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糖原分解
✍ dations ◷ 2025-08-28 15:42:20 #糖原分解
糖原分解是指由糖原分解成为葡萄糖-1-磷酸(G-1-P)及葡萄糖的过程,即糖原支链的异化作用。此反应的化学实质是链最末端的葡萄糖残基被磷酸化,进而以单体葡萄糖形式脱离糖原链。在生物体内,这个反应通过糖原磷酸化酶催化。糖原分解成为葡萄糖-1-磷酸的总反应式为:糖原(n聚体) + Pi ⇌ 糖原(n-1聚体) + 葡萄糖-1-磷酸参见上图。在这个反应中,糖原磷酸化酶催化切断连接末端葡萄糖残基(图中红色的葡萄糖)的α糖苷键。其化学反应实质是磷酸基的取代反应。这样,糖原链上末端的葡萄糖被依次磷酸化而成为游离分子而脱离糖原链,直至α糖苷键(即糖原链的分支处,图中绿色所示)之前的第四个葡萄糖残基。此时,糖原脱分支酶催化将剩余四个葡萄糖残基中的前三个转移至另一糖原支链。被暴露的α分支点可被α葡萄糖苷酶催化水解,生成游离的葡萄糖分子。结果是移除了支链上最后一个葡萄糖残基,并消除了这个糖原支链。这个是仅有的例子,糖原分解的产物是葡萄糖,而非葡萄糖-1-磷酸。但是随后,这个葡萄糖分子将会通过己糖激酶的催化作用,再度磷酸化成为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6-磷酸继而可以通过磷酸葡萄糖异构酶的催化,转化成为葡萄糖-1-磷酸。糖原分解反应发生在肌细胞与肝组织,是对激素与神经信号的响应。特别在战斗或逃跑反应中,糖原分解因可以调控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而起到非常关键作用。在肌细胞中,糖原分解反应生成葡萄糖-6-磷酸,它是糖酵解反应的直接底物,故可以很好的为肌肉收缩提供能量。在肝细胞中,糖原分解的最主要目的是向血液中释放葡萄糖,以供其它细胞摄取。在此过程中,葡萄糖-6-磷酸分子中的磷酸基团由葡萄糖-6-磷酸脂酶(肌细胞中不表达此酶)的催化作用而被水解。游离的葡萄糖分子通过细胞膜上的GLUT2易化扩散通道离开肝细胞。糖原分解的调控机制是对血糖调控激素胰高血糖素及胰岛素的响应,此外,在战斗或逃跑反应中,肾上腺素亦会促进糖原分解。在肌细胞中,神经信号也可能刺激糖原的降解。对于出现紧急情况的糖尿病患者,当其无法口服糖时,可以采用胰高血糖素的肠外给药(如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的医疗方式缓解病情。Template:糖代谢
Template:糖原生成与糖异生
相关
- 有孔虫界有孔虫界(学名:Rhizaria)为原生生物的一条主线。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但主要部分均为变形虫状(amoeboid)并有丝状、网状或小管型支撑的假足。它们部分会制造可能有复杂结构的外壳或
- 蛋白尿蛋白尿(法语:Protéinurie,德语:Proteinurie,英语:Proteinuria),在尿液中出现过量蛋白质的现象。出现这个症状时,可能是短暂的异常状态,可以恢复,身体状况仍然是正常,也可能是肾功能出现
- 食品技术食品技术,是食品生产、运输、保鲜、包装等一系列技术的总称。运用食品技术,可以提高食物产量,增进食物质量和口感,延长其保存时间。
- 护理护理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从1860年南丁格尔创办第一所护士学校——南丁格尔护士训练学校(Nightingale Training School
- 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英语:Atomic Number)是一个原子核内质子的数量,因此也称质子数,也等于原子电中性时的核外电子数。拥有同一原子序的原子属于同一化学元素。原子序数的符号是Z。通常原子
- 菊头蝠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属哺乳纲翼手目小蝙蝠亚目下的一科,这一科下的蝙蝠被称为菊头蝠。菊头蝠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分布于温带的菊头蝠冬季会进行冬眠。菊头蝠科
- 免疫接种免疫(英语:immunity),指生物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物质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其中包括特异性免疫(后天免疫系统)与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系统)。“免疫”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明代医书《免疫类
- 闽东语闽东语(闽东语:.mw-parser-output .sans-serif{font-family:-apple-system,BlinkMacSystemFont,"Segoe UI",Roboto,Lato,"Helvetica Neue",Helvetica,Arial,sans-serif} 閩東
- 分词在语言学中,分词(英语:participle、拉丁语:participium,是希腊语μετοχη(“分担”)的直译)是一种非定式动词形式,可以用于构成复合时态、语态或作为修饰语。分词常常有其他词
- 数码印刷数码印刷是指从数字的图像直接印刷成各种媒体的方法。它通常指的是包括以桌面出版进行短版印刷的专业印刷和其他数字源使用大幅面以及高产量的激光或喷墨打印机打印。数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