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兜

✍ dations ◷ 2025-02-24 14:16:51 #内衣,汉服,越服,和服,女式内衣

肚兜是中国传统的内衣之一,又称兜子、抱腹、心衣、袜胸,多为女性和小孩所穿,亦传到越南、日本,越南语称为裺袄(Áo yếm)。

肚兜一般是用一整块布或者绸缎做的,没有袖子,没有后幅,有方形、三角形、菱形的样式,遮盖体前从胸骨到小腹的部位。四边有带子,上端的两根带子套在颈后,左右端的带子束于腰后。一些肚兜加以精美装饰,上面会绣上各种花鸟图案。有说是遮盖胸腹部和阴部。

肚兜有保护腹部,防止着凉生病的作用。中医中有时把药物夹在肚兜材料内,供年老体弱或腰腹部有病者贴身穿用,是为一种药物保健方法。

现代时装的过颈无袖上衣,其样式类似肚兜。

肚兜出现不会迟于汉代,当时无钩肩者称为抱腹,有钩肩掩心者称为心衣。魏晋南北朝称为缠弦,宋代称为袜胸,明代之后,妇女已普遍有使用肚兜的习惯,当时叫兜子,俗称抹胸。是用交料两块,斜裁,上尖下平而成。清代的抹胸有两种款式,一种是短小贴身的,缚于胸腹之间,俗称“肚兜”。另一种是束于腰腹之间的,称为“抹胸肚”。小孩子的话则是男女皆会穿,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记载:“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寒内侵者,俗称兜肚。男女皆有之”。

清曹庭栋《养生随笔》卷一载: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虚弱,更宜加意暖之。办兜肚,将蕲艾捶软铺匀,蒙以丝绵,细针密行,勿令散乱成块,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轻脱。又有以姜桂及麝诸药装主,可治腹作冷痛。

清代内衣称“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肚兜”上有各类精美的刺绣。红色为“肚兜”常见的颜色。由此可见兜肚到了清朝,不光是防风侵体,更兼有药疗及香囊的功用了。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写宝钗来至宝玉房中,看见袭人在做针线,原来是白绫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

相关

  • 奥维德普布利乌斯·奥维修斯·纳索(Publius Ovidius Naso,一般根据他在英文世界的通称称其为奥维德(Ovid),前43年3月20日 - 17年/18年未能确认),是奥古斯都时代的古罗马诗人,与贺拉斯、卡
  • 酮-烯醇互变异构在有机化学中,酮-烯醇互变异构(Keto-Enol Tautomerism)是指因酮或醛和烯醇之间的化学平衡。酮或醛和烯醇称为互变异构体。此平衡出现的原因是,酮和醛等羰基化合物具有酸性的α-
  • 应急反应应急反应(英语:Fight-or-flight response,也直译为打或逃反应)最初由沃尔特·布拉德福·坎农提出,他的理论认为动物面对威胁通常会激发交感神经系统,从而引发打斗或逃跑。后来,这一
  • 三磷酸脱氧鸟苷去氧鸟苷三磷酸(Deoxyguanosine triphosphate;dGTP)是核苷三磷酸的一种,与鸟苷三磷酸相似,但少了一个氧原子。是合成DNA的原料之一。
  • 咖啡师约从1990年开始,英文采用 Barista 这个字来称呼制作浓缩咖啡(Espresso)相关饮品的专家。意大利文 Barista,对应英文的 bartender(酒保);单数双性;复数阳性 baristi,复数阴性 barist
  • 皇居坐标:35°41′05.11″N 139°45′08.85″E / 35.6847528°N 139.7524583°E / 35.6847528; 139.7524583皇居(日语:皇居/こうきょ Kōkyo */?)是指日本天皇居住的宫殿。现在的皇
  • 刘官芳刘官芳(?-1864年),清广西武宣人,金田起义出身,与赖文鸿(捻军酋“遵王”赖文光之兄)、“奉王”古隆贤为太平天国“皖南三支撑”(三人共同著名战功:祁门之围,金坛之守);刘初为广西天地会首领
  • 毓岳毓岳(1954年-),字子锐,满族,爱新觉罗氏,北京人,中国书画家。是溥佐之子。为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民族盟北京市委委员。自幼在父熏陶下酷爱书法绘画,是宫廷画派的重要传承人。擅画兰竹
  • 递归缩写一个递归缩写(偶尔写成递归首字缩写)是一种在全称中递归引用它自己的缩写。这个词最先在1986年在纸质出版物中出现。.在计算机领域黑客社区中一个较早的传统(特别是在麻省理工
  • 阿盛阿盛(1950年4月24日-),本名杨敏盛,台湾乡土文学作家,台南县新营镇人,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曾任中国时报系记者、编辑、主编、主任等职。从高中起,阿盛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小说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