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麻豆溪事件
✍ dations ◷ 2025-05-18 00:36:16 #麻豆溪事件
麻豆社事件,又称麻豆溪事件、麻豆事件、麻豆事件,发生于1629年,台湾荷西殖民时期的西拉雅族和大武垅族麻豆社原住民,因不满荷兰台湾长官的统治,双方发生战争。麻豆社最终失败,签定《麻豆协约》。1629年,第三任台湾长官彼得·纳茨派遣63名荷兰士兵深入麻豆社搜捕“汉人海盗”,但社中原住民由于对荷兰殖民者杀害他们同胞、要求献地,并且强迫当地青少年服劳役早有不满,但又不得不屈服于荷兰殖民者的武力,因此原住民一边假装协助,但另一方面却运用对当地地理的认识,使荷兰士兵毫无所获。一日黄昏,63名荷兰士兵结束搜索行动,归途时经过麻豆溪,陪伴搜索的原住民便替士兵们拿枪,并背着他们帮助渡河,荷兵不疑有他,到了半途,所有的原住民忽然蹲下,将身上的荷兵推入河中,并顺势将他们强压吃水,当时荷兰人平均身高只有160~165公分,远不如营养好的麻豆社人,荷兰士兵全数遭溺死。长官彼得·纳茨闻此惨剧大为震怒,但因滨田弥兵卫事件缠身,因而耽搁下来。及至普特曼斯继任之后,由于先前的料罗湾海战失利,又遭海盗刘香袭击热兰遮城,遂于麻豆溪事件发生后六年的1635年展开报复,11月23日,普特曼斯亲率500名荷兰士兵分成七队及500名新港社 原住民攻打麻豆社,在普特曼斯的命令下,荷兰士兵见人就杀,第一天杀死麻豆社原住民26名。普特曼斯并下命令烧毁所有住家,房子全毁;谓之麻豆社之役。及至12月18日,麻豆社终于向荷兰人投降,并签订《麻豆协约》表示他们愿完全接受荷兰政府统治 。之后荷兰人借由此次军事行动,东征西讨,最后迫使萧垅社(今佳里区)、大目降(今新化区)、目加溜湾(今善化区)、哆啰国(今东山区)和小琉球等社投降。但直至台湾荷西殖民时期末期,台南平原境内的原住民仍未完全顺服。
相关
- 頭头在解剖学上是指动物的吻端部分,通常包括脑、眼、耳、鼻、口等器官(所有这些器官都支撑着各种感官功能,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有些非常低等的动物可能没有头部,但多数两侧
- 雷贝拉唑雷贝拉唑(英语:Rabeprazole)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PPI)类胃酸抑制剂。由Eisai Co.公司开发并且现已广泛使用。雷贝拉唑可以短期内缓解十二指肠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并且可以缓
- 大众文化身为当今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或以此为蓝本所设定的组织)经常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于电影、小说、漫画乃至于电玩等娱乐媒体上,来与现实世界进行连接。
- 荷叶效应莲花效应(lotus effect),也称作荷叶效应,是指莲叶表面具有超疏水性以及自洁(self-cleaning)的特性。在东方文化里,莲花是纯净的象征。虽然,莲花喜欢生长在泥泞的湿地,但其叶子和花仍
- 克努特大帝克努特大帝(古挪威语: Knútr inn ríki ,英语:Canute the Great,995年-1035年11月12日),丹麦称克努特二世,英格兰称克努特一世。他继承父亲丹麦国王斯温的王位,对英格兰、丹麦、挪
- 滑坡滑坡是在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向下滑动的现象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在斜性变形破坏的地质灾害中,滑坡分布广、发生概率高
- N-甲基-D-天门冬胺酸受体N-甲基-D-天门冬胺酸受体(英语: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简称NMDA受体或NMDAR)为麸胺酸盐受体,是一个主要的分子装置,控制突触的可塑性与记忆功能。NMDA受体是一种离子型麸
- 蛇蛉目广翅亚目 Megaloptera 蛇蛉亚目 Raphidioptera 蛟蛉亚目 Planipennia脉翅目(学名:Neuroptera)包括草蛉、蚁蛉、长角蛉等,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这个目的成虫有两对膜状的的翅膀,前
- 乌坵话乌坵话(兴化平话字:O-ku-uā),是莆仙语(兴化语)的莆田话一支方言,是由中华民国金门县代管的乌坵乡的通用语言,当前两岸分治超过七十年的因素,加上大量的驻军,当地的乌坵话融合了国军士
- 横川定横川定(1883年7月21日-1956年6月18日),男性,日本冈山县人。1908年毕业于冈山医学专门学校。1911年4月来台湾担任台湾总督府医学校(与台北帝国大学附属医学专门部同为国立台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