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德伯原子

✍ dations ◷ 2025-11-23 21:33:47 #原子物理学,原子

里德伯原子是指具有高激发态电子(主量子数n很大)的原子。里德伯原子中只有一个电子处于很高的激发态,离原子实(原子核和其余的电子)很远,原子实对这个电子的库仑作用可视为一个点电荷的库仑作用,因此可以将里德伯原子看作类氢原子,将多体问题转化为单电子问题,这样就大大简化了计算。

1885年巴耳末提出氢原子光谱的巴耳末公式之后,就有人观测到了n=13的氢原子谱线。1893年美国天文学家皮克林在天文观测中观测到了n=31的谱线。1906年又有人观测到了n=51的钠的里德伯原子。目前人们在实验室中已经制备出n≈105的原子,射电天文已经观测到了n≈630的里德伯原子。

当原子处于基态时,尽管不同原子的质量差别很大,而原子半径相差不大。而里德伯原子的主量子数n很大,根据玻尔模型,电子的轨道半径:

即正比于n2,因此里德伯原子的半径比一般原子大很多。n=250的里德伯原子半径约为3.3微米,接近一个典型细菌的大小。

当原子中的电子处于主量子数n很低的状态时,激发态平均寿命在10-8秒左右。里德伯原子的电子被激发到n很大的状态。根据玻尔提出的对应原理,其行为接近于经典物理学的情况。此时激发态的平均寿命近似正比于n4.5,因此里德伯原子的寿命比较长,有的在10-3秒到1秒的数量级。里德伯原子的外层电子结合能近似与n2成正比,相邻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间隔近似与n3成反比,因此里德伯原子的能量间隔随n的增加而迅速减小。这使得检测里德伯原子需要有高分辨率的光谱技术,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现象。例如对于正常原子,室温的黑体辐射频率远低于原子的一般辐射频率,室温黑体辐射对原子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而对于里德伯原子,能量间隔很小,室温黑体辐射能够影响原子的寿命。

在普通原子中,原子内部库仑作用比较强,外部的电场、磁场对原子的影响比较小。而里德伯原子中由于电子到原子实的距离比较远,库仑作用比较小,比较容易受到外加的电磁场影响,产生一些有趣的现象。

相关

  • ICD-9编码列表 (140–239)医学导航: 肿瘤基因/标志肿瘤/同名/附瘤药物 (L1i/1e/V03)Template:Endocrine gland neoplasia Template:Lymphoid malignancy Template:Myeloid malignancy
  • 岩相学岩象学(英语:Petrography)是岩石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岩石的详细描述。研究岩相学的人被称为岩象学家(英语:petrographer)。岩石中的矿物含量和组织(texture)的关系被详细的描述。岩
  • 入侵希腊法西斯意大利希腊王国希腊反攻势意大利春季攻势(英语:Italian Spring Offensive)希意战争(希腊语:Ελληνοϊταλικός Πόλεμος或Πόλεμος του Σαρ
  • 原州机场原州机场(朝鲜语:원주공항/原州空港 Wonju Gonghang */?,IATA代码:WJU;ICAO代码:RKNW)是大韩民国江原道横城的一座空军基地,同时也是小型地方机场。虽名为原州机场,然而其所在位置却
  • 当阳市当阳市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西部,是宜昌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白起伐楚,在郢都置南郡,始设当阳县。秦朝取消当阳县,其地并入郢县,属南郡。西汉曾改称
  • 聚合钻石纳米棒聚合钻石纳米棒(英语:Aggregated diamond nanorods,又称钻石纳米棒聚合体,简称ADNR),是一种纳米级晶型钻石,又称纳米钻石(nanodiamond)或超钻石(hyperdiamond)。聚合钻石纳米棒是于2003
  • 弗兰季舍克·克里格尔弗兰季舍克·克里格尔(捷克语:František Kriegel,1908年4月10日-1979年12月3日),是一名医生,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领导人之一,亚历山大·杜布切克的改革伙伴。。
  • 费迪南多·玛利亚 (两西西里)费迪南多·玛利亚·安德烈阿·阿方索·马库斯(Ferdinando Maria Andrea Alfonso Marcus,1926年5月28日-2008年3月20日),两西西里王子,1966年起为卡斯特罗公爵、波旁-两西西里王室
  • 梅赫卡尔梅赫卡尔(Mehkar),是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Buldana县的一个城镇。总人口37715(2001年)。该地2001年总人口37715人,其中男性19475人,女性18240人;0—6岁人口5638人,其中男3004人,女2634人;
  • 顾临顾临(Roger Sherman Greene,1881年-1947年),美国外交官、社会活动家。顾临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威斯特泊勒(英语:Westborough, Massachusetts),幼年时期在日本度过。后就读于哈佛大学,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