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缅甸语:နတ်,MLCTS:,发音:),或称缅甸神灵、精灵、魔神、祖灵、龙神,是缅甸民间宗教(英语:Burmese folk religion)的神灵。纳的种类繁多,有官方的37尊主要神灵,有民间村庄、家宅、个人的守护神灵,也有大自然中高山、树林的守护神灵。
纳可以分为37尊官方神灵与其他神灵(如树灵、水灵),官方神灵大多是遭遇暴力死亡(စိမ်းသေ,,字面意为“绿色死亡”)的人类,因此也被称为纳森(နတ်စိမ်း,,字面意为“绿色神灵”)。缅甸佛教信仰中的纳分为低阶神灵(အောက်နတ်,)与居住在六重天的高阶神灵(အထက်နတ်,)提婆。纳信仰在缅族与缅甸少数民族中一样普遍,农村地区比在都市地区更常见。
每个缅甸村庄都有其守护神灵,称纳信(နတ်စင်,)或伊瓦桑纳(ရွာစောင့်နတ်,)。家宅的东南角则常悬挂一颗熏香、包裹岗包的椰子,作为奉献给大山神摩诃祇利的供品,这也称为恩敦(အိမ်တွင်းနတ်,)或恩桑(အိမ်စောင့်နတ်,),即家宅守护神灵。个人的守护神灵称为哥桑纳(ကိုယ်စောင့်နတ်,),另外还有从父母处传承来的神灵称米盛帕盛(မိဆိုင်ဖဆိုင်,,字面意为“母侧父侧”)。
佛教是缅甸的主流信仰,对于缅甸佛教与纳信仰的关系,有些学者认为两者毫无关联,也有学者认为两者早已融合为一个宗教。一些缅甸人觉得纳信仰只是迷信,贬低它在社会中的地位。阿奴律陀设立官方37尊神灵的说法则被解读为东吁帝国统一缅甸后全境缅化与缅族优越主义的体现。纳信仰在佛教传入缅甸之前就已广泛存在,后与传入的佛教融合并存。
缅甸传统民间信仰认为树林的守护神灵称为杜桑纳(တောစောင့်နတ်,),高山的守护神灵称为当桑纳(တောင်စောင့်နတ်,)。这种民间信仰在某种程度上防止了人们对环境的破坏。缅甸人认为滥伐森林会激怒名为约克索(英语:Yokkaso)(ရုက္ခစိုး)的树灵,伐树人会受到树灵的惩罚。
缅甸纳信仰最重要的地点在蒲甘附近的波巴山,波巴山是一座有许多寺庙与遗迹的死火山,每年的神灵节(နတ်ပွဲ,)在缅历九月(约公历十二月)的月圆日举行,祭祀官方37尊神灵。曼德勒北部的唐邦(Taungbyone)神灵节则在缅历五月(约公历八月)的十一日至月圆日举行,祭祀瑞冰祇与瑞冰尼兄弟。一周后在阿摩罗补罗的亚达纳古(Yadanagu)神灵节则祭祀瑞冰祇与瑞冰祇兄弟的母亲波巴梅杜(英语:Popa Medaw)。
纳加杜(နတ်ကတေ,)是纳的灵媒,负责在神灵节时跳舞、扶乩。纳加杜传统上是由女性担任,母女世袭相传。神灵节中的音乐通常伴以缅甸围鼓(英语:Hsaing waing),参与盛会的人们醉饮棕榈酒(英语:Palm wine),随着围鼓狂野的节奏狂欢热舞。
一般认为阿奴律陀在禁止纳信仰失败后设计了官方的37尊神灵组合,他成功将帝释天以达贾敏(英语:Thagyamin)之名取代摩诃祇利作为神灵之首,并在瑞喜宫佛塔(英语:Shwezigon Pagoda)将众神灵描绘成佛陀的信众。37尊神灵中有七尊是阿奴律陀时期的人物。官方神灵中大部分是缅甸历史上的缅族王室人物,也有一些其他民族的人物如泰族的云布因(英语:Yun Bayin)、掸族的芒波杜(英语:Maung Po 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