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法拉共和国

✍ dations ◷ 2025-10-25 11:59:48 #比亚法拉共和国

阿巴

乌穆阿希亚

比亚法拉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 Biafra,又译作比夫拉共和国)是尼日利亚东南部一个由分离主义者建立的历史上未被普遍承认的国家。这个国家于1967年5月30日成立,至1970年1月15日灭亡。其政权的军事首领于1970年1月12日正式宣布有条件投降。该国得名于其南边濒临大西洋的比亚法拉海湾(今邦尼湾)。

当时只有少数国家承认比亚法拉,包括加蓬、海地、科特迪瓦、坦桑尼亚和赞比亚。还有一些国家没有正式承认该国,但有提供援助,其中法国、罗德西亚和南非提供了军事援助。葡萄牙也提供了可观的援助,对比亚法拉的存续起着重要作用。当时葡属的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是比亚法拉人道救援的主要基地、比亚法拉的钞票在里斯本印制,比亚法拉最主要的海外办公室亦设于里斯本。以色列也曾将六日战争中收缴的武器提供予比亚法拉,但后来以色列再陷入战争中,因而无法再作军事上的援助。

1966年1月尼日利亚发生政变,这次血腥的政变维持了一段短时间就以失败告终。由于这次政变中军队内多数的伊博族军官都安然无恙,使主流的豪萨人怀疑是他们发动政变。于1966年5月及9月,尼日利亚北部的伊博族人成为屠杀的目标。尼日利亚境内800万的伊博族人主要聚居于东部,该地区的军人集团首脑奥朱古上校(Chukwuemeka Odumegwu Ojukwu)于1967年5月宣布独立,成立比亚法拉共和国,建都于埃努古(Enugu)。他的部队同时接管了尼日利亚于该地区的资产。

尼日利亚随即对该地区实行经济封锁,并于1967年7月6日开始展开军事行动。在此场尼日利亚内战中,比亚法拉军最初成功往西突击了尼日利亚西部,但8月后尼日利亚军很快就恢复过来,逐步深入比亚法拉,迫使比亚法亚将首都迁往阿巴,再于同年末迁往乌穆阿希亚(Umuahia),最后于1969年迁往奥韦里(Owerri)。

至1970年,比亚法拉出现大规模饥荒,经济及军事崩溃,奥朱古上校流亡海外,比亚法拉重新并入尼日利亚。这场战争造成约100万人死亡,其中多数是死于饥饿和疫症,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最大型的人道灾难之一。这场战争也为尼日利亚社会带来深刻的伤痕。

相关

  • 托管理事会主席副主席联合国托管理事会是联合国负责监督托管领土行政管理的机构,成立于1945年。成立托管制度的目的是进行去殖民,使托管领土朝自治或独立的方向发展,尊重托管领土居民的自
  • 犹太会堂犹太教堂(或称犹太会堂)的西文名称是从希腊语συναγωγη而来,转换成拉丁字母是synagogé,直译就是“聚会的场所”。各欧洲语言中称呼类似,如法语和英语的synagogue,意大利语
  • 国家女子篮球协会国家女子篮球协会(英语:Women's 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简称WNBA),是美国NBA主办的职业女子篮球联赛,成立于1996年。这与国家篮球协会(NBA)十分相似。WNBA于1997年举办第
  • 江口县江口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贵州省铜仁市下属的一个县,在贵州东北部、沅江支流辰水上游。1913年设县,面积1869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22万。邮政编码554400,县政府驻双江街道。梵净山有
  • 泗川海战釜山镇 – 多大浦 – 东莱城 – 尚州 – 忠州弹琴台 – 玉浦 – 泗川 – 临津江 – 唐浦 – 唐项浦 – 闲山岛 – 龙仁 – 梨峙 – 平壤 – 釜山浦 – 北关
  • 英国汉文化协会英伦汉风社(UK Han Culture Association),简称英伦汉风,是在英国面向全欧洲推广汉文化,在海外传播华夏文化,交流东西方理念的公益组织。成立于2008年。主要成员为旅英留学生和英国
  • 海南罗汉松海南罗汉松(学名:)为罗汉松科罗汉松属的植物。分布于缅甸、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 格西科才·慈智木格西科才·慈智木(1969年2月-)出生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科才乡,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哲学系、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佛学系,为第六世贡唐仓活佛文殊大师
  •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苗栗区农业改良场行政院农业委员会苗栗区农业改良场(简称苗改场),为行政院农业委员会下的四级机关,负责苗栗县农业试验应用、推广业务与蚕蜂品种改良、种原繁殖及栽培管理技术之改良研究。
  • 亚美尼亚裔缅甸人亚美尼亚人最早1612年抵达缅甸住在德林达依,他们是商人。第一块墓碑的日期为1725。亚美尼亚人十七世纪被大规模逐出伊朗,十八世纪来到南亚,到了19世纪他们主要是在缅甸,马来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