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炸引信

✍ dations ◷ 2025-02-23 21:18:32 #弹药,炸弹,二战美国军事装备,秘密军事计划,二战盟军电子

近炸引信(英语:Proximity fuze,日语:近接信管),亦称近爆引信或近发引信,是一种依据与目标距离而决定引爆的雷管。近炸引信的技术可被应用在火炮炮弹、火箭、水雷或鱼雷之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发明在炮弹上使用无线电感应的近炸引信,大为提高防空火炮的效力;当时这种引信被称为“VT”(VT指Variable Time,变时)。

近炸引信按感应技术可分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已开始研究依靠距离引爆的引信。当时英国海军因为面对越来越强的空中威胁,研究以无线电感应的近炸引信来加强防空炮火的效力。在此以前,一般火炮所使用的信管主要有三类:撞击引爆、计时引爆、或高度引爆。以撞击引爆的炮弹射击空中目标,必须要炮弹直接击中目标。但是要击中体积细小,在高空快速移动的空中目标是一件极之困难的事。只有对付低空低速目标的速射小口径火炮,才使用撞击引爆。大部分的高射炮是使用计时或依高度引爆炮弹。一般高射炮炮弹爆炸有效杀伤直径可以达数十米,因此只要炮弹在目标附近爆炸即可。使用高度或计时引爆,需要先准确计算或预测目标的高度,发射前先设定炮弹的引爆时间或高度。若果这设定有错,炮弹就算准确对正目标,亦会因过早或过迟引爆而无效。因为命中的机会少,使用计时引爆的对空火炮必须施放大量炮弹,在目标可能经过的地方造成一个弹幕。使用近炸引信,则只需将炮弹向目标方向发射;当炮弹接近目标,二者距离低于信管内的设定限度时,炮弹便会自动引爆,这样将大为提高炮火的效力。

英国在1940年发展出与雷达原理相同的无线电感应近炸引信的原型。美国参战后,在美国科技及研究局(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之下完成这种被称为VT信管的设计,并开始大量生产。在二次大战期间,美国一共生产了大约二千二百万枚VT。VT 首次被派上战场是1943年1月5日,轻巡洋舰海伦娜(布鲁克林级轻巡洋舰,5门3联装MK16 6吋/47火炮,8门单管5吋/25火炮)在南太平洋以配有VT 的五吋(127mm)火炮,成功击落一架日军轰炸机。

近炸引信被视为盟军的重要秘密武器,因此在初期一直避免在可能落入敌方手中的情况下使用,一直要到1944年,这限制才被撤销。近炸引信的使用,令美国海军的防空火力有效度大为增加。据战后统计,美军舰载防空火炮的主力,127mm炮使用近炸引信时击落每架敌机平均需要500发炮弹;而使用常规炮弹时则要多四倍,即2000发。在战争末期防御日本神风敢死队攻击的火炮,大部分都得助于近炸引信。美国海军部长佛瑞斯塔,曾称赞近炸引信的使用,令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得以大量减少人员及装备的伤亡。

在欧洲战场上,近炸引信是英国在1944年成功阻挡德国V-1火箭攻势的主要原因之一。击落V-1火箭防空火炮大部分都配备火控雷达及近炸引信这两种新发明。按战后统计,以VT近炸引信击落一枚V-1平均需要150发炮弹,但使用常规炮弹则需要约2800发。

除了被用在防空火炮炮弹,VT亦有被用在对地火炮,以及装置在炸�及火箭之上。当中对地炮火使用了近炸引信后,可以无需观察员指挥,炮弹自动会在地面上十至七十呎的高度爆炸。炸出的碎片及强大压力能杀伤地上无装甲保护的人员,士兵就算是在散兵坑等临时掩体内亦不能幸免。在陆军内,VT 被称为"POZIT"。在1944年底,德军在突出部战役中突袭盟军。美军火炮在12月底的恶劣天气中首次使用POZIT。德军以为在恶劣天气中美军炮兵无法观测, 没有防备而伤亡枕藉。按事后估计,炮火的威力增加了约七倍。巴顿将军当时称,这种信管将改变战争的方法。

在二次大战后期,美军轰炸日本的炸弹亦配有近炸引信,能够在地面或海面以上预设高度准确爆炸,增强杀伤能力。

二次大战中使用的VT信管,主要结构是使用弹壳为天线。信管内藏真空管无线电波发射器,通电后向外放出180至220兆赫的无线电。当弹体接近反射物体时,部分电波被反射。随着炮弹与目标距离减少,多普勒效应使反射电波在发射器的电流内造成200-800赫的低频讯号。这信号经过过滤及放大。当讯号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便进行起爆。整个装置要抵受火炮射击时超过20,000倍地球重力的加速,与及每秒500转的自旋,同时还必须小得可以安放在炮弹的弹头之内。

