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学说

✍ dations ◷ 2025-01-23 02:05:14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是地球大陆相对于彼此的运动,因此似乎在海床上“漂流”。最初由亚伯拉罕·奥特柳斯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这个大胆的学说一直被学界忽视,直至1960年代海洋扩张说出现,令大陆飘移说得以发展,后来更阐述为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的想法已经被板块构造理论纳入,解释大陆如何移动。主要内容为远古时代的地球只有一块“泛古陆”或称盘古大陆的庞大陆地,被称为“泛大洋”的水域包围,大约于2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以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值得一提的是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有些根本的不同,前者假设推动力是潮汐,后者假想推动力是由于地幔出现对流,拖动板块。但在魏格纳1929年第四版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中,他已经接受了地幔对流提供动力的思想。亚伯拉罕·奥特柳斯在他的地理百科全书中提及美洲是“因地震与潮汐而从欧洲及非洲分裂开去”及“如果有人拿出世界地图,然后仔细观测三大洲的海岸线,就会发现(大陆)分裂的痕迹”。来自南非的地质学家亚历山大·杜托伊特(荷兰语:Alexander du Toit)和英国的阿瑟·霍尔姆斯(英语:Arthur Holmes)都支持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假说。到了1950年代,大陆飘移学说仍然得不到普遍接受。在1960年代前,终于出现转机。罗伯特·迪茨(英语:Robert S. Dietz)、布鲁斯·希曾(英语:Bruce C. Heezen)和哈利·哈蒙德·赫斯得出一份地质研究报告,这就是海底扩张学说,得出实在的地质证据,解释了三大洲为何分裂,令大陆漂移学说更具说服力。首先,假设地球内部是玄武岩质,而地表则是花岗岩质,而大陆就像冰山浮在海面一样,浮在融熔状的玄武岩上。大陆因为潮汐的推动而移动分离。此学说在魏格纳因北极考察中,遭遇暴风雪而丧生之后就沉寂一时,到了六十年代,海底扩张学说中的地质报告证明了大西洋正在扩张,而三大洲就渐渐分离,令学界重新研究大陆漂移学说,后来更有人提出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亦是现今地质学根基。

相关

  • 反转录酶结构 / ECOD(RNA-dependent DNA polymerase,RDDP)逆转录酶是一类存在于部分RNA病毒中具有逆转录活性、能以单链RNA为模板合成DNA的酶。由逆转录酶催化逆转录合成的DNA称为互补D
  • 蚊子蚊科(学名:Culicidae)是昆虫纲双翅目之下的一个科。该科生物通常被称为蚊或蚊子,是一种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纤小飞虫。绝大多数蚊科的雄蚊以植物汁液为食,雌蚊则外寄生于其他生物表
  • 比布列希猩红比布列希猩红(C.I. 26905)是一种用于利利三色染法的染色剂。铁及含铁血黄素(英语:Hemosiderin)
  • 非认知主义非认知主义(英语:Non-cognitivism)是一种后设伦理理论,认为伦理句子不表达事实,因此不能是真或假。非认知主义与认知主义相反,而认为道德知识是不可能存在。
  • 烷基磺酸酯类磺酸酯为磺酸的有机酯,都含有R-SO2O−官能团。磺酸酯具有通式:R1SO2OR2。如R2基团为甲基,R1基团为三氟甲基,则化合物为三氟甲磺酸酯。由于RSO2O−基团在SN1,SN2,E1和E2反应中是一
  • 苯酚苯酚(化学式:C6H5OH,PhOH),又名石炭酸、羟基苯,是最简单的酚类有机物,常温下为一种无色晶体。有毒。苯酚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品,是生产某些树脂、杀菌剂、防腐剂以及药物(如阿司匹林)的重
  • 属格属格(拉丁语:casus genitivus,英语:genitive case,俄语:роди́тельный паде́ж,缩写: .mw-parser-output .smallcaps-all{font-variant:small-caps;text-transform:
  • 肤色肤色根据不同族群而异,肤色的变异范围可从深色到近乎白色(白里透红是由皮肤中血液所造成)。肤色的色调决定于黑色素在皮肤中的含量。平均而言,女性肤色较男性稍浅。通常祖先源自
  • 罹病率疾病是生物在一定原因的损害性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是特定的异常病理情形,而且会影响生物体的部分或是所有器官。一般会解释为“身体病况”(medical
  • 神兽属陆氏神兽(学名:Shenshou lui)是一种生活在约1亿6000万年前的小型哺乳动物,其化石发现于辽宁省建昌县的髫髻山组地层。该动物体重约300克。有2对门齿、3对前臼齿、4对臼齿,多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