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北文(1924年4月29日-2005年12月22日),著名学者,山东省文史馆馆员,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被誉为“当代济南首席名士”。
1924年生于山东泰安县城内祖宅,父母都是教师,舅父和外祖父也是教师。
父亲徐芝房(1900—1972)早年就读于山东省立第六中学(即现今菏泽一中),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历任临清中学、曹州南华中学、山东省立一中、省立高级中学教师。1932年至抗日战争爆发,曾任泰安简易乡村师范校长。
母亲王正秋(1898—1988)毕业于济南女子师范学校,曾任泰安女子小学校长、泰安女子师范讲习所所长、私立建华女中教师。
自幼深受家庭影响,喜好学习,求知欲强。少年时徐北文曾跟父亲学习古代文史,打下了牢固的古文献知识基础。青年徐北文先后就读于济南正谊中学、南京国立师范文史专修科等,不仅潜心学业,还涉猎各种文学艺术活动。
1948年徐北文奔赴潍坊进入华东大学学习,1949年1月毕业于华东大学。
1949年初徐北文于华东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华大教务长、左联前辈雪苇先生的助教,从事文学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济南解放后,他随校迁来济南,任华东大学演出委员会(文艺系的前身)副主任委员,指导学生进行文艺演出。后来华大南下,他留在华大附中(后改为山东省实验中学)任语文教师,兼任济南市戏剧研究会主任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山东分会筹备会员。
1953年徐北文奉命参加济南教师进修学院(即现今济南教育学院)筹建工作,担任现代文学课程,全力以赴地投入了中学教师培训工作。在此期间,他自编了现代文学讲义,并在《文艺报》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从1955年起之后二十余年间的多次政治运动都波及到徐北文。他在坎坷艰难之中度过了自己三十一岁至五十五岁的黄金时期。
1955年反胡风运动时,徐北文受牵连被错认为“胡风分子”。6月9日,他被软禁到济南市升平街新民旅馆,隔离审查长达八个月。问题澄清后,他返回学校继续教课。
1958年反右运动时,徐北文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林场苗圃劳动。在劳动之余他仍挤出时间学习,自修植物学、园艺学,结合实践研读农业科技书籍。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打成“牛鬼蛇神”、“黑权威”,蹲牛棚,遭批斗,饱经磨难。曾被改派到济南第五十中学教农业课、语文课,但他很快就掌握了剪枝嫁接等果树栽培技术,并代济南市教育局编写了农业课的补充教材《果树管理》。
在这二十四年间,虽然迭遭变故,被剥夺了正常的教学与写作的权利,但他依然坚强乐观,勤勉好学,抓紧点滴时间读书治学。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政策,徐北文恢复了工作并重返济南教育学院任教。
在古代文学和地方志研究方面,徐北文提出了若干理念与方法:
徐北文于2005年12月22日逝世,享年81岁。
在山东省实验中学教语文时,徐北文密切结合教学,出版了《怎样写作》、《基本语法讲话》、《青年阅读文选》等语文读物。徐北文一贯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喜欢写作这方面的辅导读物。而且他善于把学术性与知识性结合起来,出版了许多基础知识辅导读物,如《古文观止今译》、《唐诗观止》、《李清照全集评注》、《二安词选》等等。
徐北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齐鲁文化、济南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研究,先后出版了《先秦文学史》、《济南风情》、《灿烂的古代文化》、《济南简史》、《徐北文文集》、《海岱小品》、《大舜传》、《济南史话》、《济南竹枝词》、《济南吟赞》、《古典诗歌知识》、《续古文观止今译》、《贞观政要译注》、《<诗经>中的山东诗歌》等学术专著。
他的《先秦文学史》,是新中国第一部断代文学史,钱锺书曾评价:“观大著于古书源流正变,了然胸中。”
《徐北文文集》和《海岱小品》两书出版后颇获好评,季羡林称其“文采斐然,考证精详”。邓友梅也评价:“学问广博,文章纯美”,是“近年很少见到的有深入研究而不浮躁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