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线

✍ dations ◷ 2025-04-04 11:53:28 #谱线
谱线是在均匀且连续的光谱上明亮或黑暗的线条,起因于光子在一个狭窄的频率范围内比附近的其他频率超过或缺乏。谱线通常是量子系统(通常是原子,但有时会是分子或原子核)和单一光子相互作用产生的。当光子的能量确实与系统内能级上的一个变化符合时(在原子的情况,通常是电子改变轨道),光子被吸收。然后,它将再自发地发射,可能是与原来相同的频率或是阶段式的,但光子发射的总能量将会与当初吸收的能量相同,而新光子的方向不会与原来的光子方向有任何关联。根据气体、光源和观测者三者的几何关系,看见的光谱将会是吸收谱线或发射谱线。如果气体位于光源和观测者之间,在这个频率上光的强度将会减弱,而再发射出来的光子绝大多数会与原来光子的方向不同,因此观测者看见的将是吸收谱线。如果观测者看着气体,但是不在光源的方向上,这时观测者将只会在狭窄的频率上看见再发射出来的光子,因此看见的是发射谱线。吸收谱线和发射谱线与原子有特定的关系,因此可以很容易的分辨出光线穿越过介质(通常都是气体)的化学成分。有一些元素,像是氦、铊、铈等等,都是透过谱线发现的。光谱线也取决于气体的物理状态,因此它们被广泛的用在恒星和其他天体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状态的辨识,而且不可能使用其他的方法完成这种工作。同核异能位移是由于吸收光子的原子核与发射的原子核有不同的电子密度。除了原子-光子的相互作用外,其他的机制也可以产生谱线。根据确实的物理相互作用(分子、单独的粒子等等)所产生的光子在频率上有广泛的分布,并且可以跨越从无线电波到伽马射线,所有能观测的电磁波频谱。每条光谱线都倾向延伸在一段频率范围内,而不是单一的频率(即它有一个非零的带宽),另外他的中心也许也从中心波长转移至有名无实的波长中心。有一些原因可以导致频率致宽和位移,这些原因可以区分为两种主要的致宽类型-由于本身的情况和由于外在的情况。属于本身情况致宽的,可以归结于散发元素所在的区域内,通常小到足以确保局部热力平衡。外在情况的致宽,来自于光子穿越到达观测者的路径上所造成的光谱辐射分布变化的结果。它可能是彼此相距很远的距离,和某些数量的辐射,综合在一起造成的结果。有些致宽的条件不在本身,而是在太空中广大的区域内,并不是单纯的发射辐射微粒所在地的条件。这些机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单独或相互结合呈现。假设每个作用相对于其他都是独立的,组合的谱线外观将是每个机制的线性结合,例如,热多普勒效应致宽和碰撞压力致宽将产生佛克特线廓。

相关

  • 地球构造地球的结构同其他类地行星相似,是层状的,它们可以通过化学和流变学特性区分。地球拥有一层富含硅的地壳、一层溶融状的地幔、一层液体的外核和一个固体的内核。这些对地球内部
  • 溶血溶血反应泛指红血球的不正常分解死亡的现象。溶血是指红血球的细胞膜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因素受损破裂,内部的原生质从细胞漏出令红血球死亡的现象。“溶血反应
  • 性传染病性感染疾病(英语: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STI),又称性病(英语:Venereal Disease, VD)或花柳病,描述因性行为(指阴道性行为、肛交和口交)而传播的疾病。大多数的性感染疾病一
  • 泰尔梅泰尔梅是土耳其的城镇,位于该国北部黑海沿岸,由萨姆松省负责管辖,始建于公元前12世纪,主要农产品有榛果和烟草,2010年人口30,866。坐标:41°12′33″N 36°58′26″E / 41.20917°
  • 中温生物中温生物(英文:Mesophile)指在温和环境(20-45°C)中生存的生物,且一般用于描述微生物。而喜欢在极端环境生存的生物则称为嗜极生物。
  • 玛纳斯Template:中华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玛纳斯》(柯尔克孜语:"Манас" дастаны)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为全世界第二长的史诗,仅次于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长度超过印度
  • 张启发张启发(1954年1月23日-),湖北公安人,汉族,中国农作物遗传学专家。1964年就读于荆州中学。1976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学位。华中农业大学
  • 尿床夜遗尿(英语:Nocturnal enuresis),俗称尿床,部分地区也叫做攋尿(讹写作“濑尿”,“攋”是撒、遗、弃的意思),是指五岁或以上的儿童,于睡眠时不自觉的排尿现象。这是一个在儿童期很常见
  • 前妻妻,是男女婚姻中对女性配偶的称谓,与夫相对应。台湾话中将妻子雅称为牵手,清国初年台湾文献记载台湾原住民族、平埔人称妻为牵手,后受台湾不同族群广泛使用,向外人谦称自己配偶;而
  • 斯门卡瑞安赫何鲁·斯门卡瑞·杰塞尔·何鲁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后期的法老,在位3年。在他死后,图坦卡蒙继位。由于斯门卡瑞在位时候短,又正好接续在阿肯那顿之后,因此有些考古学家认为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