)是一颗彗星,于1994年7月中下旬与木星相撞。这是人类首次直接观测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