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

✍ dations ◷ 2025-02-23 11:50:16 #爱情
爱情和恋爱是一种与爱相关的,被强烈吸引的一种具表现力,带甜附涩且快乐的情感。对于爱情,各方各界都有着不同的界定和形式。马克思说的是形而下的爱情是仅建立在物质和情感上的爱情。弗洛姆《爱的艺术》说的是汎爱,就是广义上的爱。曹菁《爱情信仰论》说的是爱情情感加上爱情关系(产生于情感又超越情感的爱情关系)。根据荣格的原型理论,男人的潜意识中有且仅有一个女性性格——阿尼玛,她同时也是男人心目中女人的形象。当男人对女人有一见钟情的感觉时,他可能是将他心目中阿尼玛的形象投射在这个女人身上。而女人潜意识中可有多个男性性格——阿尼玛斯。此外,爱情关系也存在于同性或多个人之间,而不仅限于一男一女之间。在文学作品中,以及心理学家、哲学家、生物化学家和其他职业的专家的著作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关于爱情定义的争论。爱情是相对的,但是被普遍认同的是,爱情是在人际关系中对某个个人产生的一种特殊而极为重要的感情。在浪漫爱情的初始阶段,人们往往更重视情绪,尤其是爱、亲密、同情、赞赏和亲和等,而不是身体上的亲密。在一种爱情关系已建立之后,可以通过一种盛大的仪式如婚姻来完成对亲密关系的确认和释放。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然而后果自负的关系。在一些文化中,基于安排和习俗的包办婚姻和订婚可能会和爱情发生冲突。然而,包办婚姻中的伴侣间同样可能存在着强烈的爱情。生理学上,爱是有性繁殖动物的意欲表现,就如饥渴。心理学上爱是社交与文化的表现。其两者皆有可能是正确的,爱肯定是受到荷尔蒙(如催产素)与外激素影响而产生的表现,但同时人们对爱的想法与行为亦受到其对爱的信念影响。生物学观点普遍认为爱有两种主要意欲,性魅力与依附。2006年2月,该期的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文章《爱:化学反应》讨论了爱与化学反应的关系。其作者史雷特解释了部分关于此领域的研究,部分重点为:传统心理学的观点认为爱情是由友爱与热爱组成。热爱是强烈的渴望,通常陪随着生理激起(呼吸急促、心跳加速,如堕入爱河)。友爱是由紧密的行为而引起的爱慕与感觉,但不陪随着生理激起(如君子之交)。1986年,心理学家史登堡在《心理学评论》里发表了其著名的“爱情三角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对爱情作出几何学的假设。根据爱情三角论,爱情可由三部分组成:对其他人的爱的程度主要是看这些组成部件的绝对强度;而对别人的爱的种类则是看这些组成部件的相对强度。这三个组成部件可当为三角形,互相影响,使得爱出现很多不同类别。三角形的大小代爱的程度,越大代表越爱对方。而三角形的形状则代表爱的种类,普遍分为“激情阶段”(三角形倾向右方)、“亲密阶段”(正常三角形)、“承诺阶段”(三角形倾向左方)。这三个元素可以构出七种不同的爱的组合:此表格来源于Psychological Review Vol. 93, No.2, 123 Table 2。原文中有nonlove(没有爱情) 亲密、激情、承诺皆无,在此表中省略。苏珊与克莱德根据李约翰(英语:John Alan Lee)的理论开发了爱的态度指标,将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分为六个基本类别:两位汉迪斯认为异性恋男人会渐渐趋向游戏之爱与依附之爱,反之异性恋女人则会渐渐趋向友谊之爱与现实之爱。两者之间的关系若是具有相类的爱可维持得更为长久。海伦·费雪(英语:Helen Fisher (anthropologist))提议爱情有三种主要的状态:情欲、吸引、依附。爱通常会由情欲状态开始,主要着重激情而忽略其他元素。此阶段最基本的推动力是基本性本能、如外表、气味与其他相似的因素是选取伙伴的主要因素。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他元素可能会增多而激情则减少,但这却是每个人皆不同。在吸引阶段,人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其对对方的影响上,而此时忠诚最为重要。与此相似,当一个人长时间被爱,其将会与其伙伴发展出依附的关系。一段时间后,激情消失,爱会由热爱转向友爱,或由浪漫之爱转向好感。很多文化将爱情神格化,通常以男与女的形态显现,这里列出不同神话里的爱神:即使在一神教里,神亦是爱的象征,此外,亦经常有如天使或相似的东西象征爱:

相关

  • 分体词分体关系(英语:Meronymy)是一种语义关联。如果 A 是 B 的一部分,或 A 是 B 集合的成员,则称 A 是 B 的分体词,B 是 A 的整体词。例如,“手指”是“手”的分体词,“轮胎”是“汽车”
  • 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学(英语:bioinformatics)利用应用数学、信息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方法研究生物学的问题。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材料和结果就是各种各样的生物学数据,其研究工具是计算机
  • 白三烯白三烯(Leukotriene, LTs)是一类含三个共轭双键的20碳直链羟基酸的总称,是与过敏性反应有关的生物活性物质,其他与过敏性反应有关的生物活性物质包括组胺、缓激肽、血小板活化因
  • 造血作用造血作用(英语:Haematopoiesis,其它拼法为haemopoiesis或hemopoiesis,在美式英语中也被拼作hematopoiesis;源自古希腊语中意为“血液”的词汇αἷμα以及意为“创造”的词汇πο
  • 科学建模科学建模是一种借由已被广泛接受的科学以帮助我们了解、定义、量化、视觉化与仿真的科学活动。依据不同需求,在真实世界中萃取相关要素以建立适合的科学模型,像是借由概念模型
  • 痕痒痒,中医叫风瘙痒,是一种使动物有对发生部位产生抓挠欲的不快感觉,与疼痛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发生多源自周围神经系统(皮痒性和神经性)和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性、神经源性和心理性)。皮
  • 希腊字母希腊字母源自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只有辅音,从右向左写。希腊语是首个拥有元音字母的字母系统。因为希腊人的书写工具是蜡板,有时前一行从右向左写完后顺势就从左向右写,变成
  • 先验论先验(拉丁语:a priori;也译作 先天)在拉丁文中指“来自先前的东西”,或引申为“有经验之前”。近代西方传统中,认为先验指无需经验或先于经验获得的知识。它通常与后验知识相比较,
  • 多重宗教身份认同多重宗教身份认同提出一个人可同时属于多个宗教传统的概念。或许有些区域如亚洲早视此为正常现象,但不少宗教学者已开始讨论在不同宗教传统中,如华人民间信仰、犹太教、基督教
  • 邓斯·司各脱真福若望·董思高(Blessed John Duns Scotus,约1265年-1308年),史称邓斯·司各脱(也译作司各特),苏格兰中世纪时期的经院哲学家、神学家、唯实论者。他提出了物质具有思维能力的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