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摆

✍ dations ◷ 2025-04-04 11:22:45 #混沌映射,摆,动力系统,数学物理

双摆是将一根单摆连接在另一个单摆的尾部所构成的系统。双摆同时拥有着简单的构造和复杂的行为。高能量双摆的摆动轨迹表现出对于初始状态的极端敏感。两个初始状态差异极小的双摆在一段时间的运行后表现非常不同,是一种具有混沌性质的简单动力系统。

可以考虑许多不同种类的双摆:二个摆的长度及重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二个摆可能都是单摆,也有可能是复摆(compound pendulum),其运动可能限制在二维空间,也可以在三维空间内进行。在以下的分析中,二个摆的摆长l及质量都相同m,运动限制在二维空间内。

复摆的质量假设是延著其长度均匀分布,则其复摆的质心是在中点,复摆的臂对中点的转动惯量为 = 1/122。

比较方便定义系统位形空间的方式是用复摆臂和垂直线之间的夹角为广义座标。角度名称为12。二杆质心的位置可以用二个座标表示。若笛卡尔坐标系的原点是在第一个摆(最上方摆)的固定点,则其第一个摆的质心在:

第二个摆的质心在:

上述资讯已经可以建立拉格朗日量(Lagrangian)。

双摆系统的拉格朗日量为

第一项是质心的平移动能,第二项是摆延著质心旋转的转动动能,最后一项是双摆在均匀重心场下的势能。其点标示表示变数的时间导数。

将以上的座标代入,重组后可得

这里只有一个守恒量(能量),没有守恒的动量,二个广义的动量可以表示为

上式可以求得

运动方程式为

最后四个方程是有系统目前状态时,系统随时间演进的显式方程。不太可能再进一步求得方程的积分解析解,得到12时间显函数的解。不过利用龙格-库塔法或其他数值方式,可以进行数值积分来求解。

双摆的运动是混沌运动,且对初始条件非常敏感。右图是双摆在不同初始条件下,是否会翻倒(成为倒摆)的图。其1初始值的范围是在x方向的−3到3,而2初始值的范围是在y方向的−3到3。点的颜色说明摆在以下时间内会翻倒:

若在10000√⁄时间后,仍然不会翻倒,其颜色为白色。

中心白色区域的边界可以依能量守恒推得,为以下的曲线:

因此若

以能量的关系,双摆不可能翻倒。在此区域外,以能量来说,双摆有可能翻倒,但是否会翻倒本身是很复杂的问题。若双摆的末端是点质量,不是质量均匀分布的杆子,情形类似。

双摆没有自然共振频率,因此可用在大楼抗震设计的双摆系统(英语:Tuned mass damper)中,大楼本身是主要的倒摆,而上面又有一个质量,形成倒双摆。



相关

  • 担子果在真菌当中,担子果(英语:basidiocarp、basidiome、basidioma,复数:basidiomata)是担子菌门的子实体,是一种多细胞构造,起源于孢子产生出来的子实层。担子果是伞菌纲的特征;柄锈菌纲与
  • 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旨在研究特定系统结构中各部分(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系统的对外接口与界面,以及该系统整体的行为、功能和局限,从而为系统未来的变迁与有关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系统分
  • 银娇《银娇》(韩语:은교,英语:A Muse)是一部2012年上映的韩国电影。改编自韩国著名社会学作家朴范信(朝鲜语:박범신)的同名小说,与《Cholatse》、《古山子》并称为朴氏“渴望三部曲”。原
  • 波茨坦会议波茨坦会议 1945年7月17日-8月2日在德国波茨坦(靠近柏林)塞琪琳霍夫宫举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胜利的同盟国一方在此聚首,讨论决定如何管理八周前(5月8日)无条件投降的纳粹
  • 李洛渊李洛渊(朝鲜语:이낙연/李洛淵 Lee Nak-Yeon,1952年12月20日-),前任大韩民国国务总理。韩国政治人物,新闻工作者出身。曾任第16·17·18·19任大韩民国国会议员,第37任全罗南道知事。
  • 徐皆苏徐皆苏 (英语:Chieh-Su Hsu, 1922年5月27日-2014年7月22日)是一位美国华人工程师。1922年出生于北京,后随父母搬迁至苏州,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搬迁至重庆。1938年考入合川国立
  • 一硫化钪一硫化钪是钪的硫化物之一,化学式为ScS。它是一种拟离子化合物(pseudo-ionic compound),包含以及固体导带上占据的一个电子。一硫化钪具有氯化钠晶体结构。一硫化钪可由金属钪和
  • 上锡本布伦上锡本布伦(德语:Obersiebenbrunn)是奥地利下奥地利州根瑟恩多夫县的一个市镇。总面积26.93平方公里,总人口1595人,人口密度59.2人/平方公里(2005年)。
  • 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第5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旨在奖励1986年最优秀电影的一场晚会,于太平洋时区1987年3月30日下午18点(北美东部时区晚上21点)开始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 任见任见,中国作家,另名后山,1980年代开始写作,《文艺报》等报刊曾对其创作思想进行讨论,《青年作家》、《河南日报》等曾开辟专栏对其创作倾向进行“争鸣”,1986年读完研究生(中外文化