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宗朱常洛(1582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或称泰昌帝,明朝第15代皇帝,年号泰昌,庙号“光宗”,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明神宗长子,万历十年(1582年)八月生,母恭妃王氏原是祖母李太后身边的宫人。不久,明神宗郑贵妃生三子朱常洵,深得宠爱。长子朱常洛一直受到冷遇,群臣纷纷上书要求立储,是为国本之争,明神宗要不是贬斥群臣,就是虚与委蛇地敷衍应付。祖母李太后以为不妥。一日,李太后询问神宗未立朱常洛为太子的缘故。神宗说:他是宫人所生。李太后大怒:你也是宫人所生(李太后亦是宫人出身)。神宗听后惶恐,伏地不敢起。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明神宗被迫册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同时,立三子朱常洵为福王、五子朱常浩为瑞王、六子朱常润为惠王、七子朱常瀛为桂王。太子朱常洛以仁厚著称,朝野皆认为其将来可为明君。但常洛的地位不稳固,郑贵妃时时刻刻想要为朱常洵争夺储君之位,引发了两次妖书案,牵连众多大臣。而后,甚至有郑贵妃手下的两名宦官指使刺客,欲以木梃刺杀朱常洛,是为梃击案,神宗为了不牵连郑贵妃,将该刺客、宦官等三人全部杀死。
朱常洛被立为太子后,就移居慈庆宫,从此与其母王恭妃被隔绝不得相见。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朱常洛的妾侍王氏生下皇长孙朱由校(日后的明熹宗),神宗为表庆祝,为李太后加尊号,又进封王恭妃为皇贵妃,赐金册金宝,但仍将其屏居景阳宫。万历三十九年九月十三日(1611年10月18日),王恭妃病笃,朱常洛闻言急往景阳宫探视,见景阳宫门深锁,于是破坏门锁入内探视。当时王恭妃已双眼失明,于是以手代眼,拉着朱常洛的衣角:“儿长大如此,我死何恨!”言毕王恭妃便与世长辞。《酌中志》则记载为王恭妃病重时太子每日从苍震门入内问安;《先拨志始》更记载王恭妃察觉到郑贵妃家人偷听,提醒太子,结果母子俩直到王恭妃去世也没有说话。大学士叶向高说:“皇太子母妃薨,礼宜从厚。”神宗不应,复请,才得到允准。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驾崩。太子朱常洛立即发内帑(皇帝私房钱)百万犒赏边关将士。停止所有矿税,召回以言得罪的诸臣。不久,再发内帑百万犒边。八月即位,改元泰昌,是为明光宗。福王生母郑贵妃为了拢络明光宗,献上四位美女。明光宗纵欲过度不久病倒,太监崔文升进以泻药而狂泻。在位不足三十天的明光宗在九月初一因服用李可灼的红丸而猝死驾崩,史称红丸案。
明光宗遗诏:
在位一个月,明光宗于群臣帮助下,推行不少政策,如:废矿税、饷边防、补官缺。
首先下令罢免全国范围内的矿监、税使,停止任何形式的的采榷活动。矿税早为人们所厌恶,所以诏书一颁布,朝野欢腾。
其次是饷边防。明光宗下令由大内银库调拨二百万两银子,发给辽东经略熊廷弼和九边巡抚按官,让他们犒赏将士;并拨给运费五千两白银,沿途支用。明光宗还专门强调,银子解到后,立刻派人下发,不得擅自入库挪为它用。
第三件事是补充官缺。朱常洛先命令礼部右侍郎、南京吏部侍郎二人为礼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随后,将何宗彦等四人均升为礼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启用卸官归田的旧辅臣叶向高,同意将因为“上疏”争国本获罪的三十三人和为矿税等获罪的十一人一概录用。因此有人感慨明光宗矫枉过正,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官满为患”的局面。