美国在二次大战中同时亦发展出以光学感应的近炸引信,主要用在对空火箭之上。火箭的头部为一镜头,将前方的光集中至引信内的一个光学电池。当接近目标时,电流改变超过某预设界限便会起爆。当时这种信管只能在白天有太阳光时使用。

现代不少的导弹亦使用了光学感应信管,不过现代的光学感应信管多数发出激光,当激光被反射至信管上,便可以得知与目标的距离。与无线电感应的近炸引信相比,光学感应可减少被干扰的可能。

以声学感应的近炸引信,曾被设计用在导弹火箭之上。二次大战时德国曾发展利用安装在火箭上的拾音器,侦出飞机发动机的声音用以起爆。但是在战争结束时仍在设计阶段。

现代某些水下武器,包括鱼雷、水雷及深水炸弹等,亦会使用声学感应起爆。

以磁力感应起爆的近炸引信,主要用在水雷及鱼雷上。第二次大战初期,德国首次使用磁力感应的水雷,空投在英国的水道内。在此以前,水雷多为接触起爆,因此爆炸点接近船只,往往只造成破洞及入水。以磁力感应起爆的水雷通常会在船只驶过一半后,在一段距离外爆炸,爆炸的压力透过水传至船身,造成更大的破坏。后来英国捡获一枚错投在沙滩的磁力起爆水雷,检验得知其结构后,使用消磁等手法令磁力感应水雷失效。

相关

  • 芭蕾舞芭蕾是一种轻盈,舒缓,优雅的舞蹈。芭蕾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其部分手势可追溯至古埃及的祭祀舞蹈。芭蕾为法语“ballet”的译音,它的词源则是意大利语的“balletto”,为ballo
  • 推论在数学上,推论(也称为系、系理)指能够“简单明了地”从前述命题推出的论断,推论往往在定理后出现。如果命题B能够被简单明了的从命题A推导出,则称B为A的推论。推论、定理、命题等
  • 查莫罗人查莫罗人(西班牙语:Chamorro),又称查莫洛人,是对马里亚纳群岛上土著人的称呼。其中最为人们所了解的是关岛查莫罗人。查莫罗人属于密克罗尼西亚人种,在民族学界对其起源存在较大争
  • 皮斯可皮斯可酒(Pisco)是秘鲁和智利传统的一种由葡萄发酵蒸馏而成的烈酒,在世界上知名度很高,堪称秘鲁和智利的国酒。多年来,秘鲁智利两国就皮斯科酒的国籍问题一直争论不休,2013年,欧盟
  • 斯莫兰斯莫兰(Småland)是位于瑞典南部,约塔兰地区的一个旧省。与布莱金厄、斯科讷、哈兰、西约特兰和东约特兰陆上接壤。
  • 加勒廷加勒廷国家森林(英语:Gallatin National Forest)是座位于美国蒙大拿州中南部的国家森林,1899年设立。森林面积1,819,515英亩(7,363.32平方千米),境内有亚布萨洛卡-熊牙野生生物区(英
  • 对映异构对映异构体(英语:Enantiomer (/ɪˈnæntiəmər, ɛ-, -tioʊ-/ )),又称对掌异构物、光学异构物、镜像异构物或旋光异构体,不能与彼此立体异构体镜像完全重叠。互为镜像(mirror i
  • 理查德·莱德理查德·莱德(英语:Richard Ryder,1942年8月20日-1995年10月27日)是一位美国演员,于纽约州罗彻斯特出生。理查德曾饰演过多部电影,包括“虐待”(Abuse)和“永远年轻”(Forever Young);他
  • 工蕨属见内文工蕨(学名:),又名穗囊裸蕨、束带蕨,是一属已灭绝的原始半陆生维管植物,最早出现在古生代志留纪末期,为裸蕨植物(英语:Psilophytopsida)中工蕨类(英语:Zosterophyllopsida)的代表属
  • 柳德米拉·切尔尼赫柳德米拉·切尔尼赫(乌克兰语:Людмила Іванівна Черних, 俄语:Людми́ла Ива́новна Черны́х,1935年6月13日-2017年7月28日)是苏联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