因光宗即位一个月即告驾崩,该陵墓原为景泰帝所建,因景泰帝为英宗所贬,葬于西郊金山,所以空出一处皇陵。由于明光宗在位时间仅29天,来不及修建陵墓,故继位的长子明熹宗朱由校将光宗安葬于此陵墓。
《明实录》:“自古帝皇仁心仁闻洽于天下,未有不须久道而后成者,必世后仁圣人言之矣。乃光宗贞皇帝在位仅三旬,升遐之日,深山穷谷莫不奔走悲号,何?圣化之神感孚若是速也。盖帝睿质夙成,蚤亲师传,养德青宫已洞悉四海之难艰。故当神皇晏驾时,遗诏未颁,德音据播 ;大宝初嗣,仁政沛施。捐朽蠹而九塞饱腾,撤狐蟊而廛劝动政。地广股肱之助,谏垣充耳目之司。黄发并升于公庭,白驹不滞于空谷。至于虚怀延接一月,而三召臣工锐意图。几浃旬而两蠲而税额 。德意独行,独断爕理,莫施其功,威权自揽。自综执月,御不参其柄。铄乎盛矣,旷千古而仅见者也,乃其尤难者以何思何虑之天,处若危若疑之地。冲龄出讲,已历艰辛,而容色温然,动止泰然。内庭有菀枯之形,若勿知也者;外庭有羽翼之激,若勿闻也者。即册立,寻常事耳。时而举碁,时而反汗。大臣去,小臣谴,宜何如动于耳目者。 而帝也,有夔夔无栗栗。潜之又潜,巧伺者不能窥,善孽者不能中。福藩就国,恸哭抱持。张差发难,帝侍神皇。左右亲传睿旨,晓谕百官群嚣遂息,所全实多。登极后即遵遗命进封皇贵妃,廷臣力争,竟不忍夺以戚畹,哀请而后止,毫不芥蒂于前事也。此即虞舜大孝何以加兹?以舜之孝,扩尧之仁,然则帝之所以感动人心又自有在,而非仅仅更张注措之迹者矣。夫官天下者,寿在令名;家天下者,寿在长世。神皇即不豫,何难四十日留也。使帝之出震未及而干蛊,莫施天下之事将不可知。然则我国家亿万年无疆之祚,皆帝四十日之所延也。帝之功德又岂但在普天之思慕已哉,天眷宗社不虗也。”
德祖 ~ 懿祖 ~ 熙祖 ~ 仁祖 · 兴宗 · 睿宗
太祖[洪武] → 惠宗[建文] → 成祖(太宗)[永乐] → 仁宗[洪熙] → 宣宗[宣德] → 英宗[正统] → 代宗[景泰] → 英宗(复辟)[天顺] → 宪宗[成化] → 孝宗[弘治] → 武宗[正德] → 世宗[嘉靖] → 穆宗[隆庆] → 神宗[万历] → 光宗[泰昌] → 熹宗[天启] → 崇祯帝[崇祯]
1644–1645
恭宗 ~ 安宗[弘光] → 潞闵王(监国)
1645–1649
惠帝 ~ 顺帝 ~ 端帝 ~ 宣帝 ~ 绍宗[隆武] → 绍武帝[绍武] → 淮王(监国)[东武]
1645–1655
悼帝 ~ 鲁王(监国)[监国]
1646–1662
礼宗 ~ 昭宗[永历]
1646–1664
明朝皇室(后宫 · 皇后) · 皇宫(南京 → 北京) · 皇陵 · 祖训、宝训、大诰 · 实录 · 玉玺、文华大训
三皇五帝 → 夏 → 商 → 周 → 秦 → 汉 → 三国 → 晋 / 十六国 → 南朝 / 元魏 – 北齐 – 北周 → 隋 → 唐 → 五代 – 十国 → 宋 / 西夏 / 辽 / 金 → 元 → 明 → 清 → 民国 / 共和国
献陵(仁宗昭皇帝、诚孝昭皇后)
景陵(宣宗章皇帝、孝恭章皇后)
裕陵(英宗睿皇帝、孝庄睿皇后、孝肃皇后)
茂陵(宪宗纯皇帝、孝贞纯皇后、孝穆皇后、孝惠皇后)
泰陵(孝宗敬皇帝、孝成敬皇后)
康陵(武宗毅皇帝、孝静毅皇后)
永陵(世宗肃皇帝、孝洁肃皇后、孝烈皇后、孝恪皇后)
昭陵(穆宗庄皇帝、孝懿庄皇后、孝安皇后、孝定皇太后)
定陵(神宗显皇帝、孝端显皇后、孝靖皇太后)
庆陵(光宗贞皇帝、孝元贞皇后、孝和皇太后、孝纯皇太后)
德陵(熹宗悊皇帝、孝哀悊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